左手新能源,右手智驾,这是长城当下最在意的两块业务。
从去年8月首款具备高阶智能驾驶功能SUV全新蓝山上市之后,长城在传播端的重点就是围绕智驾、无图方案打造智驾标签。
先是在广州国际车展上,整个展厅只展出全新蓝山,以体现出长城对智驾的重视,同时在展会上宣布智驾研发进展,全新蓝山全场景NOA全国开城,并发布了Coffee OS 3.1。
接着董事长魏建军亲自上阵,驾驶全新蓝山在重庆进行了一场全场景高阶智驾直播,用38个路口选择,14次左右转弯,4次穿越跨江大桥,精准识别岔路口21次,17次上下匝道的表现来证明蓝山智驾不输任何一个友商。
魏建军更是在2025年集团年会上表态,将不设待遇和荣誉上限,在全球招揽智能化技术人才。
魏建军的话音刚落,今年3月,又有消息曝出,长城汽车在美国筹划建立自动驾驶研发中心,中心将设立在硅谷,向CTO吴会肖汇报。
不难看出,智驾几乎成了长城汽车的“一把手工程”,特别是在智驾成为影响销量重要因素的行业语境下,更是长城汽车一场不容有失的战役。
长城并不是最近才开始进行智驾布局,早在2019年,由公司内部的智能驾驶前瞻部拆分,孵化了被称为“中国版Crusie”的毫末智行。
一开始,长城就为毫末智行配备了当时在业内极为豪华的高管阵容,董事长和CIO分别是长城的嫡系老将张凯与甄龙豹,CEO是来自百度智驾业务部门,有着16年自动驾驶研发经验的顾维灏,COO侯军在华为和百度也都曾有过非常出色的履历。
毫末智行成立的第二年,长城针对其发布了咖啡智驾“331战略”,即用三年时间,实现用户规模行业第一、用户体验评价最好、场景功能覆盖最多三个领先,打造智能时代自动驾驶的领导者。与此同时,长城汽车还宣布,旗下子品牌所有的车型都将搭载毫末智行的智驾产品。
不难看出,长城汽车对毫末智行寄予了非常大的希望,几乎是倾尽所有,一口一口将饭喂到到毫末嘴中。
然而到了2024年,毫末智行在经历了IPO计划叫停风波后,长城智驾供应商名单出现了一个新面孔——元戎启行。
后面的故事就是,元戎启行不但取代毫末智行,成为新款蓝山的智驾供应商,还在去年11月拿下由长城汽车集团独家投资的1亿美元C轮融资。
事实上,除了毫末智行与元戎启行的这两个项目的投资,长城在高阶辅助驾驶、芯片方面也有出手,出资建立了诺博科技,量产域控制器;仙林智能、嘉裕科技分别在座舱OS、语音技术上有不错的自研成果,是长城新一代座舱系统Coffee OS 2的研发主力。
2021年,长城又战略投资地平线。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将重点加强高级辅助驾驶、高级别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等方面的合作。
除此之外,还有消息称,Momenta在长城总部保定市设有专门测试Demo的团队,同时卓驭(大疆车载)也在积极尝试与长城合作端到端项目。
过去5年,长城的研发投入从2020年的51.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5亿元,CTO吴会肖曾表示,智能化相关研发费用目前约占长城总研发费用的一半,长城计划每年向自动驾驶领域投入研发费用至少10亿元。
截至2025年1月,长城智能化研发团队规模超5000人,其中软件开发人员占比达70%。旗下新能源高端品牌魏牌,已拥有独立的智能化研发平台,其中包括600多名顶尖技术专家。
从投资到建设产业生态,吸纳各种类型的智驾供应商,再到组建自研团队,长城重复造轮子的举动,在另外一个侧面上也反映出长城对智驾的重视与迫切。
长城将大量资源倾向智驾,在已经孵化了毫末智行的背景下,还要引入多个新的供应商,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等不起”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长城汽车用的都是毫末智行的智驾方案,截至2024年10月,长城汽车有超过20款车搭载毫末智行HPilot智驾系统,但由于毫末智行在无图城市NOA方案上的进展不尽人意,这才在新款蓝山的发布节点引入了新的智驾供应商元戎启行。
早在2022年8月的成都车展上,毫末智行就推出了城市NOH,并且宣布要在“2024年落地100城,2025年实现100万台装机量”“2024上半年落地100城,到2025年完成更大规模全景落地”。
现在看来,毫末智行当时的计划十分超前,可惜现实情况是毫末智行的城市NOH产品上车并不顺利,公布计划后的两年多时间内都没有后续进展发布。
反观长城的友商们早就开始了无图NOA、城市端到端的军备竞赛。去年3月,华为率先全量推送无图城区NCA领航功能;4月,蔚来全量推送NOP+城区路线;7月,理想、小鹏相继全量推送无图智驾功能。
如果说引入纯外部方案供应商元戎启行是出于对友商攻势的“防守”,不至于在智驾上掉队,那么蓝山销量的成功则进一步坚定了长城继续加大智驾投入的信心。
蓝山上市当日,24小时大定突破8571辆,接着在10月的最后一周,登上30万元级新能源大六座SUV周销量榜首,去年12月,全新蓝山实现单月销量8057辆,同比增长200%以上。
到如今,长城汽车在智驾上的策略就已经很明显了,“亲儿子”毫末智行还不能完全挑起重任,全面押注,风险过大;元戎启行、地平线这类外部供应商存在不可控因素,那就投资它们增强确定性,为我所用。
最后,去美国建研发中心,一是为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进度,毕竟作为一个车企,灵魂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CTO吴会肖也曾表示过“希望能把核心技术稳稳地抓在自己手里”。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引进人才和国际合作。
智驾作为一项前沿技术,行业间的交流必不可少,车企在确定智驾方案时,对不同智驾供应商的方案取长补短既可加快效率,又可形成差异化卖点,而在美国硅谷就有不少全球知名的自动驾驶企业是非常不错的合作对象。
新款蓝山的销量尚可,并不意味着长城智驾之战的胜利,摆在魏建军面前有一个两难的选择,面对全民智驾的趋势,到底是跟随大流,将智驾功能由高端车型下放,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利润优先。
魏建军曾在一场直播中掷地有声的表示,“长城汽车(销量)哪怕跌落前十也不怕,因为要健康地发展,宁可少干点,市占率少一点,也不去追求没有意义的销量。”
体现在长城汽车的实际经营中,去年全年长城汽车销量仅微增0.37%,营收却增长了16.7%,达到2202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80.8%至127亿元,反差非常明显。
这组数据也充分说明,在销量(市场占有率)和利润之间,长城的经营方向更加倾向于后者。
然而当前的智驾之战,已经逐渐从以往30万以上的中高端车型逐渐下放到更低级别市场,像比亚迪推出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甚至已下探至7万元级市场。比亚迪还计划在2025年实现300万套高快NOA系统覆盖,占新车总量的60%。
小鹏汽车是另外一家将智驾杀入10万级价位段的品牌,去年上市的小鹏MONA M03 12万起售,XNGP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是这款车型的卖点之一。
此外长安深蓝L07依靠华为乾崑智驾ADS SE,可以支持高速智驾、城区高阶LCC PLUS等功能;宝骏云海搭载与大疆联合开发的灵眸智驾2.0 Max系统,支持高速领航、城市记忆领航等功能。
对于车企而言,智驾下放是把双刃剑,功能更加丰富的车型当然有利销售,但同时也会对单车利润产生影响。
长城的问题在于,智驾虽然有所突破,但还没有像SUV一样,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与友商相比,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比如小鹏汽车的城区NOA在去年2月就已经覆盖了243个城市;华为ADS 3.0已实现"全国都能开"的智驾能力;理想NOA覆盖城市也超过了110个。长城汽车虽然在去年宣布全场景NOA全国开城,但具体实施情况并未公布。
长城在智驾上不惜重复造轮子,肯定不是希望自己不要掉队那么简单,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的竞争力,服务于终端销售。
从这个层面来看,长城似乎要对自己长期以往所坚持的经营理念有所调整了。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