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芯原可穿戴专题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Omdia高级分析师林麟在会议期间发表以“从关键零组件看AI/AR眼镜市场腾飞”为题的主题演讲。
当前业界对AI/AR眼镜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林麟提出明确区分:无屏幕、依赖纯语音交互且内置AI功能的设备定义为“AI眼镜”,而搭载显示模块与光学组件的则归类为“AR眼镜”。两者的共性在于必须集成AI能力(端侧或云端),而早期仅支持蓝牙通话或影音功能的设备被排除在讨论范畴。值得关注的是,即便主打观影功能的AI眼镜,也已普遍搭载基础算力模块,这标志着AI已成为智能眼镜的底层标配。
林麟指出,AR眼镜的历史早于AI眼镜,其发展曾与VR热潮交织。早期品牌方对AR眼镜的期待极高,试图将其定位为“手机替代品”甚至移动办公工具,但受限于重量(普遍超过50克)与光学显示技术不成熟,消费者体验远未达预期。Meta与雷鹏合作的智能眼镜成为行业转折点:通过砍掉显示模块大幅减重,并强化时尚属性,使其在断电后仍可作为普通眼镜佩戴。这一案例验证了“先眼镜后AI/AR”的产品逻辑——基础佩戴体验是市场接纳的前提,功能叠加需以轻量化、美观性为基石。
据林麟提供的Omdia数据,2024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预计达190万台,2025年将跃升至680万,其中Meta贡献约550万台,中国厂商争夺剩余130万份额。相比之下,AR眼镜年出货量长期徘徊在50万台,主因在于光波导等光学方案良率低、成本高,且彩色显示技术尚未突破。尽管行业进入“百镜大战”阶段,但硬件同质化趋势显著,竞争焦点正转向两大核心:重量与续航,45克被视为消费者容忍阈值,超重产品将迅速被淘汰;大模型能力,硬件趋同下,AI功能的实用性与黏性成为差异化关键。
林麟指出,芯片架构需在性能、成本与续航间寻找平衡。当前方案普遍面临“三者不可兼得”的困境,高性能芯片往往以高功耗为代价。显示技术方面,Micro OLED因中国产能过剩陷入红海竞争,而Micro LED凭借高亮度(超10万尼特)成为户外AR眼镜的首选。JBD等厂商已实现单色Micro LED量产,彩色方案预计2027-2028年突破。
光学方案的迭代缓慢制约AR眼镜发展。Birdbath与Free-form方案适配观影场景,而光波导(尤其是衍射式)成为信息提示类AR的主流选择。然而,几何光波导的二维扩瞳良率不足5%,中国厂商转向衍射光波导,通过紫外纳米压印技术降低成本,但光学效率仍待提升。
林麟表示,当前AI眼镜用户对AI功能的使用频率偏低,多数仅将其作为“高级搜索引擎”。林麟指出,交互反馈机制缺失是核心痛点:无屏设备在响应请求时易导致用户“尬等”,而AR眼镜的显示模块可提供进度提示,显著改善体验。未来竞争将聚焦于大模型能力的场景化深耕,如强化搜索、私人助理、实时导航等,同时需通过用户教育提升功能渗透率。
长期来看,AI与AR眼镜将走向融合,兼具无屏交互与增强显示能力。林麟预测,光学显示技术的突破(如彩色Micro LED)与端侧大模型的成熟将推动市场于2027年后爆发。更深远的意义在于,AI/AR眼镜可能成为下一代程序入口,类似微信小程序平台,卡位价值显著。但行业终局或呈现“赢家通吃”局面,存活品牌或不超过5家,当前供应链的合纵连横(ODM入股光学厂商等)正是为争夺终局席位铺路。
AI/AR眼镜的腾飞已进入倒计时,但赛道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技术跃进,更在于对消费者本质需求的洞察——从“炫技”回归“基础体验”,从“替代手机”转向“无缝融入生活”。在这场变革中,硬件厂商需死磕重量与光学,软件生态需培育用户习惯,而最终胜出者必将是在技术、设计与场景化能力上实现三重突破的整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