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设备,看上去又“火”了。
根据洛图科技近期发布的预测数据,2025年中国智能腕戴设备出货量预计将达到7100万台,同比增长24%。这是疫情之后,该市场首次接近2019年的高点,也引发了不少“穿戴设备回暖”的产业联想。
但在数字之外,笔者更多看到的,则是智能穿戴行业的风向转变。
从手环的退场到手表的主导,从青少年刚需到中老年用户的健康防护,从通用穿戴向专业场景分化,市场回暖的背后,其实是一次底层结构的重组。换句话说,智能穿戴的一时火爆,并不代表行业自上而下的全面复苏,这股暖流,更多来自于刚需人群、产品进化和技术迭代的共同驱动。
“智能手环”成为过去式
2024年,腕上智能穿戴设备经历了品类重塑。以往市场的“入门产品”——智能手环,正在快速退出主流舞台。根据Canalys的数据,智能手环自2020年第三季度达到销售高点以后,便进入的持续的市场下滑状态,至2024年第三季度,其出货量已经下滑至1000万台左右。
目前在市面上对智能手环产品坚持持续更新的品牌也在减少,以手机厂商为例,目前持续更新产品的还有小米、华为、荣耀和三星,但从产品形态来看,小米和三星发布的产品还留有智能手环主打轻巧、无感佩戴的影子,华为和荣耀的新品,基本上从形态到功能,都已经成为简化的“智能手表”。
Canalys分析师指出,智能手环市场的萎缩主要受限于功能单一、与智能手表功能重叠以及市场需求饱和等因素。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功能更全面的智能手表,导致智能手环的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
从更底层的功能、设计、市场需求和价格维度来看,笔者也认为智能手环的“失宠”将成为必然。首先在功能性上基本已经触顶,早期手环主打计步、睡眠监测、来电提醒等轻功能,但随着智能手表逐步下沉,几乎所有手环具备的能力,手表都能更好完成。
加上用户对健康指标的要求提升,手环的传感器配置、显示尺寸、续航平衡都面临瓶颈,无法满足“精确+综合”的新需求。
其二则是产品定位开始变得越来越尴尬,手环曾以“性价比”打开市场,但随着审美升级和佩戴体验需求提升,其塑料感、低分辨率屏幕、有限交互能力,越来越难以满足年轻用户对于“智能设备”的期待。
再叠加上智能手环近几年的价格战,使其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大量白牌厂商挤入手环市场,导致产品价格内卷严重,从199元一路卷到79元甚至更低。在缺乏品牌溢价和服务壁垒的前提下,手机厂商自然会转向更有利润空间、产品附加值更高的智能手表产品。
最终,智能手环在“功能不如手表”、“刚需不如耳机”、“噱头不如眼镜”的三重夹击下,失去了继续进化的土壤。
除了智能手环的失势,腕上穿戴产品也在面临消费人群结构的变化。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市场儿童定位手表的出货量超过1400万台,中老年用户对跌倒检测、血氧、心率等功能的接受度和购买力也在提升。青少年“刚需+监管”,老年人“刚需+健康”,成为产业发展的增长来源。
智能手表的天花板仍然很低
厂商们纷纷入局的智能手表,就会是一个好市场吗?笔者并不这样认为,作为一个已经诞生10年的终端形态,智能手表这条产品线,从一开始就站在了“期望过高”的起跑线上。它被预期成为“下一代腕上终端”、“健康守护者”、“AI助手”,却始终在现实层面陷入两难:向上替代不了手机,向下又失去了轻巧工具的定位。
像是老生常谈的性能、续航与功能之间难以平衡的问题,在手机、PC上还不够明显,但却一直困扰着智能手表的发展。以Apple Watch为例,尽管最新的Series 10引入更强的S10芯片、更大的屏幕和更强传感器,但其续航时间仍然维持在18小时左右,要知道这几乎与第一代产品持平。
同时也意味着,哪怕它的计算能力更强,传感器更多,用户依旧需要每天充电,根本无法承载“全天候信息终端”的角色。更不要提AI交互、多任务运行、视频调用等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在这一硬件体量下仍显得力不从心。
一些安卓厂商选择简化功能,推出了比智能手环功能稍多、传感器有所增加,但系统并不开放、第三方应用较少且应用体验相较完整版有所阉割的“智能手表”,续航确实能够提升到5-7天,但阉割的应用体验和智能手机强绑定的关系,让其距离“腕上智能终端”的预期有不小的距离。
而在系统与生态层面,智能手表同样“未长大”。watchOS在苹果生态里闭环稳定,作为智能手表的代表,却没能孵化出“杀手级应用”,甚至应用商店的新晋应用都少得可怜。安卓阵营更是混乱,Wear OS长期处于“名存实亡”的边缘状态,不同厂商自建自调,导致生态碎片化严重。
从长期发展来看,应用生态的缺陷,将会被一直放大。智能手表没有平台,就没有生态;没有生态,就没有“留人机制”;没有留人机制,这个品类就只能靠功能升级与硬件换代维持热度。
试图蹭上AI热度,但两者很难产生交集
AI成为2024年几乎所有智能设备的关键词,智能穿戴自然也不例外。各大厂商几乎都在尝试将AI嵌入到手表、手环乃至耳机产品中,试图以此抬高产品天花板,也为疲软的市场注入新期待。
小米手表引入健康建议生成、Zepp加入语音反馈与运动陪伴,一系列看似丰富的“AI功能”确实让设备体验更有温度。但问题也很明确:这些功能更多仍停留在“浅层优化”,尚未构成真正的产品跃迁。
要理解智能穿戴为什么无法真正承载AI,首先得看它的算力上限。哪怕是旗舰级芯片,在当下手表体积和散热能力限制下,也无法支撑真正意义上的本地推理,更别提运行大型语言模型。
而当算法放在云端,又会带来网络依赖、响应延迟与隐私存储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其次是续航上的挑战,AI算法一旦常驻运行,电池消耗将迅速攀升,哪怕是Apple Watch Series 10这类产品,其续航仍然维持在18小时左右,始终难以破局。
此外,智能穿戴的屏幕尺寸、交互逻辑也天然不适合承载复杂交互,用户不可能在1.5~1.7英寸的表面上完成多轮对话。而穿戴设备本身的使用习惯也是间歇性的,不像手机全天候使用,这导致AI模型难以采集足够密度的数据,也很难建立完整用户画像,更无法完成长期学习与行为预测。
更精准地说,AI要想在穿戴设备上发挥作用,不能只作为“功能插件”存在,而必须成为一种“底层能力”,它既要懂用户的节奏,也要懂产品的克制,最终让“无感知陪伴”成为常态,而不是演示场景里的幻觉。
总体来说,现阶段穿戴市场的竞争,正在从硬件参数的比拼,过渡到“系统生态位”的争夺。华为强调“全场景多设备协同”,小米强调“人车家一体化生态”,OPPO、华米、vivo等则强调轻量系统、超长续航和专业算法。
但所有品牌都面临同一个问题:智能穿戴产品的粘性究竟在哪里?
过去10年,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但显然,相比智能戒指、智能眼镜等设备,它的市场想象空间已经被挖掘殆尽站在今天来看,腕上智能穿戴设备已经实现了大众化的普及,却还没有实现平台化的沉淀;它成为了许多人健康管理的入口,却没有成为操作系统的中枢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