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折叠局:由演转战的大场面
2 天前 / 阅读约8分钟
来源:36kr
准备多年之后,苹果终于入局折叠屏;苹果和华为战略接近,战术一致,折叠屏真正的竞争开始了

准备多年之后,苹果终于入局折叠屏;苹果和华为战略接近,战术一致,折叠屏真正的竞争开始了

苹果公司基本上确定了这一款折叠屏设备的外观,以及主要的结构设计。

华为、三星领先苹果发布折叠屏设备6年之后,苹果依然找到了巨大的创新空间、余地,以及与苹果生态结合的价值,关键是苹果公司给出了最初参与的供应链厂商们相当高的价格空间,不像某些龙头企业那样,只给市值不给利润。

截至目前,爆料者们给出的信息并不完全充分和准确,参考二级市场的剧烈波动,这些KOL或许是有意为之。

《智物》用“折叠屏设备”,而不是用折叠屏手机来描述这样一款新产品,是有些原因的。发布的时间,如外界所预期的在一年多之后。

苹果的首款折叠屏设备首发的量产有可能达到华为、小米、OV国产折叠屏设备一年的总量,折叠屏设备真正普及时刻到了。

折叠屏大场面来临

华为、OV、三星对折叠屏生态的探索,对苹果肯定是有所启发。苹果这款设备在尺寸上,与很多国产折叠屏设备的尺寸相似,铰链、屏幕设计方案上,也有相似之处,包括那根奇特的主内轴的设计,华为肯定是有过类似的方案思路。

值得关注的是,苹果这款设备思路上表现出来了与国产设备的不同之处。此前,《智物》提到过折叠屏设备普及的三大门槛,更薄、更轻、更便宜,用以预测总结国产安卓折叠屏手机似乎可以,但是,苹果非常不给面子。

苹果的设备肯定不那么便宜,所有人都可以猜想到。意料之外的地方是,这款设备看起来并不轻,也不够薄——苹果压根没有把这种极致参数作为目标。

专业人士认为,这是苹果对整体设备质量、耐用性的综合平衡的考虑。在这些方面,要相信苹果产品经理们的判断,也许这会给折叠屏设备带来新的风气。

国产折叠屏设备在从半斤机,到轻如鸿毛,设计转变有些走极端,部分牺牲了质量,更牺牲了外观质感。

外界对苹果折叠屏设备的外观信息,突出描述了这款设备的屏幕折痕——苹果折叠屏设备不只是减轻了折痕,更准确的描述是消灭了折痕。

《智物》介绍过,苹果有一个可以类似让屏幕自我修复的专利,如今,苹果把这一特性落实到了产品上。遗憾之处在于,苹果和它的主要供应商用专利的方式,控制了这一产品的供应,最近数年,国产安卓大厂或许无缘。

过去几个月,《智物》曾经密切关注过斯迪克同类产品的进展。目前来看,国内厂商在思路上更多的是替代,还不是创造。

几个月前,韩国媒体披露过苹果折叠屏设备在UTG方面的信息,康宁独家为苹果供应UTG,蓝思科技以及韩国的两家供应商为苹果UTG提供处理工艺。

这一信息并不完全准确。该媒体提到的一家从大厂分拆出来的公司,正在面临IPO上市的关键挑战,生死存亡。

苹果和康宁独特的战略合作关系,让中国厂商羡慕。自从康宁20年前,帮助乔布斯,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盖板玻璃研发,玻璃替代PI膜,解决了乔布斯所不能忍受的划痕。

苹果一直不曾亏待康宁,苹果公司的先进制造业基金,几次投资了康宁。并且,耐心地等待康宁UFG方案真正成熟之后,推出自己的首款折叠设备。

这与国内某大厂的做法有明显的不同,国内大厂号称的生态战法,是让地方政府,其他企业承担所有投资研发,解决大厂的供应链难题之后,投产之后迅速压价,自己收割走所有行业利润。

这是苹果能消灭折痕的商业原因,苹果与安卓大厂真正的差距或许也在这里,OV、小米也许应该更多地参与到上游材料,核心供应链的研发上来,学习借鉴苹果、特斯拉的做法。

最近数日,国内外一直在热议苹果两年后的新机,其中一个特色就是“更多的玻璃”,想必康宁有更多的参与。

但是,苹果也明显需要国内折叠屏产业链的参与,蓝思科技之外,也有其他设备、工艺厂商参与了苹果这数层屏幕材料的加工过程,其中,也不乏华为所着力培养的产业链伙伴。

此前,某些KOL披露的iPhone折叠屏重要工艺和供应商当中,重点提及了神秘的3D打印、液态金属、碳纤维、钛金属材料的应用,与苹果确定的方案并不完全吻合,个别信息被明显、有意扭曲和夸大了。

《智物》曾经提到过苹果公司与国内供应商在这些方面的重点合作,这些供应商与华为等国产安卓大厂有相当多的重叠,华为、vivo等折叠屏生态,也帮助到了苹果折叠设备的推出。

3年前,苹果公司就在安诺的浙江厂独享了一片办公区域,负责苹果铰链组装的安诺,将这一区域与其他客户物理隔离开来。

精研科技有没有可能除了mim供货之外,在苹果折叠生态当中,有更多的作为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这款折叠设备现在确认会采用液态金属作为铰链的核心元件,宜安科技作为目前确认的独家供应商,这不符合苹果的做法,宜安科技向苹果公司推荐了一家自己的合作伙伴。

苹果又悄悄考察了另外一家供应商。

国产大厂没有把优势变成胜势

当下的一个话题是,现在的几家液态金属供应商各有各的问题,技术、资金,更重要的是控股股东的格局和眼光。现在,迫切需要有一二级市场投资人的协作,完成一轮物理重组。

宜安科技、东睦股份以及其他公司,无力独自,达到苹果的真实要求。

《智物》一直对3D打印的进展和潜力有所怀疑,过去数年,3D打印在折叠屏设备以及可穿戴设备上,有所应用,材料和工艺以及成本都有进步。目前来看,距离苹果的要求尚有较大距离,国内大厂对此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过去6年,遭受供应链所困的华为,力推折叠屏创新,几乎是独力将其发展成一大创新门类。未来两年,芯片数量受困依然明显的前提下,折叠屏手机依然是华为最重要的努力方向。

苹果入局折叠屏设备,两家打法真正类似,实力真正接近,一场号胜负,会有助于折叠屏产品真正的普及。苹果必然会给华为带来一些思路上的借鉴,同时激发余承东在折叠屏设备方面更多的斗志?

《智物》提到过,华为有一款折叠PC已经量产,随时可以发布,这一设备与苹果即将发布的折叠屏设备有思路上的相通之处。这也是苹果的折叠设备,不能再被定义成折叠屏手机的原因之一。

华为会考虑重新更新一款三折版折叠屏吗?

华为之外,国产安卓大厂折叠屏设备的态度极其务实。其中典型代表是OPPO和vivo,OV从开始极度看轻,到后来过于看重,随后又转变成视同鸡肋,弃取两难。

《智物》曾经替人总结,折叠屏手机对于OV、荣耀、小米而言,可以作为一个练习场存在,可以抢夺一部分高价格买家,作为用户群来观察,当然也包括苹果的用户。

虽然不多,但是弥足宝贵。

更重要的练习是,学习苹果和特斯拉的打法,而不再是抄袭具体某款具体产品。练习从无到有,去做一款之前不存在的产品,其中包括部件、材料和工艺。

北京大学周其仁所提到过,中国企业家当下的一个任务和课题,是从看到了制造,到想到了就去制造。

至少,可以帮助这些安卓大厂培养一些真正的产品经理,而不是KPI做题家。过去的结果来看,安卓大厂们与折叠屏互相辜负,折叠屏普及的任务,只在他们的发布会上。

苹果入局折叠屏,让这一小众市场突然由演训场,变为实战场。一向首鼠两端的大厂企业家们,能改一改自己的猥琐做派吗?

问题是,即使他们现在想重新躬身入局,能尽快跟上苹果、华为的产品思路,拿出真正有竞争力、参与感的产品吗?在苹果公司以高价格拿走国内产业链资源之后,还有多少企业愿意陪这些大佬从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