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第21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简称“2025上海车展”)在国家会议会展中心(上海)盛大开幕。作为本届车展最具前瞻性的主题论坛,“2025汽车半导体生态大会”于4月25日成功举行,大会以“芯驱动·智未来——构建汽车半导体新生态”为主题,汇聚行业精英共话发展。
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和上海市国际展览(集团)有限公司指导,《中国汽车报》社有限公司、上海车展管理有限公司、汽车电子产业投资联盟联合主办,爱集微咨询(厦门)有限公司协办。加特兰微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简称“加特兰”)市场总监吴翔以《创新是半导体设计企业突围的唯一途径》为题发布主题演讲,分享了加特兰在毫米波雷达芯片领域通过“破坏性创新”实现突围的实践与思考。
作为国内领先的毫米波雷达芯片供应商,加特兰(Calterah)始终专注于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传感技术研发。自2014年成立以来,历经11年技术积累与市场深耕,加特兰成功实现多个技术“从0到1”的突破,量产了世界上首颗CMOS 77GHz/60GHz雷达Transceiver收发单芯片,世界上首颗77GHz/60GHz雷达AiP(Antenna in Package,封装集成片上天线)SoC,成为中国唯一量产供应车规级77GHz雷达芯片的企业。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加特兰出货量突破1600万片,搭载车型超过300款,成为全球毫米波雷达芯片领域的重要创新力量。
吴翔着重从“持续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两个路径解读。他指出,“持续性创新”是在已颇具规模的成熟市场中进行最前沿技术迭代,服务于现有客户需求,而“破坏性创新”则往往在尚未成熟或正在变革的市场中孕育,具备未知高风险,不一定伴随技术突破,通常有性能下降,但具有用户特别关注的特性。
“‘破坏性创新’是初创公司的领地。”吴翔直言这意味着,在巨头盘踞的成熟市场,初创公司如果不借助“破坏性创新”,很难实现突围。而加特兰正是通过多项“破坏性创新”,突破了技术壁垒与行业格局。
在演讲中,吴翔分享了加特兰的三个关键性突破。首先是芯片集成度的革命性提升。在车用毫米波雷达芯片器件上的演进方面,传统基于化合物工艺的毫米波雷达方案(砷化镓等化合物)通常需要7~8多颗前端芯片以及3~4颗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整个系统比较复杂;主流芯片方案将十几颗或者4~5颗变成只有2颗芯片,一颗基于CMOS的MMIC芯片和一颗处理器芯片,而加特兰成功将射频、模拟、信号处理、甚至处理器功能全部集成于一颗SoC芯片中,显著降低系统复杂度和成本。“成本下降幅度可达80%。”
其次是针对雷达场景定制的处理架构。加特兰没有采用行业主流的DSP或/FPGDA+MCU架构,而是自研了BBA(Baseband Accelerator)雷达专用基带加速器及信号处理解决方案,相较竞品尺寸面积减少30%~40%,功耗显著降低,客户开发周期亦大幅缩短。这为快速响应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市场“雷达迭代周期缩短至不到2年”的新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三项核心创新是AiP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加特兰将原先需要高频板材支持的毫米波天线,集成至芯片封装内部,带来了小型化、低功耗、低成本的优势,同时研发效率也得到显著提升。虽然该方案探测距离略短于传统板载天线,但打开了多个全新应用场景——例如,舱内儿童/宠物遗留探测、舱外电动开合门避障,以及泊车辅助中微小物体的精准探测。。
吴翔指出,加特兰用AiP开拓了新的市场方向,创造了对某些天线尺寸要求特别小,但距离又没有特别远的场景。
“加特兰目前正在开发下一代创新技术,包括相较于BBA架构大幅升级的雷达信号处理器(RSP);通过SoC芯片级联、实现成像雷达的灵活级联(Flex-Cascading)技术;能够提供辐射体毫米波信号接口、可连接支持波导天线的RoP(Radiator on Package)技术,进一步拓展毫米波雷达应用的边界。”吴翔提到。
吴翔援引市场报告指出,未来几年,全球ADAS对毫米波雷达的需求将持续激增。2022年,全球平均每辆车搭载1.7颗雷达;预计到2028年将显著增长至平均每车用量3颗以上。中国新能源车企更是快速推动每车装配3-5颗以上雷达,毫米波雷达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有观点认为,视觉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我们认为,电磁波雷达是能有效补齐光学传感器的不足的。”吴翔强调,毫米波雷达是主动安全系统必不可缺的传感器,在前车遮挡、夜间、雨雾、隧道、强光逆光等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是当前视觉系统难以替代的关键优势。
最后,吴翔表示,加特兰致力于毫米波雷达普及,提升汽车驾驶主动安全,通过成本降低、质量革新,希望越来越多的车可以装配上毫米波雷达,将继续秉持“让毫米波服务每个人”使命和“成为全球领先的车规级无线感知和通信芯片企业”的愿景,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