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收割套路”,要再次上演了!
这次不是股价。
在智能眼镜领域,小米很有可能将成为最后的“收割者”!
近期小米智能眼镜虽然“虚晃一枪”,但MIJIA音频眼镜2的推出,让业内看到了新路子。在智能眼镜品类上,小米看似“未尽全力”,但实际上“暗藏心思”。
后来居上“熟套路”,后发制人“缓称王”
从小米过往的发展历程看,在手机、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三大领域,雷军一贯的作风都是并不急于求成,往往在行业进入“中场”时再下场,凭借“质朴无华却极具杀伤力”的营销,入门级的审美、极致的性价比和强大的技术、资金、资源等优势,后来居上,一举成为市场“王者”。
在手机产品上,2010年小米创立时,中国手机市场竞争格局较为稳定,在主流的82家手机厂商中,前十五大品牌占市场九成以上用户关注份额,呈现“大集中、小分散”格局。
第一梯队的诺基亚、三星、HTC、索尼爱立信、摩托罗拉遥遥领先,第二梯队的LG、苹果、联想、黑莓、多普达,以及第三梯队的OPPO、夏普、酷派、天语、魅族等,形成特点鲜明的竞争格局。ZDC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在中国3G手机市场品牌关注格局中,前十名中有超过八成被海外品牌占据,海外品牌占绝对主导优势。
在这种竞争格局下,小米将手机定位为高性能发烧级智能手机,并于2011年8月发布了首款手机小米M1,通过线上销售、社交媒体营销等方式,持续优化产品设计,迅速成为了中国手机市场的领导品牌。
小米2024年财务报告显示,小米连续18个季度位居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三,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在全球56个市场排名前三,在69个市场排名前五。
小米最近深陷舆论风波,一向活跃于网上的雷军,也在近期因小米汽车事件一反常态,保持缄默。时隔八天后,雷军通过微博“回应小米手机3月激活量中国第一”重回大众视野。对于小米,手机始终是基本盘。
在智能家居上,2014年,小米开始布局智能家居生态链,并逐渐形成IOT与生活消费业务板块,产品覆盖电视、路由器、空调、洗衣机、冰箱、可穿戴等。2017年,小米又实施新零售战略,线上与线下同步发展。
同时,小米逐渐加大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投入,市场地位得到持续巩固。
到今天来看,在细分产品上,小米也许并非都是“王者”,但就智能家居生态链来看,小米可以称得上遥遥领先,已经成为重量级玩家。
与前两者相比,小米汽车初出茅庐却在营销上连获大捷。
在新能源汽车上,2021年3月底,雷军宣布小米造车,并称“这是人生最后一个创业项目,愿意押上一生的声誉和成就,为小米汽车而战”。彼时,与新势力相比,小米下场造车已经晚了六七年时间,中国汽车行业每年发布上百款新车,行业竞争相当激烈。
但雷军认为,智能化是汽车的灵魂,智能化在电动车时代才是刚刚开始,汽车是百年赛道,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时候。仅奋战了三年,2024年3月底,小米便成功将SU7推向了市场,到11月13日,第10万台成功下线。
至此,小米凭借硬实力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撕开一道口子,成功跻身牌桌之上,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版图上不可忽视的角色。
如果没有出现近期一系列“事故”,小米汽车或许还会继续高歌猛进。
伴随产能和交付的不断走高,小米汽车将要接受更多的市场验证。近期一系列“缠身问题”,是小米汽车成长道路上的挫折,更是考验。
回头来看,从手机到智能家居,再到新能源汽车,在这三大领域,雷军带领小米探索出了高度相似的“发展路径”,摸索出了一套“小米模式”——在市场足够诱人的领域,行业竞争异常残酷但格局不明时下场,后发制人,省去很多试错成本,踏着行业先烈的肩膀,最后完成“收割”,快速领跑行业。
雷军这套“收割术”的确是很聪明的打法,但同样对于择势、择时、择机要求非常之高,对于企业的实力和能力亦是全面考量。
在智能眼镜品类上,小米也相当成功——至少在营销上,目前相当成功。
从2024年底,小米似乎有意向媒体透露下场造智能眼镜,到今年2月初,“小米眼镜”官方账号在新浪微博上线引发猜测,再到发布MIJIA智能音频眼镜2,小米智能眼镜一波三折,营销组合拳展现了强劲的穿透力,精准拿捏了消费者情绪。
此前,亿欧对小米进行过多次报道。在《五次折戟,屡败屡战,小米何以卷土重来?》一文中,据亿欧统计,小米至少发布过五款智能眼镜(含头显)产品。但意料之中的是,小米过去的智能眼镜在市场上似乎并未获得出色表现。
如果套用“小米模式”来分析,难道是因为这个市场尚不成熟,且没有一个最佳模仿和对标者出现,导致小米失去了方向?
事实上,就算是今天市面上最领先的智能眼镜产品,在技术、硬件配置上虽然已经获得不小的进步,但依然存在众多Bug。
量产是一大难点,此前不久就有跨界玩家出现量产困难,交付时间一再推迟的尴尬局面,甚至发生了用户退款事件,为此还向消费者进行了多次致歉。
此外,智能眼镜产品还面临拍摄像素差、音质低等产品上的痛点,以及企业盈利低、亏钱赚吆喝、融资难等困境。
简单总结,尽管智能眼镜发展已超过十年,但当前市场仍未成熟,依然要通过持续教育来激活消费认知。
应该说,小米或许正是看到了智能眼镜行业面临的挑战,才选择初期“轻投入”,多次小步试错,功能谨慎叠加,单功能模块做优的路径。
与此同时,通过营销手段先引发市场关注,率先卡位赛道,吊足消费者胃口,为后期“收割”市场埋下伏笔。
对于手机厂商来说,智能眼镜是不应缺席的产品。
亿欧在《手机大厂开启“绞杀模式”,智能眼镜将迎生死局》一文中进行过统计,当下全球至少有13家主流手机厂商发布智能眼镜产品(含头显)。手机企业已成为智能眼镜赛道的重量级玩家。
原因不难理解,手机市场已是一片红海,手机厂商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方向。
恰在此时,Ray-Ban Meta智能眼镜自2023年发布以来,全球畅销超200万副,成为智能眼镜行业的首个爆品,推动智能眼镜行业跑步进入了新的阶段。这对手机厂商来说不得不说是巨大的吸引力。
尽管小米已推出五款智能眼镜产品,但可以看到,主要是由小米旗下智能生活品牌米家发布,小米并未真正用尽全力。
参考此前小米在手机、智能家居、汽车三大领域的发展策略,很大可能是,小米在等待业内玩家攻克智能眼镜问题后,再大举进场,最后完成“收割”。
手机巨头对创业公司的影响不可忽视,随着他们的逐渐发力,将进一步改变智能眼镜行业竞争格局,对于腰部的创业公司来说,智能眼镜的窗口期已经在逐渐缩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