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术创新与全球布局双轮驱动,中科新源领航半导体热电温控新风向
2.总投资15亿!广州日月新半导体项目迎新进展
3.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上线超长文本模型
4.陕西科控投资参与完成「紫光国芯」股票定向发行,助力陕西半导体产业资本进程加速
5.传黄仁勋会见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讨论新芯片设计
6.同济大学教授朱西产:“蔚小理”三年内独立存活率为零,需尽快兼并重组合作
1.技术创新与全球布局双轮驱动,中科新源领航半导体热电温控新风向
在半导体制造领域,温控设备是确保工艺精度和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半导体产业加速向中国市场转移,国内涌现出了一批专注于温控设备的供应商。其中,安徽中科新源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新源”)凭借其在热电型半导体温控系统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逐渐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在SEMICON CHINA 2025的展会现场,集微网有幸采访到中科新源CEO熊绎,并一起就公司产品优势、全球市场布局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高精度温控:半导体制造的“隐形英雄”
相比传统的压缩型和热交换器型温控设备,热电型半导体温控设备凭借更高的精度和灵活性,更能满足半导体制造过程中的高精度控制需求。据行业专家预测,热电型温控设备有望在未来几年成为增长最快的半导体温控设备类型。
中科新源成立于2017年11月,专注于半导体应用领域的热电温控系统产品的研制。公司成立次年就推出了Z-3000/Z-6000和ZMO-500系列直冷机。截至目前,中科新源已形成覆盖半导体、5G通信、车载三大领域的热电温控产品矩阵,受到众多国内外客户的青睐和复购。
中科新源的产品具有高集成、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易安装等特色。以Z-6000半导体直冷机为例,该设备采用高集成度设计,拥有更便捷的故障排除和整机更换技术,主要适用于半导体晶圆厂的刻蚀(Etch)、化学气相沉积(CVD)和物理气相沉积(PVD)工艺制程。
“Z-6000不仅响应快、绿色环保(无氟利昂、无噪音),还具备高精准度(控温精度±0.1℃)和高可靠性(MTBF>5)等特性。”中科新源创始人兼CEO熊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外,Z-6000还是市面上体积最小的制冷机,功耗优势显著,较传统压缩机温控系统平均节能约80%。”
据熊绎介绍,采用Z-6000半导体直冷机替代传统方案,可为客户平均每年节省电费约3.5万元人民币,2至2.5年节省的费用足以购买一台全新的直冷机。
再以一体式通信机柜直冷机ST-1500为例,该设备主要面向数控机床、通讯设备等场景,具有高集成、高可靠、高效节能、精准温控、易安装等特点。根据上海铁塔辖属某基站实测数据,在春、秋季,针对普通中小型机柜,该产品在确保机柜内设备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月耗电量约为50kWh/台,即全年总耗电量约为1300kWh/台。比普通常规空调相比,每年可节省用电成本46%,相当于减少碳排放1吨/台,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事实上,如上特性在中科新源旗下产品中广泛存在,且能针对不同的场景,为客户带来可观的降本增效效应。
创新驱动:持续的技术突破
随着以AI为代表的科技产品需求带动本土半导体国产化率提升,中科新源亦呈现陆续加大资本支出之势,促进产品和工艺的创新。仅2024年,公司就提交了10项发明专利申请,该年度获授权3项发明、2项实用新型专利,累计获授权专利达56项。
“公司专注于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与差异化,保持在核心技术上的领先优势。”熊绎表示,其多项创新成果近期陆续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CP Test低温段直冷机K-245和5G通信空调均于2024年Q1开启项目导入,至2024年Q3即实现Beta版本量产交付;高功率光模块测试系统C-800和多模智能信号控制器D-1000均于2024年Q2开启项目导入,至2024年Q4即实现Beta版本量产交付。
得益于高性能、低功耗等特性,中科新源部分创新成果将于2025年进入爆发式收获期。根据厂家披露数据,对标德国Huber低温段压缩机的超低温直冷机,预计2025年交付量是2024年的5-10倍;TEC温控系统等产品也将实现大批量交付。
全球布局:做精密温控领航员
中科新源近年来业绩持续快速增长,这既得益于中国本土企业的支持,也离不开国际企业的助力。其大功率半导体制冷设备不仅得到士兰微、英诺赛科、华虹宏力、华润微电子、斯达半导、伟测科技等本土企业的采用,也广受台积电、SSMC、英飞凌、意法半导体、SilTerra、PSK等国际公司的青睐。
自2021年开始进军国际市场以来,截至2024年末,中科新源产品已销售至美国、新加坡、意大利、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获海内外客户一致好评,并被中国半导体投资联盟授予“国际市场先锋奖”。
为构筑其全球化布局,中科新源在中国合肥总部中心的基础上,2023年在美国华盛顿卡默斯设立集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支持于一体的研发和制造中心,2024年又在新加坡设立技术服务中心,以更好服务全球客户。
根据计划,中科新源将于2025年深化全球战略布局,并重点开拓东南亚和美国市场。据熊绎介绍,极低的碳排放成效及显著的COO(Cost of Ownership)优势是中科新源产品广受国际大客户青睐的重要原因。例如,Z-3000/6000在节能减碳指标上达成ROI<1.5年,受到SSMC大批量复购;Z-6000经STMicro验证后,被大量应用于新加坡、意大利、中国等地工厂;Z-3000/6000也在GlobalFoundries验证后,进入该公司位于新加坡、德累斯顿、美国等地的工厂,预计相关产品今年交付量同比大幅增长。
未来展望:绿色创新与全球扩张
与此同时,中科新源还将在技术创新、产能提升、人才引进等三个方面加码全球化布局。公司将积极推进AI智能温控系统研发,继续引领行业技术变革;加速智能化生产线建设工作,从质量和效率两个维度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同时吸纳海内外高端研发人才,为公司的研发创新及产品品质保驾护航。
在新的一年里,中科新源一方面将继续进行绿色产品创新,加大研发力度,开发新一代更加节能的产品与技术方案,力争在节能设备及低功耗应用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另一方面将积极进行供应链绿色转型,在全球供应链布局中,全面推进绿色技术与环保措施,确保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超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标准,同时助力上下游企业共同实现绿色转型目标。
在刚刚落幕的SEMICON China 2025展会上,中科新源向外界展示了大功率半导体直冷机Z-3000及Z-6000、半导体恒温槽ZMO-600、光模块热电温控系统C-800、超低温直冷机S-265以及一体式通信机柜直冷机ST-1500等全系列自研热电温控创新解决方案及尖端技术成果。
展望未来,熊绎表示:“公司将持续扩大产品的全球化市场占有率,力争成为全球精密温控系统引领者。”
2.总投资15亿!广州日月新半导体项目迎新进展
据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官微消息,近日,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中标日月新半导体(广州)有限公司新建项目一期土建及一般机电包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打造高端半导体封测基地,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的半导体产业链,提升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竞争力。
据悉,该项目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九佛街道中新广州知识城湾区半导体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5亿,工期24个月,建成后将聚焦高端封测技术为相关产线,项目设计年产IC产品101.6亿颗/年,半导体双相晶体管3.3亿颗/年SMT产品1.3亿颗/年,分立器件(Discrete)40.9亿颗/年,SIP(新型电子元器件)839.1万片/年,达产后年产值预计可达到5.4亿美元。
资料显示,日月新半导体(广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9月,注册资本1亿美元,专业从事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制造和销售。
3.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上线超长文本模型
近日,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新上线超长文本模型MiniMax-Text-01。迄今,共计3家国产模型厂商的5款模型在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提供服务。
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ChatBot对话服务页面
记者登录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发现,由这5款国产AI大模型提供服务的ChatBot对话服务同步接入,用户可体验智能、流畅的AI对话。此次最新接入的超长文本模型MiniMax-Text-01,上下文窗口可达400万token,相当于在几秒内快速读完四大名著加哈利波特全集。
作为国家级算力服务平台,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通过链接我国算力产业上下游及供需双方资源,集算力、应用、数据、生态、社区等于一体,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自2024年4月正式上线以来,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注册用户规模与入驻服务商数量均实现快速增长。目前,平台总用户量已突破35万,连接全国14个省区市20多家超算和智算中心,并聚集超500家服务商以及7000款算力商品与大模型,可满足科学计算、工业仿真、人工智能等上百个细分行业、上千个场景的算力应用需求。
2025年2月,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启动“AI生态伙伴加速计划”,通过技术赋能、资源扶持、市场协同,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新华网)
4.陕西科控投资参与完成「紫光国芯」股票定向发行,助力陕西半导体产业资本进程加速
近日,西安紫光国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紫光国芯”)宣布正式完成2.56亿人民币的定向增发融资,参与方除紫光国芯的员工持股平台以外,还包括中信建投以及陕西本土机构陕西科控投资、西高投和唐兴资本。
紫光国芯隶属新紫光集团,是以存储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作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综合性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紫光国芯布局形成了涵盖存储颗粒产品、存储KGD产品、模组和系统产品、嵌入式DRAM和存储控制芯片,以及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开发服务在内的多元化业务矩阵。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陕西省存储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承担多个国家级重大研发专项。
历经20余年创新发展,紫光国芯拥有掌握存储器和集成电路核心设计与测试技术的国际化团队,持续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先进技术、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2024年6月,紫光国芯正式登陆新三板,开启了迈入资本市场的新阶段。而随着本次融资的顺利完成,不仅是紫光国芯新三板升层的必要条件,更是通过夯实资本实力,为公司未来高速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作为长期深耕在陕西科技成果转化和重点产业链培育的陕西科控集团下属国有科技金融平台,陕西科控投资通过完成本次向紫光国芯的投资,旨在加速紫光国芯向资本市场的晋级,并借助科技投资与产业培育的双向互动,有效推动陕西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我国高端存储芯片全产业链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
下一步,陕西科控投资将持续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资源平台力量,通过高质量的投后服务和产业链协同,持续助力紫光国芯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为陕西孵化培育更多科技独角兽企业打造案例成果和示范效应。(陕西科控投资)
5.传黄仁勋会见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讨论新芯片设计
4月17日,美国芯片制造商英伟达CEO黄仁勋访问了北京。
据报道,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在北京与黄仁勋举行了会谈。黄仁勋表示,“中国是英伟达非常重要的市场”,并表示希望公司能够“继续与中国合作”。
针对美国政府决定对英伟达对华出口的H20芯片,黄仁勋表示,美国政府加强芯片出口管制已对英伟达业务产生重大影响,作为深耕中国市场三十载的企业,英伟达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相互成就,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具规模的消费市场之一,其蓬勃发展的产业生态与领先的软件实力,更成为他们持续创新的重要动力。
此前,4月15日,英伟达在一份监管文件中表示,美国政府已于周一通知公司,H20芯片未来在出口至中国时需要“无限期”申请许可证。公司将在本财年第一季度计入大约55亿美元的费用,这些费用与H20系列芯片相关的“库存、采购承诺及相关准备金”有关。受此消息影响,英伟达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下跌约5%。
英伟达将继续不遗余力优化符合监管要求的产品体系,坚定不移地服务中国市场。黄仁勋还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众多行业的发展格局,但这仅仅是个开端,无论是医疗健康、金融服务、气候科技还是制造业,每个行业都将迎来人工智能引发的颠覆性变革。
值得注意的是,黄仁勋本次中国行还被曝出其它安排。另据相关报道,两位了解黄仁勋行程安排的人士透露,黄仁勋会见了英伟达的客户,其中包括生成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DeepSeek 的创始人梁文峰,讨论针对中国客户的新芯片设计,以“满足中美双方客户需求和监管要求”。
今年 1 月,英伟达的客户 DeepSeek 推出了一款具有竞争力的人工智能模型,其性能与美国竞争对手相似,但训练成本却仅为后者的一小部分,此举震惊了美国科技股,并引起特朗普政府关注。据三位不具名的知情人士表示,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实施措施,以阻止DeepSeek购买美国技术,并且在讨论禁止美国人使用其服务。而此次黄仁勋访问中国正值美国相关部门对英伟达在亚洲的芯片销售展开调查,并要求英伟达提供有关 DeepSeek 是否能够获得出口管制芯片的信息。
6.同济大学教授朱西产:“蔚小理”三年内独立存活率为零,需尽快兼并重组合作
近日,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朱西产教授在腾讯汽车《车市热议+》直播栏目中,对新势力造车企业“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未来三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他认为“蔚小理”三家企业在三年内均无法独立存活,存活率为0,需要尽快兼并重组合作。
朱西产教授指出,蔚小理需要建立企业管理体系,注重学习但不能盲目照搬。他举例比亚迪坚持磷酸铁锂路线,最终与特斯拉各占半壁江山,这就是战略定力的体现。他认为蔚来的换电模式虽有争议,但仍需坚持,问题在于技术创新不足导致成本高,而非换电本身。
他进一步指出,未来三年内车市淘汰赛中,蔚小理可能一家都剩不下。原因在于,年产量达不到200万辆的车企,由于体量太小,研发费用过高,可能会活不下去。其核心逻辑是,汽车是规模化经济,只有一定规模化才能均摊成本,包括研发成本、生产成本,供应链成本,以及营销成本等等。而如果本身量不大,但是每年又要投入高额的研发费用,结果就是导致单车研发成本过高,企业陷入卖一辆亏一辆的状态。
然而,这一观点遭到了一些业内人士的反驳。他们认为,200万的规模并非就是蔚小理的绝对“生死线”,这是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经营模式决定,像理想和零跑年销几十万就能盈利。同时,他们也指出,保证一定规模的基础上,要建立自己的技术护城河,防止技术优势被供应商取代;要有战略定力的同时还要战略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