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总投资11亿元!磷化铟单晶衬底片项目签约落户江门;
1 天前 / 阅读约30分钟
来源:集微网
【落户】总投资11亿元!磷化铟单晶衬底片项目签约落户江门;

1.竞逐"AI"赛道!5个项目入驻科大硅谷肥西园;

2.总投资11亿元!磷化铟单晶衬底片项目签约落户江门;

3.南京江北新区:打造国内一流集成电路产业科创基地,EDA被划重点;



1.竞逐"AI"赛道!5个项目入驻科大硅谷肥西园;

4月1日,肥西县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产业链首批项目正式集中签约落户共有肌电智能穿戴设备、微创手术智能机器人辅助系统等8个优质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规模达5.93亿元。其中5项落户科大硅谷肥西园。

本次签约项目涵盖AI+医疗、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应急、消费电子等多个应用领域,深度结合肥西县重点产业,为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添新动能、新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签约项目中有5个都来自于“创智汇”大赛获奖项目,“创智汇”大赛开展9年来,已累计遴选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58人,引进项目54个,其中22人被成功培育为市级以上人才项目带头人,涌现出科拜尔新材料、艾创微电子、拉塞特机器人等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初创项目,已然成为肥西布局未来产业、集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平台。

图为肥西“创智汇”大赛

此次集中签约的优质项目中,有5项落户科大硅谷肥西园,科大硅谷肥西园是集智慧、生态、科技、创新于一体的复合型园区,也是县域产业经济转型的先行者。下一步,科大硅谷肥西园将整合智力、金融、技术、信息、专业服务等要素资源,构建多元化、开放式、高效率的新一代产业综合体,多维度赋能入驻园区企业,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未来,科大硅谷将携手肥西园,深化资源互通与产业联动,推动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依托双方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优势,共建开放型创新生态,吸引全球创新资源,为肥西及安徽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聚力打造长三角创新高地。


2.总投资11亿元!磷化铟单晶衬底片项目签约落户江门;

据开平翠山湖消息,3月28日,总投资11亿元的广东平睿晶芯半导体有限公司成功签约。

(来源:开平翠山湖)

广东平睿晶芯半导体科技产业园项目由广东平睿晶芯半导体有限公司投资控股,主要从事磷化铟单晶衬底片生产,属于半导体材料行业。该项目总投资11亿元,用地约100亩,预计年产30万片磷化铟单晶衬底片,年销售总收入预计超过6亿元。

据悉,广东平睿晶芯半导体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营销于一体的企业,主要专注于磷化铟、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半导体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系统、电子智能芯片领域的关键环节。

江门翠山湖高新区官网显示,其主导产业为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含食品)、现代轻工纺织(含水暖卫浴)。



3.南京江北新区:打造国内一流集成电路产业科创基地,EDA被划重点;

近日,中共南京江北新区工作委员会、南京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发布《扬子江产业科技创新试验区建设方案》,提出打造国内一流集成电路产业科创基地,强化对接在宁高校院所集成电路优势学科力量,培育EDA、车规级芯片、智能传感器、自主可控芯机联动、光子芯片、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研产贯通链条,面向国家在集成电路EDA领域的重大需求,突破EDA关键核心技术,强化EDA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快攻克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积极抢占产业链关键制高点,显著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自主可控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形成设计引领、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新态势。

以下是该建设方案的部分内容: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四个面向”,以提升创新资源集聚力、科技创新策源力、产业科技竞争力和创新成果转化力为着力点,构建”一港、一园、四基地、八街区”总体布局,打造"产业科技创新枢纽港+工业软件科学园+新兴产业科创基地+成果转化创新街区”协同创新体系,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运用数智和绿色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一批细分研产贯通链条,壮大科技企业集群,面向未来抢占科技竞争和发展制高点,在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中走在前、做示范,勇当第一方阵排头兵。

到2030年,全面建成省内重大科创资源重要集聚地、国内新质生产力前沿阵地、全球开放融合创新示范高地,引进全国高水平大学知名院系20家左右,建设2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在原始创新和产业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引进培育100家科技领军企业,培育50000名高层次创新人才。

二、建设重点

建设产业科技创新枢纽港 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充分发挥南京北站交通枢纽优势和南京科教人才集聚优势,提升创新资源集聚力,重点围绕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空天科技、氢能与储能等产业科技创新方向,大力招引集聚一批知名高校王牌学科、世界一流科研机构、领军企业科研中心,努力将产业科技创新枢纽港建设成为驻宁高校再发展、省内高校在南京拓展、全国高校在长三角布局、世界高校科研机构在中国布局以及央企、国企、科研院所在南京拓展科研的首选地、优选地。规划4平方公里左右区域,引进20家左右全国高水平大学的知名院系,按照“一楼一院系、一楼一主题”的布局模式,打造全国高校优势学科集聚区;探索“学科+产业”的创新模式,建设20个左右省级以上研究中心、30家以上校企联合实验室,推动与省内外100家以上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培育20000名左右高层次创新人才。主要发展方向为:

——智能制造。突破极端制造共性关键技术与机器人高转矩密度伺服电机、高动态运动规划与控制、仿生感知与认知、智能灵巧手、电子皮肤等关键技术,促进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的高性能设计制造与集成示范应用,重点发展高端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增材制造等领域产品的研制及应用。

——先进材料。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快速发展需求,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石墨烯材料、超材料、粉末冶金、轻质高强金属及其复合材料、高温合金等前沿新材料。围绕以碳化硅、氮化镓、氧化镓等为代表的宽禁带第三代半导体,重点突破单晶制造、薄膜外延、新型结构设计、先进制造工艺等关键技术。

——空天科技。加快卫星互联网底层技术攻关,突破空天地一体化大容量数据计算传输、卫星架构前沿技术、可重构网络等相关技术。加快突破通导遥商业应用共性技术,聚焦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技术、国产化新一代SoC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研发。支持填补空天飞行器运输系统技术空白,鼓励开展可回收火箭技术等重点领域研发,提升空天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氢能与储能。开展氢源低成本高效制备技术攻关,推动大功率长寿命氢燃料电池和碳纸、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关键材料创新。积极发展安全有效的储能技术,推动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商业化,加快飞轮储能、光储能、钠离子电池等技术试验,加速固态电池电解质技术攻关。结合“源网荷”等多场景布局一批储能设施,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

建设工业软件科学园 推动工业软件自主可控和数字经济赋能

聚焦工业操作系统、工业控制软件等关键领域,专注云几何内核技术、高级仿真与分析、数据建模引擎等根技术研究与开发,培育自主可控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研产贯通链条,着力打造一批打破国际垄断的工业软件产品,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力,将工业软件科学园建设成为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自主可控工业软件根技术创新策源地。聚焦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关键核心,重点围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领域,着力在云计算平台的服务、数据挖掘与分析等技术方面取得突破,高质量赋能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左右,以中央商务区为核心,建设研发核心、成果孵化、合作交流、产业生态、创新展示、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等七大功能模块。

——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提升。重点围绕工业软件中几何内核技术、工业仿真、电子电路设计和新材料数字化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以“一平台两中心三实验室”为核心,建设工业软件生态共性平台,推进几何联合创新中心、工业软件云工程应用创新中心等建设,打造工业仿真云攻关实验室、电子电路设计大模型实验室。

——工业软件系统创新突破。围绕集成电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强与高校的合作,聚焦基础软件的智能操作系统、嵌入式工控系统,工业软件计算机辅助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制造执行系统、结构仿真、流体仿真、行业专用软件,推进工业软件研发取得突破。

——数字化技术支撑能力提升。围绕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云、网、端”通用基础设施,打通“数字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智能化计算”数字链条。以算力基础设施、数字化技术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为基础,重点提升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等数字关键技术攻关,强化算力、算法、数据、应用场景协同联动,推动大模型技术创新应用,培育新型数字化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加快医疗卫生、金融、物流贸易、社会治理的数字化赋能转型;推进数字文创产业发展,加强数字文化智能化模型研发和应用,促进数字游戏开发、数字影视等新兴业态孵化发展。

建设四大产业科创基地 推动优势产业高端攀升

瞄准“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着力建设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材料、智能装备四大高水平新兴产业科创基地,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提升产业科技竞争力,打造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优势科技创新产业集群。

1.打造国内一流集成电路产业科创基地

强化对接在宁高校院所集成电路优势学科力量,培育EDA、车规级芯片、智能传感器、自主可控芯机联动、光子芯片、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研产贯通链条,面向国家在集成电路EDA领域的重大需求,突破EDA关键核心技术,强化EDA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快攻克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积极抢占产业链关键制高点,显著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自主可控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形成设计引领、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新态势。主要发展方向为:

——集成电路设计。数字设计自动化:聚焦数字电路的逻辑综合、布局布线、时序分析等关键环节,积极引入AI算法优化设计流程。模拟设计自动化:辅助实现电路图设计、仿真、版图验证等步骤。晶圆制造类EDA:面向晶圆厂或代工厂开展器件建模、工艺仿真、PDK开发与验证。封装类EDA:实现从芯片到封装再到印刷电路板(PCB)的设计、仿真、验证和优化等一系列流程。

——车规级芯片。智能座舱芯片:用于处理车辆内部信息,包括车辆状态、导航、娱乐等功能的高性能计算芯片。自动驾驶芯片:专门设计用于处理自动驾驶车辆中大量传感器数据并执行复杂计算任务的高性能计算芯片。跨域融合芯片:能够同时支持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等多个汽车功能域的系统级芯片(SoC)。车规级MCU芯片: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核心组件,广泛应用于动力控制、车身底盘、电子信息、驾驶辅助等领域。

——智能传感器。智能环境感知传感器:集成多种环境监测功能,如温湿度、光照,适应智能家居与农业自动化需求。生物特征识别传感器:提供高安全性的人体生物特征识别,用于金融交易与个人设备安全。微型医疗健康监测传感器:实现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便携式监测,支持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高精度定位导航传感器:结合卫星与惯性导航技术,确保无人驾驶与物流跟踪的精准定位。

——自主可控芯机联动。支持发展芯片设计与制造、加速卡与服务器开发、全栈软硬件平台构建、应用解决方案等领域,特别是聚焦于AI大模型的训练与部署,高性能AI服务器、MindSpore深度学习框架的研发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前沿探索与广泛应用。

——光子芯片。材料创新:支持光电技术创新中心优化“薄膜铌酸锂+X”异质集成光子芯片产线,发展碳化硅、砷化镓光子芯片基材。高速数据通信:支持在光纤通信、卫星通信以及无线通信等场景应用。量子计算:支持光子芯片在量子计算领域应用。

——人工智能大模型。聚焦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与人工智能算法融合研发,突破专用芯片架构优化技术,攻克适配大模型的高性能计算芯片设计难题,实现从底层硬件到上层模型的协同创新。加强模型训练与芯片性能调优,探索高效数据处理与存储技术。着力构建集成开发环境与工具链,促进在智能传感器、芯机联动等领域应用。

2.打造国内领先生命健康产业科创基地

聚焦“学研产用”四位一体全链贯通的生态体系打造,充分发挥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龙头作用,重点围绕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基因与细胞治疗、类器官芯片及仿生大设施等领域,推进基因与细胞治疗、植介入器械、类器官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培育基因与细胞治疗、类器官芯片及仿生大设施、脑科学等研产贯通链条,集聚生物医药企业2000家以上,建设全国领先的生命健康千亿级产业集群。主要发展方向为:

——创新药。围绕小分子药物、新型药物制剂等化学制药领域创新药物的研发,在小分子药物研发领域,围绕靶点发现、药物设计与合成、筛选与优化、实验验证与评估以及新兴技术与方法的应用等,在新型药物制剂研发领域,围绕纳米制剂技术、缓控释制剂技术、靶向药物制剂、微流控技术、吸入制剂等关键技术领域进行攻关;加强中药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围绕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质量控制技术、临床疗效评价、中药新药研发、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围绕放药靶点研究及靶向结构开发,推动在核药原料药生产、药物设计、制备技术、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发,打造新区核药优势细分领域。

——高端医疗器械。围绕分子诊断、免疫诊断、微流控技术、数字化、智能化等领域,规划建设江北新区体外诊断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围绕体外诊断设备和试剂、植介入医疗器械、高端影像设备领域,聚焦生物相容性材料等材料技术、精密加工技术等制造技术、传感器与微电子技术等智能化与信息化等领域,高分辨率成像、低辐射成像、智能化影像分析、多模态融合、远程医疗影像以及核心部件国产化等核心技术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围绕脑机接口、人机交互新技术和新装置,通用类脑智能的新理论和新模型等方向开展尖端技术开发,打造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创新中心。

——基因与细胞治疗。聚焦基因组学新技术、新一代基因测序、基因治疗等重点领域,支持开展新型基因治疗药物、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试剂、全基因组合成物等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应用。前瞻布局免疫新靶点发现、干细胞命运调控、新型工程化细胞疗法等领域研究,加速细胞治疗产品相关工程化技术及生产工艺的创新与产业化。

——类器官芯片及仿生大设施。推动类器官芯片技术生物器件设计自动化、药理毒理学等的理论突破和技术革新,推动与医工交叉科研转化,建立类器官芯片组学大数据、类器官芯片大模型等,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加快东南大学类器官芯片研究院建设,支持开展关键领域攻关和产业孵化和转化;推进仿生人体生命支持及测控装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设心、肝、肾的多器官体外支持系统,建立基于光、磁、声的多生理参数实时测控及反馈控制系统,开展基于仿生人体生命大设施的重要医学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及相关技术转化。

3.打造长三角示范性新材料产业科创基地

发挥新材料创新联盟驱动作用,聚焦化工材料、金属材料、合成生物材料、氢能制备、固态电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高质量建设杏湖产业园,建成新材料国际创新社区,建设“1+N”中试基地,为先进材料企业提供中试服务,为入驻的中试项目提供专业配套。推动新材料产业焕新升级,培育高端高分子材料、合成生物、氢能储能等研产贯通链条,加快集聚研发人员5000名,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形成全国率先实现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的新标杆。主要发展方向为:

——化工新材料。聚焦高端聚烯烃、合成树脂及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性能橡胶及弹性体、功能性膜材料、特种化学品和新型催化剂等研发,推动传统化工产业链高端化延伸发展。围绕连续流微通道反应器、特种分离设备及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等领域开发,建设全省首个颠覆性化工技术中试平台,推进化工技术工艺低碳化改进。围绕太阳能晶硅切割材料、碳化硅材料、有机锡催化剂等技术开发,加快半导体和电子化学品行业布局。瞄准相变含能材料、智能变色材料等颠覆性技术研发,打造精细化工高端产业聚焦。

——金属新材料。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企业作用,聚焦镍系超低温钢、高锰钢、二氧化碳船用低温钢、纯氢输送管线钢、PRMP钢等领域研发,设立钢铁高端研发平台,打造国际一流的中厚板精品、特钢精品、复合材料及国防装备材料基地,加快高标准建设杏湖产业园。围绕低碳工艺、智能设备、数字工厂等研发,开展碳管理体系建设,构建绿钢产品体系。

——合成生物。基于合成生物技术,重点攻关生物基氨基酸、生物单体及聚合物(聚酰胺、尼龙等)、生物农药等大宗化学品的研发,建设“1个合成生物创新中心+1个大宗生物化学品转化平台+N个产业基地”,打造生物基材料全产业链,推进建设生物制造创新高地。聚焦前沿药物分子优化设计与合成生物技术,搭建创新型多肽生物合成技术平台,促进多肽创新药产业化。

——氢能制备。利用可再生能源,聚焦工业副产氢气净化、电解水制氢、生物质制氢等技术,打造绿氢制备中心。聚焦高性能电极材料、电池成套设备、隔膜材料的研发,提高氢能制备效率。攻关氢气纯化与分离、氢气储运、氢能电池等技术,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固态电池。聚焦锂金属软包技术、锂电池负极粘结剂、全固态电池、全固态薄膜电池等固态电池领域技术和产品研发,打造全固态电池概念验证中心;围绕新能源汽车电池、航空飞行器、储能领域、便携式电子设备等应用场景,打造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促进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加快推动CCUS技术产业化,围绕钢铁碳捕集、煤电碳捕集、石化碳捕集、制氢碳捕集等方向,聚焦固体吸附剂材料、孔介吸附材料、硅胶吸附材料等二氧化碳捕捉剂研发,以及低浓度CO2捕集、CO2新型转化合成工艺、CO2管道输送等技术攻关,打造CCUS技术中试平台,推进CCUS工艺改进和成本降低,加快实现CO2资源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

4.打造全省重要智能装备产业科创基地

重点发展龙头带动型的智能网联和轨道交通产业技术、行业应用牵引型智能家电产业技术和前沿技术引领型的半导体材料技术、晶圆制造技术、人形机器人技术、低空经济技术、含能材料技术,联动南京北站产业科技创新枢纽港打造“前店后厂”创新发展模式,培育第三代半导体、人形机器人、含能材料等研产贯通链条,形成省内数智融合发展新示范,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主要发展方向为:

——智能网联和轨道交通。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车联网技术融合提升,支持研发主动安全驾驶辅助技术、智能人机交互与共驾技术、智能汽车传感器技术及产品。加大轨道交通智能化设备和系统研发力度,研制适应干线铁路、城际铁路、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和通信信号装备。

——智能家电。推动智能家电与物联网深度融合,支持研发智能感知交互、自适应控制与高效节能技术,搭建家电智能制造平台。研发超精准智能感知与多模态交互技术,利用先进传感器与智能算法实现精准交互、智能调控。攻坚高效节能核心科技,运用新型材料与能源管理芯片,以科技创新驱动,构建智能家电创新产业链与新生态。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加快推动碳化硅、氮化镓单晶衬底及外延材料制备技术升级和应用延伸,推动其在电力电子器件中提升电能转换效率、微波射频器件里增强信号处理能力、光电子器件上优化发光与探测性能的广泛应用。超前布局发展氧化镓、金刚石等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挖掘其在高功率、高频、高温等极端环境下的巨大潜力,为下一代半导体技术突破筑牢根基,引领全球半导体材料科技发展新潮流。

——晶圆制造。聚焦晶圆制造核心工艺研发,突破光刻技术高精度对准与微纳加工难题,攻克刻蚀工艺均匀性与选择性关键技术,推动薄膜沉积材料与工艺创新。加强晶圆缺陷检测技术攻关,探索新型掺杂与退火工艺方法。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促进从硅片材料到芯片成品的产业链贯通,提升晶圆制造整体技术水平,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共进。

——人形机器人。加快建设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支持开发适配人形机器人的通用多模态大模型和专用模型,建设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试平台、中试公共服务机构,围绕关键部件及智能系统,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在汽车生产等领域打造赋能制造应用场景,打造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人形机器人“链主”企业。

——低空经济。推动低空飞行器与智能管控融合创新,研发高效垂直起降、精准导航定位及可靠通信数据链技术。加大低空作业装备系统研发,布局混合电推进等新型动力技术。借助空气动力学、卫星导航增强、高速通信等技术手段,提升飞行器性能,实现低空飞行安全高效、作业精准智能,培育低空经济产业链,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低空经济产业科技创新生态。

——含能材料。加快推动含能材料产线总体设计、新工艺和装备研发、先进技术集成、未来产线技术开发、工程人才培养等,推进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迭代升级,打造国内领先的制造技术创新中心。

建设八大创新街区 打造科技创新生态圈

整合驻区高校资源,布局建设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特色化成果转化创新街区,提升创新成果转化力,打造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科技服务、校友经济、创新氛围“五位一体”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发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优势,打造特色化成果转化集聚区,为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发展持续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加强与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驻区高校开展校地合作,推动产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共同推进成果孵化和产业转化。

1.南京大学成果转化创新街区

科研方向上,共同推进在绿色化工、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类脑智能等领域开展合作,整建制发展化生医药学科群,推动化学和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在江北新区实体化运行;加大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布局国际创新创业学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果转化等工作。

建设重点上,合力在江北新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载体,聚焦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挥南京大学省内高校排头兵示范作用,联合相关高校、院所、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完善校区周边交通配套,优化提升江北新区校区周边环境和交通条件。

空间布局上,利用江北新区校区及周边区域,形成创新要素集群化、空间功能复合化的科技创新街区,布局建设科创孵化器,共建若干创新技术研发平台、规划整合布局产业转化区。

2.东南大学成果转化创新街区

科研方向上,聚焦集成电路、生命科学两大重点领域,建成EDA和大医科“产业-学术”合作机制和枢纽。全局性、体系化布局智能EDA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人体器官芯片、介入医学、脑科学、脑机接口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辟医疗大数据、临床新设备、健康新产业等前沿赛道。

建设重点上,高水平建设EDA国创中心,加快EDA算力服务平台建设,引领EDA产业自主可控发展和创新能力整体跃升;推进东南大学“大医科”全面落地,校地协同建设介入医学工程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器官芯片研究院、脑研院、药研院等医工交叉科研平台;积极承办领域重大活动和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成果展、创新论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空间布局上,以东南大学江北校区为核心,在校园周边构建创业加速器、众创空间等多元化创业载体,形成无缝对接的科研协同网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实现空间的高效利用与创新活力的充分释放。

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果转化创新街区

科研方向上,聚焦航空航天民航、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等前沿领域,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开展创新性研究,推动多学科技术融合应用,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建设重点上,建设新兴学科交叉先导区,整合校内外资源,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建设校地融合发展示范区,深度推进校地合作,带动地方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建设国际合作育人拓展区,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培育国际化创新人才。

空间布局上,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扬子江校区为依托构建创新生态圈,围绕片区功能定位融合发展,打造校企产业合作基地,以科创服务为支撑,多元尺度满足不同企业的空间及业态需求。

4.南京农业大学成果转化创新街区

科研方向上,依托南京农业大学的学科专长,聚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开展前沿研究以提升农业种质资源开发水平。同时,围绕信息管理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进行探索,助力智慧农业发展。在生态农业方面,专注于水资源管理、土壤修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科研攻关。

建设重点上,集聚科研平台,吸引作物遗传等国家和部省级科研平台入驻,整合资源强化科研力量;加强产学研协同,发挥多学科优势,设立联合研究中心与校企合作联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特色功能,建立生态农业实验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功能区块,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

空间布局上,围绕南京农业大学滨江校区,从“学研城产”多个角度出发,加强区域联系,协同打造涵盖教育、科研、产业和服务的综合型创新体系,构建高校领衔、紧密链接的创智生态圈层。

5.中国药科大学成果转化创新街区

科研方向上,充分发挥中国药科大学在生物医药研发、孵化、中试等技术平台建设和市场拓展等区域优势,以药物发现、临床前药学硏究以及临床转化的全产业链研究服务为特色,实现创新药物、基因与细胞治疗技术与产品、高端制剂、高端医疗器械与装备等成果的产出与临床转化。

建设重点上,围绕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科研能力建设、产业技术创新等内容,针对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产品孵化等主题开展校地合作。合力加速“药大系”集群化发展,在新区落地转化一批具有创新引领效应的“药大系”项目,助力创新型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空间布局上,建设中国药科大学江北创新中心,先期入驻生物医药卓越工程师学院、现代制药产业学院、生物药物学院、智能药学交叉研究院等学院,与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共同打造“新城市+新园区+新学镇”的综合体,实现科教融汇、产教融合。

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果转化创新街区

科研方向上,围绕气象科学、信息技术、环境科学等重点领域,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再到商业化的完整创新链。

建设重点上,支持气象、信息技术领域知名企业在气象谷设立研发中心,引导校企联合建设气象大数据分析平台、环境模拟实验室、物联网技术测试平台等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气象、信息技术、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中试基地;支持校友组织参与街区建设,引导校友企业在街区设立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为创新街区内的初创企业和科技项目提供股权融资支持。

空间布局上,结合“信风小镇”规划建设,以气象谷、公园式创客街区、工业产业园等载体,打造研发创新区、科技孵化区、落地转化区、综合服务区。优化中国气象谷核心功能,支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入驻。鼓励各类创新主体进行载体改造升级,形成形态多样、体系完备的科创载体空间。

7.南京工业大学成果转化创新街区

科研方向上,化工方向,围绕“三废”治理与化学品生产耦合关键技术、绿色反应工艺技术、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实现技术创新;材料方向,加强先进金属材料及腐蚀防护、先进能源材料等领域研究,催生新创新形态;生工方向,深耕绿色生物制造、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前瞻性发展绿色“碳中和”与“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

建设重点上,打造重点科创平台,推进南工大生物基材料研究院、化工中试基地、江苏省合成生物学基础研究中心产业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构建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建立南京工业大学优势学科与新区各产业平台常态化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空间布局上,依托龙华智谷载体,开展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创新“科技园创业孵化+产业园落地转化”协同模式,将龙华智谷打造成为新区科技创新、产业辐射转移、创新创业人才引育的重要窗口。

8.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成果转化集聚区

总体思路上,聚焦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与医药、能源环保等领域基础研究成果的二次开发和向新区转移转化,共同打造集创新资源、企业需求和研发能力于一体,推动建设“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区。

建设重点上,共同实施专业化研究所项目和产业重大技术创新项目,联合共建高能级科创平台,推动一批符合新区主导产业方向的优质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区,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型创新科技企业;共同支持新区企业广泛对接海内外优质创新资源,通过共建联合创新中心、研发型企业建设与科技项目联合攻关等形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依托长三角国创中心南京江北新区创新综合体,联合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到新区创新创业,共同推进人才联合培养,合作设立早期创投基金用以支持早期优质项目。

空间布局上,围绕长三角国创中心南京江北新区创新综合体为依托构建创新生态圈,重点集聚江苏产研院创新体系中的高水平研发载体、行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世界排名百强高校、国际知名创新机构、科创服务机构等创新要素,服务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