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光靠国补破不了局
4 天前 / 阅读约15分钟
来源:36kr
营收创历史新高,但增收不增利。

营收创下历史新高的中芯国际,依然面临艰难的挑战。

刚过去不久的2024年,中芯国际的业务迎来大丰收,全年收入同比增长27%,达到80.3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尤其在智能手机芯片业务上,收入暴增超40亿元,增幅达37%。

不过,营收创历史背后,却隐藏着巨大隐忧。2024年,中芯国际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45.4%,仅为4.93亿美元。“增收不增利”的局面意味着中芯国际也深陷成熟芯片价格战中,依然还没有建立起先进芯片的制造优势。

实际上,无论是资本市场的关注,还是产业升级的期望,重点并不完全是中芯国际能赚多少钱,而是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先进芯片制造。就在这个月,市场传闻中芯国际克服5nm制程核心技术,股价飙涨超10%;去年10月,业内透露中芯国际在7nm及以下制程工艺上取得新进展,股价创下历史新高。

而比商业、技术问题更棘手的,是来自美国的全方位打压。

就在上个月,美国发布了《人工智能扩散暂行最终规则》,这份规则被认为是自“二战”以来美国仅在核武器等军工物项上采取过的超级出口管制,目的就是阻止中国获得算力,同时避免高端芯片通过他国流向中国。

那么,中芯国际肩上的担子无疑更重了,留给中芯国际的时间也不多了。就在这至暗时刻,DeepSeek横空出世。积极的一面是,DeepSeek带来了新希望,随着对算力需求的持续攀升,中芯国际有望凭借技术实力,承接更多相关芯片制造订单,开辟新的业务增长路径。

但同时也要看到,DeepSeek带来的冲击,美国必将继续收紧高端芯片流向中国的渠道,中芯国际作为中国芯片制造的龙头,不可避免地会成为被针对的对象,获取设备或技术的难度将史无前例。

在重重压力下,中芯国际能否也迎来自己的“DeepSeek时刻”,影响着中国芯片产业的未来走向。

增收不增利

作为国内芯片制造的龙头企业,中芯国际的业绩数据都牵动着行业的神经。

2024年第四季度,中芯国际实现营收22.07亿美元,同比增长31.5%,环比增长1.7%;2024全年,中芯国际收入更是同比增长27%,达到80.3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此外,2024年中芯国际产能利用率较2023年显著增长,当年四季度产能利用率为85.5%,环比下降4.9个百分点,同比则上升8.7个百分点。

以晶圆尺寸分,当季,8英寸晶圆营收占比19.4%,12英寸晶圆营收占比创新高,达到80.6%。按地区分类,当季,中国区收入在中芯国际总收入中占比89.1%;美国区收入占比为8.9%,环比进一步下滑1.7个百分点;欧亚区贡献了2.0%的收入。

从具体应用来看,当季,智能手机产品收入占比为24.2%,电脑与平板产品收入占比为19.1%,消费电子收入占比为40.2%,互联与可穿戴产品收入占比为8.3%,工业与汽车收入占比为8.2%。

这里面有个亮点不得不提,中芯国际智能手机方面的收入从2023年的109.21亿元大增至2024年的149.53亿元,同比大增超过40亿元,增幅达37%。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手机市场的反弹。2024年,中国手机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增长5.6%,时隔两年触底反弹。

背后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是中芯国际间接吃到了“国补”的红利。

近年来,居民消费更趋谨慎,以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产品“换机周期”拉长,很多人觉得找不到换手机的理由。而“国补”政策的出现,给了消费者一个充分的换机理由。“有补贴不要,相当于损失”“反正都要换机,不如趁现在换”,这种消费心理的转变,使得消费者更愿意在“国补”期间购买手机。

此外,消费者对于AI技术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这也成为推动手机销量的一个因素。“国补”政策与这一技术发展趋势相结合,对于价格在3000元至6000元的中高端手机刺激作用尤为明显,因为这个价格段补贴额度较大,更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而作为国内芯片制造的龙头企业,中芯国际在手机芯片制造业务上与众多手机厂商紧密合作。手机销量受“国补”刺激大幅增长,使得手机厂商对芯片的需求猛增。中芯国际凭借其在芯片制造领域的技术实力和产能优势,自然能承接更多手机芯片的订单,从而有了上述的手机方面业务迅速增长。

就这样,原本旨在刺激消费的补贴政策,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让中芯国际成为了受益者。

不过,中芯国际在归母净利润数据方面,情况就不太乐观了。2024年第四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0.76亿美元,同比下滑38.4%,环比下滑27.7%;2024全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45.4%,仅为4.93亿美元。

营收和利润两者之间的一降一升,形成了鲜明对比,“增收不增利”也意味着中芯国际目前只能说刚刚走出低谷,但还是寒意阵阵。

利润承压的源头主要是毛利率。2024年,中芯国际毛利率为18%,较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主要由于折旧增加,这与扩建产能及背后的巨额资本开支有关。

去年四季度,中芯国际资本开支为16.60亿美元;前三季度资本开支分别为22.35亿、22.52亿、11.79亿美元。过去数年,中芯国际持续在成熟制程领域大力扩产。截至四季度末,折合8英寸计,中芯国际月产能为94.76万片,较2023年末增加约17.64%。

中芯国际财务负责人吴俊峰称,2024年中芯国际增加折旧约为5.5亿美元,增幅超过20%,但随着半导体市场回暖,产能利用率的回升对冲了折旧增加的影响。“我们预计2025年折旧的增幅在20%左右,而且是逐季增加。”吴俊峰说。

此外,中芯国际预计,2025年全年资本支出将和2024年的73.3亿美元持平。谈及是否延续每年增加5万片晶圆产能的目标,赵海军强调该目标是扩产12英寸晶圆产能,8英寸不会再扩大规模。

除了折旧,行业内卷导致的价格长期承压,也是拖累中芯国际毛利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价格战阴霾

之所以说到价格因素是拖累中芯国际利润的另一推手,是因为成熟制程还没有完全走出价格战的阴霾。

2024年5月9日,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在财报会上坦言,中芯的12英寸晶圆产线2月以来一直满载,但同业竞争激烈。“公司的很多战略客户,无论机顶盒还是智能手机,市场上如有其他竞争者开出更低价格,它们就可能丢掉单子,几千万元的订单就不见了。我们还是要随行就市,跟客户一起去面对市场竞争。”

也有国内晶圆代工企业的高管直言,当下行业内卷程度超乎想象,头部厂商纷纷扩建产能,大家都清楚,2024年底新产能必然会释放出来,可要是没有足够的客户,就只能靠降价来抢夺客户。

价格战的根源,在于全球大规模扩产后的产能过剩。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市场遭遇“缺芯”危机,地缘政治因素又促使“区域化生产”趋势兴起,全球晶圆代工行业借此掀起了一轮扩产热潮。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协会(SEMI)报告显示,2022年和2023年,全球12英寸晶圆厂设备投资分别同比增长7%和4%;2024年和2025年预计还将分别同比增长1%、20%,规模将达到1165亿美元。

SEMI还预计,2024年到2027年,全球晶圆厂总产能将分别同比增长9%、10%、9%和8%。此间,全球将有75座新建12英寸晶圆厂投入运营,总数将升至234座。成熟制程约占全球晶圆代工行业七成产能。群智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2025年到2029年,全球成熟制程产能的复合增长率将为7%左右;中国大陆增速高于全球,复合增长率预计接近11%。

在如此迅猛的产能扩张下,能否走出价格战危机,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足够的需求端来消化这些产能。

AI热潮虽然带来了大量芯片需求,但AI主要依赖先进制程的高端逻辑芯片,生成式AI和高性能计算(HPC)是主要推动因素。

至于成熟制程市场,则是另一番景象,需求复苏的速度目前明显跟不上产能释放的速度,大量应用成熟制程芯片的手机、个人电脑、家电以及周边的蓝牙、WiFi、电源等消费市场缺乏动力。即便“国补”带来了手机销售的短暂反弹,其持续性也令人怀疑。

真正有望让成熟制程摆脱价格战,帮助中芯国际走出“增收不增利”尴尬局面的,或许是新能源车的发展。

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博世的中国总裁徐大全在2024年1月曾表示,每辆智能电动车所需芯片总数远超传统汽车,且96%以上的车用芯片使用成熟制程。他判断,过去三年,全球主要芯片供应商在成熟制程方面的投资,不足以支撑未来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未来“芯片危机”仍有可能再次出现。

他还指出,国外晶圆厂对低制程技术热情不高,国外投入不足,或许会给中国带来机会。

从最新数据来看,中芯国际似乎有了短暂的、有望走出价格战的迹象。中芯国际在财报会上透露,2024年四季度晶圆ASP(平均售价)环比增长6%。但这种信号并不稳定,中芯国际对此也持谨慎态度。

赵海军指出,2025年上半年客户由于国际政策不稳定提前备货,消费电子终端受消费补贴政策刺激需求放大、相关厂商亦提前备货,两方面因素导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上涨,但同时由于低端产品占比增多,ASP将下滑;而下半年ASP走势仍不明朗。

“由于2025上半年拉货,下半年缺单子,同业会出现低价抢单的情况,价格走势并不清楚,但可能会是下降的趋势。”赵海军说。

Deepseek时刻

前面说的,行业扩大产能、加剧价格战,使中芯国际一方面要在产能跟上,导致折旧增加,另一方面价格承压,两者结合拖累毛利率,最终导致“增收不增利”。这些供需关系的动态变化,其实还是商业范畴的事。

但中芯国际真正担心的,其实是来自非商业范畴的冲击。

美国已经把目光牢牢锁定在中国成熟制程芯片的竞争力上。目前,中国大陆的成熟制程技术虽然和台积电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已经能和力积电等二线厂商一较高下,甚至在部分工艺节点上,还能和台积电“掰掰手腕”。

2024年末,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了中国产成熟制程芯片使用状况调研结果。结果显示,美国受访公司产品中,至少三分之二的产品可能包含由中国代工厂制造的芯片。

受访公司选择中国代工厂的原因,54%是因为成本。在可选择的晶圆中,72%的中国产晶圆比非中国代工的芯片便宜,中国产晶圆中位数价格要比非中国的低10%。而且,受访公司进口的中国代工的芯片中,31%没有其他代工厂可以替代生产。

一些美国芯片供应商直言,他们在中国以外找不到替代者,部分原因是海外缺乏足够的市场激励。值得注意的是,中芯国际和华虹集团旗下的晶圆代工厂,是受访美国芯片供应商最常使用的中国代工厂,在对美代工市场占率达到78%。

这种发展势头,显然让美国坐不住了,在过去不足一年时间内,不断加大对中国成熟制程芯片业的打压力度。手段更是层出不穷,从关税到301调查,再到春节前试图全球封锁中国获得关键资源。

2024年5月14日,美国白宫发公告称,将对从中国进口的180亿美元产品加征关税,其中,半导体的关税水平从目前的25%增至2025年的50%。

同年12月2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宣布,根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对中国在半导体行业的行为、政策和做法展开调查。根据该条例,外国政府对美国商业造成负担或限制的不合理或歧视性做法,美国政府可以回应。

这次的调查将从成熟制程半导体入手,即调查28纳米及以上的、非最先进工艺的半导体,调查范围触及国防、汽车、医疗设备、航空航天、电信、发电和电网等关键行业的下游产品。

USTR称,在短短六年内,中国成熟制程逻辑半导体产能的全球份额几乎翻了一番,到2029年,中国的份额预计将达到全球产能的一半左右。USTR指控,中国在半导体产业的作为对美国和其他经济体产生有害影响,破坏了美国工业和工人的竞争力、美国关键的供应链和美国的经济安全。

这件事才刚刚开始,USTR将于3月11日和12日将举行公开听证会,后续可能还会有更多对中国芯片业不利的消息传出。

1月13日,美国发布《人工智能扩散暂行最终规则》,这份规则被认为是自“二战”以来美国仅在核武器等军工物项上采取过的超级出口管制,目的是阻止中国获得算力,确保非友好国家无法组织千卡规模以上的算力集群,同时避免高端GPU通过他国流向中国。

不过,转机也随之而来。最近爆火的DeepSeek为中芯国际带来了破局机遇。

DeepSeek的访问使用量急速上升,其开源模式大幅降低了人工智能进入各行业的门槛,手机和PC大厂、热门应用程序,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政务系统都开始拥抱部署。

随着DeepSeek相关应用的不断拓展,对算力的需求持续增加。而中芯国际作为芯片制造企业,凭借其在芯片制造领域的技术实力,有能力为DeepSeek相关的算力芯片制造提供支持,意味着中芯国际有可能承接更多与DeepSeek相关的芯片制造订单,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

DeepSeek还会带动整个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手机厂商为了提升手机的AI性能,会对芯片的AI处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中芯国际与各手机厂商联系密切,可以借此机会,研发和生产更适合AI应用的手机芯片,甚至实现技术突破。

目前,中芯国际的N+1/N+2制程技术突破(对标7nm工艺)已通过客户认证,也有消息称中芯国际利用多重曝光技术,在5nm芯片制程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指甲盖大小的地方可塞进170亿个晶体管,初期良品率达到了35%。

来自美国史无前例的管制,倒逼中国加速科技产业自主可控,对然技术代际差距的跨越可能需要5-8年周期,但DeepSeek的诞生无疑带来了强烈且广泛的信心。

中芯国际在其中的角色与DeepSeek类似,DeepSeek突破底层技术创新带动应用层面大爆发,而中芯国际更像“战时兵工厂”,从市场化代工厂向战略基础设施转型,技术突破和量产能力,将成为这场科技战争不可或缺的基座。

补贴温室里,长不出参天树。中芯国际,需要创造自己的DeepSeek时刻。

参考资料:

财新《中芯国际2024年净利润下滑2025年折旧仍将增两成》

财新《成熟制程芯片开打价格战》

财新《美国“限芯”狂加码全球化阻断试图拖慢中国》

财新《美国对中国芯片发起301贸易调查冲击成熟制程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