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结遇瓶颈,跨界者宝馨科技出售两家亏损子公司
1 天前 / 阅读约6分钟
来源:36kr
两家子公司出售,董事长年内三换,这家公司怎么了?

 作者 | 柯阳明‍‍‍

排版校对 | 甘惠淇

身为异质结联盟一员的宝馨科技近期动作频频。

2024 年12月,宝馨科技发布公告称,拟将连云港宝馨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苏宝馨智慧能源有限公司两家子公司100%股权转让。

据悉,这两家子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亏损,此次出售意在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却也暴露出宝馨科技财务状况的隐忧。

此外,宝馨科技还深陷诉讼仲裁泥潭,据赶碳号科技公众号统计,截至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新增累计诉讼、仲裁事项涉案金额合计约人民币1.06亿元,累计诉讼、仲裁事项涉案高达123笔,其中涉案金额在 1000 万以下的就有121笔。

在这些案件中,宝馨科技作为被告或第三人的金额合计近 1.03 亿元,而作为原告起诉的金额合计只有 300 万元。这些诉讼案件消耗了公司大量的精力和资源,也对其财务状况和市场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

并且宝馨科技人事变动非常频繁,董事长年内已经换了三任,高管团队更是经历了一波更换。而且在11月22日宝馨科技发布公告称,其原董事长王思淇、原副董事长兼总裁左越于近日收到江苏证监局出具的警示函。原因是未落实原增持股份的计划。

公开资料显示,宝馨科技是近年涌现的跨界光伏企业之一,2020年易主捷登系之后开启转型,大举进军光伏及新能源充换电领域。

作为异质结联盟的重要成员,宝馨科技在异质结电池的研发和生产上倾注了大量心血。

2023 年,公司拟向包括实控人马伟在内的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票进行募资,用于宝馨科技怀远2GW高效异质结电池及组件制造项目、鄂托克旗2GW切片、2GW高效异质结电池及组件制造项目。

怀远项目总投资19.16 亿元,拟投入募集资金5 亿元;鄂托克旗项目总投资22.7亿元,拟投入募集资金10 亿元。

此外,宝馨科技还计划在安徽怀远投资光伏异质结及组件二期6GW光伏异质结电池和 6GW 光伏组件项目。

然而,尽管投入巨大,目前异质结电池业务尚未形成业绩支撑,公司在 2024 年前三季度的财务表现依旧不佳,营业总收入仅为2.27亿元,同比大幅下滑 53.99%;净利润更是巨亏 1.65 亿元,同比暴跌332.3%。

从单季度数据来看,第三季度营业总收入5111.62 万元,同比减少50.37%;净利润为 -5928.08 万元,同比下滑 36.36%。

尽管 2023 年宝馨科技曾因跨界光伏而股价飙升至 18.49 元,风光无限,但光伏行业的供需失衡、价格持续下跌,让公司的业绩压力与日俱增,昔日的高光正在逐渐褪去。

宝馨科技的困境并非孤立现象,近年来部分异质结光伏企业普遍遭遇发展瓶颈,其中金刚光伏就是典型例子。

根据财务数据显示,金刚光伏2024 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195.14万元,同比大幅下降 83.58%,净利润为-2.52亿元,相比去年-1.17亿元,亏损进一步扩大。此外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2019年至2022年末分别为 50.58%、48.78%、77.81%、97.16%,2023 年三季度末甚至一度达到 103%。

截至 2024 年 6 月底,金刚光伏净资产为-2.24亿元,已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流动资产仅约2.35亿元,而流动负债却高达23.82亿元,运营资金极度缺乏。

此外,金刚光伏的子公司苏州金刚防火钢型材系统有限公司和苏州金刚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因无法清偿到期债务,被债权人申请破产清算,这两家子公司合计占公司营收比例高达 99%,其破产清算将对金刚光伏的日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金刚光伏的董事长严春来也因内部工作安排,辞去了公司董事、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委员及总经理职务。

身为异质结龙头的东方日升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其2024年三季度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0.94%,资产负债率高达71.41%。

国晟科技的财务数据也难言理想,2024年三季度净利润为-1.52亿元,营业收入为10.66亿元,营业成本却高达 10.99 亿元,几乎处于收支倒挂的状态。泉为科技则也面临高管频繁离职、连亏 7 个季度的窘境。

这些企业的困境不仅体现在财务数据上,更体现在在实际运营中。

金刚光伏因资不抵债已进入预重整状态,接单量大幅下降。东方日升在异质结领域的布局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严重冲击,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均受到影响。国晟科技的高成本和低效率问题突出,导致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泉为科技的管理层动荡和持续亏损使其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削弱。

异质结电池曾凭借高转换效率和优异的温度特性,备受市场青睐,被视为光伏行业的未来之星。曾与TopCon电池一同竞争,但现如今已逐渐式微,而是BC组件与TopCon相争了。

并且随着光伏行业的迅猛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迭代,异质结电池的市场地位逐渐受到侵蚀。一方面,异质结电池的制造成本居高不下,设备投资巨大,技术门槛较高,这使得许多企业在布局时背负沉重的资金包袱,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便陷入困境。

另一方面,PERC和 TOPCon等其他电池技术在成本控制和市场推广方面更具优势,逐渐蚕食异质结电池的市场份额。

在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的大背景下,异质结电池的成本劣势愈发凸显。此外,异质结电池的产能释放速度相对缓慢,市场占有率偏低。部分企业在跨界布局异质结电池时过于乐观,导致产能过剩、资金链紧张,甚至出现部分企业因资金问题而被迫中止项目建设的情况。

因此,尽管异质结电池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一些二三线企业的发展之路充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