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序更迭,AI 领域风云再起。传统教育首当其冲,在堪比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下,不断打破边界与业态,寻找着下一个平衡点。
AI 是不是比人类更好的老师?未来学生要跟人类学还是跟 AI 学?AI 是否会取代人类?教育领域,AI 带来的问题和机遇同时涌现,倒逼学校、企业、学生等一切相关主体,正视眼前的新时代,寻找进步的新阶梯。不同于围绕工业社会体系产生的教育模式,这一个时代,许许多多工作由 AI 辅助完成,社会不再需要那么多「做积木的人」,转而需要更多「拼积木」的人。
回首望去,从 ChatGPT 横空出世,至今不过短短两年半。两年半时间里,国内 AI+ 教育从被动跟跑到主动领跑,技术升级、课程变革、硬件创新层出不穷。2025 年开年,DeepSeek 惊艳亮相,7 天时间积累破亿用户,以算法的进步弥补了对算力的强需求,推动赛道走向了「软硬协同的生态级重构」。
从最初的机器学习,到深度学习,再到今天的大模型,技术范式不断迭代,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短短几年时间,千亿级参数大模型已成为主流,能够提取更为复杂的语义、语境,并存储和运算其中蕴含的大量情感知识逻辑。这些动作,在传统机器学习中都是很难实现的。
如此一来,大模型能够更好地赋能语文、英语等语言类培训。大宇言科技是一家以雅思培训为核心业务的创业公司,在 CEO 童钰看来,AI 对雅思备考带来的变革是颠覆性的,很多事情都值得用 AI 的方式重新做一遍。就拿最基础的组建题库来说,训练 AI 出雅思题,一上午时间就可以出几千万道,放在以前不知道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在他看来,这种进步是划时代的。
而在语文领域,大模型让语文教育不再受限于学科本身的复杂性,解决了透过文本现象看到情感本质的难题,达到了分析文化内涵的深度。豆神教育集团副总裁、CTO 阎鹏指出,语文教育中有两座大山,一是阅读理解,二是写作。这轮 AI 潮前,读写训练很难通过线上或数字的方式解决,更多地还是依靠线下或一对一培训。随着技术的进化,我们有机会弄清楚阅读理解涉及的原理、技巧、方法等一套数据构造逻辑和训练逻辑,再逆向倒推写作过程就不是难事了。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套逻辑是通用的,并不单纯依赖于某个学科的数据积累,大大降低了企业在未来业务拓展上的成本。
这套逻辑是怎么训练出来的?阎鹏给出经验,豆神推翻了常见的用已有数据训练大模型的思维,从零开始做了豆神 AI 的整个知识图谱。在阎鹏看来,传统数据训练思路存在两个弊端。一来,这些已有数据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由千千万万老师拼装出来的,标准不一致的问题非常严重。二来,正是由于这种不一致性,数据之间只能通过某种结构强行连接在一起,相互之间没有自然链接,缺少了 AI 最重要的多跳性优势,更难做到触类旁通。因此,在多轮尝试后,豆神最终放弃了这条「前人走过的路」,开始尝试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重构。
为此,豆神基于微软 GraphRAG 技术,花费了大概 8 个月的时间,将常见的文史知识及语文常识萃取、加工形成知识图谱,有效提升了图谱的一致性、多跳性和联想性。「这套知识图谱的结构非常完整,我们提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就会联想到作者鲁迅,再进一步联想起其他相关内容。这样的 AI 老师才能支撑起像阅读理解、写作这样的业务。」
以此为基础,AI 老师何以真正为「师」的问题有了新答案。第一,推理能力得到提升,让 AI 老师获得了知识优势。AI 要想教育引导孩子,有一个大的前提——它先得自己理解教育问题,提高自身从现象到本质的推理能力,获得一定程度上的知识优势,再将知识优势向学生倾斜,才能实现完整的教育过程。简言之,AI 老师要比学生看得高、看得远,然后再去引导他,在循循善诱间带领孩子构建知识逻辑,否则就会陷入学生问不明白、AI 更答不明白的窘境。
第二,化整为零,让 AI 老师去「AI 味儿」。AI 的出现,为教育行业创造了不少迷思。但本质上,用户需要的从来都不是 AI,而是能够解决个性化答疑、实时交互等等问题的好课。叫叫 CTO 彭首长认为,AI 在多模态理解和生成上的突破,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真实自然的学习环境和更加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同时,还可以通过创造出具备高度拟人化特征的虚拟教师或助教,创造温暖、关怀、富有激励性的在线学习环境,让学生因为爱上老师,真正爱上学习、享受学习过程。
从这一点出发,AI 只不过是解决传统问题的技术手段,其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要抓住「人」本身,聚焦培养青少年的问题,用最新、最强的技术武装他们,进一步提高民族竞争力,让我国能够在大国博弈中胜出。
可以看到,AI 在教育行业的应用正加速回归人本位,服务于个人潜能的发展。「工具会变得越来越智能。我今天做了培训,关上门后可能就过时了。」看山科技创始人梁翃表示:「重要的是,我们要教会孩子们思考——工具能帮助他们做什么,让他们在借助工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创造力、思维力和关怀他人的能力,成为驾驭 AI 而非被 AI 驾驭的人。」
技术愈发强盛的背后,人性的问题在暗暗滋长。
一来,AI 在 B 端的应用掀起了企业内部的裁员恐慌。AI「降本增效」的作用,被部分企业片面地理解为以技代人、裁撤岗位。这种失业危机感让许多传统民企员工开始抗拒 AI,成为了企业的「守门人」,使得许多 AI 科技公司的 B 端业务无法有效开展。「这就是人性打败了 AI。」梁翃说。
二来,从 C 端观察,家长仍对 AI 参与教育过程存在偏见。长期传统教育的规训下,家长默认教育必须以人工为先,老师手把手教的才是好的,AI 课程、AI 老师被先天打上了「敷衍」「劣质」的标签。
由此可见,无论是 B 端还是 C 端,人们对 AI 的认知还存在较大不足。更有甚者,国内在 AI 技术和功能上的限制,非常容易让人们对工具效果产生误解,得出 AI 不好用的结论,并在 1 到 2 年的时间里排斥接触 AI,进一步阻碍了一大批人对 AI 的认知进步,限制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的落地应用。
如何解决人性带来的认知局限,加速实现 AI 商业化落地?
抓住人性、顺势而为是关键法门。具体来看,让 AI 技术落地到智能教育硬件上,再以硬件为端侧进行售卖,相比于让 AI 停留在软件端,更加符合市场认知规律。
阎鹏认为,在这件事上可以有两种假设。第一种,如果 AI 只做到了降本增效,没有形成新的业务形态,那么优势是用户的认知成本很低,劣势是产品仍属于传统商业模式的范畴,未必会抓住新的用户增量或红利,容易不温不火。
第二种,如果我们用 AI 技术开发了一个全新的产品,从内容、形式、互动上都能为用户带来新体验,那么优势就是用户会更愿意买单,劣势则是企业会产生新的用户距离成本、推广成本。这个时候,再把新产品结合硬件来落地,将硬件本身的高价值感赋予 AI,推广过程就会容易很多了。
「简言之,新的 AI 产品体验结合硬件会推广得更顺利,起码短时间内会是这个状态,直到市场被教育得非常成熟。」阎鹏表示。
认识到这一点,对 AI 教育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不做硬件是不行的。」秋叶集团创始人秋叶大叔强调。2024年 7 月,秋叶集团发布秋叶 AI 智能鼠标,成为这家以 PPT 业务起家的公司第一个智能硬件产品:「其实,我们并不是很需要鼠标,但没了硬件,用户的付费意愿很低。大家手里有个鼠标,一键进入 AI,他感觉自己拥抱了 AI 时代,用户体验、情绪价值都提高了,这不是很好吗?」
这套逻辑同样适用于 B 端。秋叶集团深耕高校业务多年,积累了大量 B 端合作经验。据他透露,对学校、企业来说,买个硬件是可以的,起码可以当做固定资产。如果是软件,很多地方甚至连经费都没办法走。
用户对课程的消费力下降、对硬件的消费力上升,是不争的事实。伴随而来的,教育智能硬件赛道涌入大量企业,渐有「红海」之势。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新技术的叠加,市场需求还将持续增长。多鲸教育研究院《2024 中国教育智能硬件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显示,预计 2025 年中国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达到 1150 亿元。
与此同时,新的硬件品类也正蓄势待发,创造出边界更广的学习场域。在豆神的设想中,随身智能体将以高度的便捷性、随身性打入市场,它将紧密结合学生生活,激发日常学习兴趣,让课堂的覆盖范围不断延伸;家庭学习硬件将以区别于学生平板的形态出现,消除学习平板的娱乐属性,在家里为孩子创造更有限制性、氛围感的学习场域。
尽管 AI+ 教育近年来备受瞩目,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从行业整体发展阶段来看,AI+ 教育仍处于非常早期的状态,远远没有进入爆发期。
两个现象可以印证这一判断。一来,绝大部分企业没有为 AI 形成或保留专项预算。很多企业更多地是在关注,却根本没有入局的打算。这就好比抖音营销的兴起过程,抖音投放预算在 2020 年底开始成为企业标配,这时距离抖音出圈已经滞后了 2-3 年的时间。
二来,横向对比市面上各个大模型产品,月活量断崖式领先的产品,在技术优势上却并不十分显著。这也进一步说明,AI 推广还处于早期阶段,用户在用过 AI 和没用过 AI 间的体验差,远大于用甲 AI 和乙 AI 的体验差。相比于找到一个功能更强大的 AI,他们更关注如何以最低成本获得渠道。因此,在这样一个尚处「蓝海」的市场里,占领市场和推广产品要率先排上档期,争取那些还没有用过 AI 的用户,在现阶段比优化功能更加重要。
不过,虽然市场中还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但从大的趋势上讲,AI+ 教育赛道前景非常乐观明确。过去一两年,大家对于 AI 和老师的配合模式,普遍认为 AI 只能承担类似批改作业的简单重复的脏活苦活。而当 AI 在情感支持、推理能力上取得突破时,AI 的角色也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可以预见,AI 将逐渐从幕后走进台前,教师负责教学设计、情感输出和创造力激发,AI 则可以通过「情感陪伴、鼓励、辅学」等能力,将群体教学成果实现个体的最大化转化。
市场上,类似于「AI 是否会昙花一现」的质疑声正在逐年减少。投身这样一个软硬件快速迭代的行业,企业要时刻跟上市场动作,既能加速抢占市场,还能具备稳健的技术语言能力和较强的规划力,形成健康的商业闭环实现变现,才能跑得又快又稳,在这场即将到来的赛跑中取得胜利。
未来,每个人都将身处变化之中,成为「终身学习者」,AI 将会成为人手必备的辅助工具;每个家长都会逐渐意识到,孩子们必须拥有与 AI 共生的能力;高校在教育部相关政策的号召下,将在全过程全环节应用 AI;包括中小学在内的所有学校,将在近两年逐步开设 AI 课程……这一系列变化中隐藏着巨大的教师缺口、教材缺口、课程缺口、设备缺口,无疑将释放出庞大的市场空间。
由面及点地,传统经验与新兴技术加速深度融合,更多基于利润驱动的垂直产品会跑出来。各个研发 AI 产品的公司都会具备训练自有小模型的能力,再进一步落地在自己的智能机上面,小模型和智能体将「遍地开花」。
总之,要对 AI+ 教育抱有十足的信心,不做「隔岸观海」的空想者,而是投身「入海」,去研究和解决垂直的问题。早期市场并不意味着零和博弈,恰恰是因为还不成熟,才说明其中存在着大量机遇。「现在还绝对没有到在线教育大战的程度,相反,每个人的成功,都会让市场更大一点,给我们带来更多信心。」阎鹏表示:「未来行业规模能做到多大,要看标杆性产品的普及过程。什么时候能够出现一个产品,被多家争相效仿,甚至成为行业的通用模式,市场就会开始聚合,兼并掉一些小的厂商。在此之间,所有人都在拼命地挤过这道窄门。」
这几日,DeepSeek 热还在持续升温,160 余家企业集体官宣接入,其中包括网易有道在内的众多教育公司。强推理能力 AI 大模型赋能下,AI+ 教育有望加速进入商业化落地阶段。2025 年,市场是否会迎来爆发,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