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出现,用生动的事实告诉我们,有关全球AI格局业已确定的论断,还为时过早。
换句话说,只要有关AI的创新一天不停止,那么,全球AI的格局,随时都有被颠覆的可能性。
观察DeepSeek在巨头的夹缝中崛起的现实,不难看出,DeepSeek正是击中了全球AI玩家们的软肋,最终才得以扬名。
至此,人们对于AI的看法,将会发生一次彻底的改变。
如果对于DeepSeek的出现进行一个总结和定义的话,我更加愿意将其看成是全球AI发展的分水岭。
以DeepSeek的出现为开端,全球AI的发展将会告别所谓的神秘和高大上,真正回归到普适、大众化的发展阶段。
未来的AI,将不再仅仅只是那些占尽先机的先发者的专属领地,而是成为了每一个愿意创新,可以创新的玩家们的新蓝海。
回顾以往的AI发展,不难看出,它其实是一个以资本为主导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
无论是AI玩家们对于算力的需求,抑或是对于硬件的严重依赖,无一不再为我们展示着这一点。
当DeepSeek开始出现,一切开始有了改观,以往的那些被验证过的「公式」彻底被改写,一幅有关AI发展的更加瑰丽的画卷,开始一点一点地铺展在人们的面前。
DeepSeek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击中了全球AI的软肋。
纵然是在AI的发展业已进入到相对较为明晰的发展阶段之后,人们对于AI究竟是开源优先,还是闭源优质的讨论,依然还在持续。
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种争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玩家们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判定标准来衡量AI究竟是开源好,还是闭源好。
这一点,纵然是在OpenAI出现的情况之下,依然没有任何改观。
然而,当DeepSeek开始崛起,这个问题,开始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可以说,DeepSeek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全世界,AI只有不断地开源,只有不断地将外部的算力进行集成,才能真正将AI的发展带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对于那些想要通过闭源来保持自身优势的玩家们来讲,DeepSeek无疑是给了它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DeepSeek之所以会让我们看到了开源的潮流和趋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只有不断地开源,才能不断地推平业已建构起来的壁垒,才能不断地消弭AI先发者与后来入局者的鸿沟,真正让AI回归到应用的本质上。
对于以往将闭源奉若圭臬的玩家们来讲,DeepSeek的出现,无疑是当头一棒。
观察当下AI行业的发展,不难看出,虽然有些玩家们宣称开源,有些玩家们宣称闭源,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它们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源,而仅仅只是将闭源看出是维持自身市场地位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DeepSeek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切,从而将全球AI 玩家们的软肋暴露在了人们的面前。
如果说,DeepSeek将AI行业的开源和闭源之争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的话,那么,它对于人们对于算力、硬件的迷信拉下了神坛,则是它击中了全球AI的软肋的另外一个具体体现。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DeepSeek出现之后,以英伟达为代表的AI硬件玩家们的市值大幅度蒸发上,看出一丝端倪。
可以说,DeepSeek的崛起,真正让人们看到了所谓的AI,并不是囤积了大量的AI硬件,并不是储备了大量的算力,便可以保持自身领先的事情。
对于AI来讲,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真正保持自身的优势,才能持续不断地延续自身的领先性。
对于那些将有关AI的软件和硬件的储备,看成是保持自身领先性的玩家们来讲,DeepSeek的出现,无疑是击中了它们的软肋。
透过DeepSeek,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无论是软件也好,还是硬件也罢,它们都不是保持在AI赛道领先的筹码,只有创新,唯有创新,才能真正让自身在AI的赛道上保持不败之地。
如果我们寻找DeepSeek击中了全球AI的软肋的另外一个具体体现的话,它对于AI行业发展的本质和精髓的重塑与校正,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
当DeepSeek开始出现之后,AI玩家们需要抛弃以往仅仅只是靠着先发优势,仅仅只是靠着囤积硬件,便可以一劳永逸地享受红利的思维,通过持续不断地创新来找到AI发展的新红利,真正实现自身在AI赛道上的领先。
在DeepSeek尚未出现之前,外界对于AI的看法,其实是不正确的。
这一现象的最为直接的体现,便是人们对于AI大模型的迷之推崇。
不过,玩家们之所以会对大模型如此推崇,除了和AI赛道的「先驱者们」以大模型为切入的打法有关之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资本市场对于AI认识的失焦。
它们简单地认为,只有靠庞大的资金投入,建构起来了大模型的大坝,才能在未来的应用上占得先机。
当DeepSeek开始崛起之后,仅仅只是唯大模型至上的发展模式的弊端,开始被一点一点地暴露出来。
可以说,DeepSeek用生动的事实告诉外界,纵然是不去用庞大的资金投入来研发大模型,仅仅只是凭借着低成本、小投入,依然可以在AI赛道上分得一杯羹。
无论是从DeepSeek在大模型上的以小搏大上,还是在DeepSeek出现之后,李飞飞团队仅仅用不到50美元的价格,做成了媲美DS-R1的模型,我们都可以看出,以大规模的资金堆砌来做大模型,并以此来保持自身领先的做法,早已不再合乎时宜,而是将会把自身的发展带入到死胡同里。
如果我们寻找DeepSeek击中了全球AI的软肋的另外一个表现的话,不再唯大模型至上,而是更多地将AI的重点转移到应用上,而是更多地用低成本来建构模型,无疑是另外一个主要表现。
对于一直都将资金看成是AI发展的重心,对于一直都将大模型看成是AI发展的起始之地的玩家们来讲,DeepSeek无疑给了它们当头一棒。
抛弃仅仅只是以重金来打造大模型的做法,真正将AI发展的重心落地的应用上,真正将AI的驱动力转移到算法创新上,或许才是DeepSeek后时代AI行业发展的主流和趋势。
DeepSeek用生动的事实,给了当下的全球AI玩家们一记耳光。
说到底,DeepSeek,击中了全球AI的软肋,才是保证自身成为AI发展分水岭的标志的具体体现。
对于DeepSeek来讲,
不再一味地闭源,而是开源;
不再一味地讲究算力,而是进行算法创新;
不再一味地堆砌大模型,而是更多地强调落地和应用;
或许,才是保证它可以在巨头的夹缝之中得以出现和崛起的关键。
DeepSeek,是一个分水岭。
它,告别的是一个唯资本和算力为主导的时代,迎来的是一个唯创新和算法为杀手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