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各大合资车车企的消息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不过整体消息负面居多,就在最近关于北京现代的消息也再度引发热议,北京现代否认了最近的传言,不过面对着市场的激烈竞争,韩系车究竟该怎么看?
据界面新闻的报道,在中国市场滑向边缘的二线合资品牌意识到,想要在华重振旗鼓的难度系数比预想的更高。整合业务、减少投资可能是暂时度过危机的明智之举。
财联社报道称,北京现代计划分两批进行人员优化,分别在今年11月和明年2月前完成。被裁撤员工人数约占北京现代员工总数的30%。
北京现代否认了分批裁员和裁员比例的说法。官方回应称,每个公司每年会正常根据绩效对员工进行考核,北京现代也在同步引进青年人才,其今年目标是招收100人以上。
这家曾经在中国市场年销量超过百万辆的合资品牌没有走出销量下滑的困境。去年,北京现代的总销量仅为25.7万辆,不敌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今年上半年北京现代销量为10万辆,同比进一步下滑。
今年初,北京现代以建设时总投资两折的价格,“贱卖”位于重庆的生产基地,这是北京现代抛售的第二家工厂。2021年,北京现代第一工厂转让至理想汽车,经改造后成为后者首座纯电动汽车工厂。曾拥有五座生产基地的北京现代目前官网仅剩下北京仁和工厂一家。
韩系品牌在西方比亚迪式的成功没有在中国市场复制。北京现代在去年上海车展上提出,预计将在2025年实现燃油车全面混动化,达成混动产品年产销30万辆规模。但至今北京现代没有一款电动化产品在市场上掀起水花。
近来,关于北京现代裁员的传闻时有耳闻,尽管公司方面多次否认,但这一系列传闻无疑折射出韩系车在中国市场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该怎么看这件事呢?
首先,尽管北京现代官方否认了有关裁员的报道,但从整体行业视角来看,韩系车品牌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国汽车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之一,其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近年来,随着自主品牌的崛起以及国际品牌对中国市场投入的加大,韩系车在华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这不仅体现在销量数据上,还包括品牌形象、产品力等方面,使得韩系车在与德系、日系甚至自主品牌之间的较量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地位。
其次,过去,合资品牌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可靠的质量以及良好的品牌形象,在中国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迅速崛起,传统燃油车市场开始出现萎缩迹象,合资品牌也未能幸免于这一变化。其中,韩系车相较于其他合资品牌,如大众、丰田等,在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本土化策略执行等方面显得相对滞后,导致其品牌竞争力进一步下降。消费者对于车辆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而韩系车未能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导致了市场份额的流失。
第三,现代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其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现代汽车却没有赶上这一波新能源大潮。
现代汽车当前推出的电动化产品存在着与国内用户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在空间方面,现代的电动化产品空间偏小。中国消费者在购车时,尤其是对于家庭用车,往往对车内空间有着较高的要求。大空间可以提供更舒适的乘坐体验,方便家庭出行以及装载物品等。而现代汽车的电动车型在空间布局上没有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另一方面,现代汽车强调驾驶性能,这虽然是汽车产品的一个重要特性,但对于国内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在新能源汽车的选择上,舒适性同样甚至更为重要。国内的城市交通状况较为复杂,消费者更希望在驾驶过程中能够享受到舒适的驾乘环境,例如良好的座椅舒适性、静谧的车内空间等。现代汽车在新能源产品的定位上与国内用户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偏差,这使得其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第四,对于当前的韩系车而言,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中重获一席之地,必须深刻反思并调整策略。韩系车品牌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从产品设计、营销策略到品牌建设,全面融入中国市场。这意味着,韩系车不仅要在产品层面提供更加贴合中国消费者喜好的车型,如大空间SUV、智能化配置等,还要在品牌层面强化与消费者的连接,提升品牌亲和力和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