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宗教到技术霸权:蔚来信徒困局背后的中国新能源话语权
2025-03-24 / 阅读约12分钟
来源:36kr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黄金时代,才刚刚破晓。

在新能源汽车淘汰赛的硝烟中,蔚来2024年财报呈现出魔幻现实:一面是增长。2024年全年交付22.2万辆,增长率+38.7%,超过小鹏和理想;营收657.3亿。另一面却是持续失血的财务模型,蔚来全年206亿亏损,但好在账上仍有419亿的巨额现金储备。

这家用10年构建"科技宗教"的车企,构建起让用户 "自掏腰包拉新" 的信徒体系,平均每位老车主发展3.7个下线,以52%复购率冠绝行业。但也陷入"信徒越多、亏损不减"的悖论,正考验着李斌的长期主义信仰,当新能源汽车进入残酷的生存竞赛,蔚来的破局密码,藏在技术信仰与商业理性的博弈中。

科技宗教的信任经济学:用户神学与商业理性的对冲

乔布斯开创的信徒经济学在汽车行业找到了两位传人:马斯克用移民火星的愿景打造特斯拉宗教,李斌则用 "Blue Sky Coming" 的信仰构建蔚来神坛,甚至让品牌成了“科技饭圈”。

蔚来将用户运营升维为价值共创的生态系统,用3172座换电站构筑了能源网络,画出“blue sky coming”的愿景,还消解了新能源汽车不保值的天问,NIO Day演变成用户嘉年华,共同编织成独特的用户引力场,也让李斌成为蔚来的精神图腾。

数据印证着这场实验的魔力:老车主年均带动3.7位新用户,用户推荐购车率超传统豪华品牌两倍。在知乎"为什么蔚来车主像被洗脑"的473万次探讨背后,是高端用户对"产品+服务+社区"三维体验的集体投票。

李斌创业喜欢下重手,是一个长期主义者,较少考虑短期收益。量化狗APP数据显示,在摩拜时代,一辆经典款摩拜单车成本在6000元,批量生产成本为3000元,而OFO单车成本仅为200元,李斌靠着长期主义熬死了OFO,摩拜以被收购套现离场。新能源汽车实在太烧钱了,这个吞金兽分分钟吞掉蔚来的现金流,诗和远方遇到了柴米油盐挑战,持续不断的资金需求和规模收入的鸿沟正在撕裂蔚来的蓝图。

首先,换电的路线裂痕。李斌不是"中国马斯克",而是行业的"基建狂魔"。3188座换电站日均仅30-40次的服务频次,距离盈利阈值仍有近50%缺口,这场耗资150亿的基建豪赌,成就蔚来的同时,也吞噬了蔚来的战略纵深。华尔街见闻报道显示,2025年蔚来要实现换电县县通,还需要建设超2000座换电站,不过,开放的“加电合伙人”计划一定程度降低了蔚来的建站成本。

其次,蔚来产品分层还不成熟。蔚来选择了30万+的“56E"市场(宝马5系、奥迪A6和奔驰E级),已经获得了行业一半的份额,但行业天花板就这么高,而承担中端市场蓝图的乐道在上市的时候遭遇了产能瓶颈,导致用户因为等待而放弃提车,错过了最佳的销售窗口期,并没能带来显著的规模效应。

第三,蔚来的用户服务并未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当友商还在算用户生命周期价值时,蔚来已经开始玩转“用户资本主义”,让信徒自发加入建设神殿。蔚来每年花千万做NIO DAY,2024年2万到场的蔚来车主还获得了包括长隆在内的40+广州免费门票权益,EP Club模式更是高净值用户运营的传奇。

蔚来复购率52%是特斯拉的2倍,也吊打BBA(23%)。但这种精英圈层运营在强化品牌调性的同时,也构筑了用户增长的天花板——其30万+定价策略主动放弃家庭首购市场,但对首购用户的吸引力仍有一定的欠缺,导致最大规模的潜在用户漏斗还不够大。

李斌认为,对创业者来说,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真正值得后悔的:别人用你的方法成了。李斌并不甘心放弃他的”用户神学”,但在理性商业的对冲下,除了降本增效,蔚来还需要关注”科技宗教”更高效的生产力转化。

蔚来的破局之道:技术降本与全球化突围

新能源汽车行业像一出爽剧,一款产品的成功足以改写命运。小鹏G9和理想MEGA让两家公司面临困境,但之后小鹏MONAM03连续6个月销量破万,理想L6上市8个月销量19.2万辆,单款车型的热销让小鹏和理想走出了困境。

高端市场容量有限,而家庭第二辆车市场已趋于饱和。摆在蔚来面前有两条路:要么主品牌价格下探,要么发展更畅销的中端子品牌车型,但摆在蔚来面前的是发展中端子品牌一条路。

造车新势力供应链成本的失控将使2025年的淘汰赛更加惨烈,蔚来产品毛利只有13.1%,如果下调主品牌价格约等于饮鸩止渴。蔚来选择了“高端(蔚来)树品牌+中端(乐道)抢份额+入门款(萤火虫)拓市场”的三轨品牌战略。

只有占住了中高端市场这个价格带,才能往中端和低端市场走,品牌才能有溢价,才能支撑起产品+服务+换电的三步走战略。

从历史价格看,蔚来也不愿降价,蔚来牢牢的守住了产品价格,锁死了30万以上中高端的价格带,只在2023年6月、2024年有小幅的价格回调(2024年通过BaaS方案间接降低价格门槛)。如果ES、ET系列础版下探到25万元,蔚来主品牌会吸引更多新用户的尝鲜,但也会引发老用户的反弹,并与乐道品牌进行直接竞争。

李斌寄希望于乐道和萤火虫带动2025年销量的提升,锚定20~30万市场的乐道L60正在销量爬坡,将于2025年二季度发布的中大型SUV 乐道L90和四季度发布的新品被寄予厚望。锚定15~20万区间的萤火虫切入了首次购车人群,极大地降低了蔚来车机的体验门槛。

在与潘乱的采访中,李斌还透露萤火虫将在蔚来的线下渠道销售,足见李斌对萤火虫的青睐。在发布会当天,萤火虫车灯的热度直逼小米SU7,李斌第二天的快速直播也为萤火虫真车积蓄了热度,就等4月上市的市场验证。

值得一提的是,入门款的萤火虫开启了蔚来全球化的可能性,即使没有换电站布局,萤火虫仍然可以不失优势的进入全球市场。这有助于解决蔚来主品牌受限于换电站布局而全球化受限的困境,更有利于提升蔚来在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

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成发布会驱动

2024年国内车企上线了610款新车,但燃油车仅仅只有240款,但在新能源车企中,只有特斯拉、比亚迪、理想、极氪四家品牌实现了全年盈利。经历过燃油车成为“少数派”的2024年,新能源汽车的淘汰赛也在2025年拉开序幕。

2025年行业更关注的是跑赢淘汰赛,让新能源车企成了发布会驱动。特别是小米SU7和SU7 altura发布会后,新能源厂商认识到了发布会驱动的巨大价值,形成了发布会-KOL体验-用户体验三层营销,层层扩散。

发布会营销方面,借助发布会产品的瞬时曝光,用价格锚点引发用户热情。对标“56E”的价格做营销铺垫,最后给出“34C”(宝马3系、奥迪A4L和奔驰C级)甚至20万元的震撼销售价格,高端车则对标保时捷、兰博基尼等豪车,最后给出50万的“白菜价”,再搭配智驾、电池、智舱等产品和,用极致配置和价格为锚点引爆关注,用大定数据造神。

KOL体验方面,借助发布会热度和短视频平台流量驱动,科技和汽车KOL测评维持热度。产品上市阶段,车主交车和体验分享再一次吸引用户关注和预订。

如果发布会做得好,一款产品的销量和热度就有了保障,整个过程可以持续半年时间,直到下一款品牌车型的发布。

小米SU7提前6个月做技术营销,提前3个月做发布会营销,发布会有又持续进行多轮营销,整体持续了大半年。仅在抖音就获得了500亿曝光,如果按照20元/cpm价格估算,小米相当于省下了10亿元广告费。

在速生速死的当下,发布会驱动对车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发布会没有引爆,单靠时间累积或降价带来销量爬坡成为奢望。发布会期间的营销尤为重要,直接决定了一款车成功与否,也决定了车企的成长螺旋方向。

雷军曾经说,智能电动汽车就是一部手机加四个轮子,而他也成功的让新能源汽车行业迭代发布会驱动,一批领先的产品参数+一个漂亮的外观+几个广泛传播亮点+一个令人震惊的价格,成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布会的标准模板。

2025年,新能源汽车将从卷产品到卷话题。这其中,华为、比亚迪已经成为领先代表,2023年比亚迪凭借《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狠狠的的拉了一波民族自豪感;2025年比亚迪凭借兆瓦闪充和全系高阶智驾刷屏网络,华为用“智能驾驶觉醒”的中国故事直接把对标迈巴赫s级价格的问界s800打下来了。

他们和小米一样,将汽车变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宏大叙事和生活方式。

中国新能源的范式革命  重构全球汽车行业的中国话语权

2000年,在德国奥迪总部工作的万钢博士向国务院提出开发洁净能源汽车、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此后,万钢任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开启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狂奔。

从蔚小理成立,到特斯拉入华建立超级工厂,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数量达到640.73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34.9%,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中国新能源汽车以高性价比获得了新兴市场的追捧。

中国新能源企业正在定义行业的中国话语权。拥有行业话语权意味中国可以定义行业的技术路线和上下游产业链,可以绕过欧美在燃油车领域的专利和定价权,在竞争中获得先发优势。汽车也有机会成为重要的出口支柱,以日本为例,2018年日本汽车出口总价值1530亿美元,占总出口的14.2%。

有人负责当下生存,总要有人为未来执剑。蔚来困局恰恰印证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生命力。当特斯拉仍在自动驾驶算法上孤军奋战时,中国车企已构建起全球最多元的技术矩阵:在上半场的新能源路径上,蔚来、小鹏尝试三元锂电池,比亚迪尝试的磷酸铁锂电池,吉利尝试的醇氢电池,广汽尝试的氢能源电池,蔚来的换电,比亚迪的兆瓦闪充,理想和问界的增程,以及大部分车企选择的混动模式,都在从各个维度尝试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径,充分的市场化竞争让技术更快速的发展,也让技术被市场验证,进而规模化。

在下半场的智能化上,比亚迪的纯视觉方案天神之眼,蔚来的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百度和阿里的车路协同方案,华为的无图纸化技术道路拓扑推理网络,智己的端到端自动驾驶,正在从 “技术验证” 迈向 “规模普及”。

这种百花齐放的技术路线,本质是中国制造业对"第一性原理"的重新诠释——没有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持续进化的生态。

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完成从市场开发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蜕变。640万辆汽车出口背后,是磷酸铁锂电池成本5年下降72%的碾压性优势,是智驾系统迭代速度印证摩尔定律的技术先发优势,更是充电桩数量占全球70%的基础设施胜利。当德国车企还在为800V高压平台专利争吵时,中国已实现钠离子电池装车,当日本氢能源路线受制储运成本时,广汽的氨氢转化技术将能量密度提升至石油的3倍。

当下全球每卖出2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来自中国,但真正的胜负手不在于市场份额,而在于对产业标准的重新定义。 

当特斯拉开始采购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当比亚迪和吉利等纷纷在海外设厂,蔚来将牛屋落户阿布扎比——这些细节揭示的真相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话语权争夺,早已超越产品竞争维度,进化为对产业话语权的重构。

2009年,尚未创立蔚来的李斌以个人身份出资几百万赞助了首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开启了对中国汽车人才的培育。2015年蔚来开始为赛事提供资金支持,即使是遭遇生死危机的2019年,李斌和蔚来也没有缩减对该赛事的支持。

15年过去了,400多支队,6万名学生参与了这场赛事,他们也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最宝贵的人才资产。蔚来们正在一步一步夯实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地基,帮助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革命中写下属于中国的话语权。

当技术信仰照进商业现实,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黄金时代,才刚刚破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