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每四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一辆“深圳造”,比亚迪是背后功臣
在2024年的新能源汽车城市竞争中,深圳再次杀出重围。
据“深圳发布”消息,2024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293万辆,继2023年首次夺得榜首后,卫冕“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中国当前每四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一辆“深圳造”。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288.8万辆,而深圳产新能源汽车占比23%。
深圳2020年-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表
与很多有着几十年工业历史的老牌汽车重镇不同,深圳是一座几乎全靠新能源产业崛起的汽车城。在燃油车时代,深圳的汽车工业远不如临近的广州显眼,而如今却已经成为中国汽车的新地标。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增长,离不开比亚迪。2024年比亚迪全年产量高达430.41万辆,同比增长41.34%,创下历史新高,是深圳全城产量的1.5倍,也超过国内任何一座城市。
紧随深圳之后,合肥、上海和西安,分列新能源汽车产量榜的二到四名。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5万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22.46万辆。西安是2022年的“新能源汽车第一城”,2024年滑落第四,产量约112.45万辆。
“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称号,近年三易其主——2021年是上海(63.2万辆),2022年则由黑马西安摘得(101.52万辆),直至2023年深圳脱颖而出(173.3万辆),2024年继续蝉联,且优势持续扩大,接近二到四名的总和(293.53万辆)。
新能源浪潮重塑汽车地理的格局,也推动着新兴城市的崛起。除了深圳,上海、西安、合肥等城市也在这一赛道上全力冲刺,坐次不断轮换。这不仅是城市之间的竞争,更是比亚迪、特斯拉等龙头企业之间的角逐。
近五年来,深圳汽车产量的增长可以用“飞速”来形容。
2020年时,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仅为10.93万辆,但2021年就实现了近两倍的增长,2022年跃升至84.88万辆,2023年涨至173.30万辆,到2024年差点突破300万大关,达到293.53万辆,连续两年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最高的城市。
根据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深圳市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计划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200万辆。眼下,这一目标已经提前一年超额完成。
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办公室主任黄鸣透露,2024年1-10月深圳全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75.9%,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19万辆,存量占比达27.4%,充电基础设施超过40万个,密度全国领先。
深圳的目标不止于此。根据《南方日报》报道,比亚迪在深汕合作区的50万辆整车产能超级工厂已经全面达产,另一座同样产能规模的超级工厂即将于2025年年中建成投产。在深汕合作区超级工厂全部建成后,比亚迪在深圳的产能预计还将增加100万辆。
深圳能摘下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桂冠,得益于比亚迪的龙头带动效应。截至2024年底,深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超过2700家,其中,比亚迪是全球首个实现千万辆级新能源汽车销量的车企。
2024年,比亚迪全年总销量突破了42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达到425万辆以上,同比增长41.1%,不仅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冠军,也是全球新能源车的销量冠军。作为比亚迪全球总部所在地,深圳这座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走势几乎与比亚迪这个企业发展的走势一致。
自2021年起,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呈现出持续的增长态势。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飙升最为显著的两年,恰好也是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最快的时间段:2021年销量达到60.38万辆,同比增长218.3%;2022年更是跃升至186.35万辆,同比增长208.6%。
对于比亚迪而言,2022年是极具关键意义的节点。2022年4月3日,比亚迪正式宣布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全面转型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得益于产能的释放,其燃油汽车销量停留在5049辆,而新能源汽车销量则实现了质的飞跃。
进入2023年,比亚迪再创佳绩,全年销量达到了302.4万辆,成功跨越300万大关;2024年,比亚迪持续势不可挡,全年销量攀升至427.21万辆,继续突破400万辆的目标。
“比亚迪速度”令人惊叹。2024年11月8日,比亚迪的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实现从500万到1000万的飞跃,仅用时15个月。
2024年,比亚迪立足总部深圳,实现了“新能源第一车企”向全球的辐射。
1月13日,中汽协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在整车出口前十企业中,比亚迪出口43.3万辆,同比增长71.8%,增速位列中国汽车品牌第一,但比亚迪仍未打破奇瑞连续22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量第一的纪录(114.45万辆)。
现有的规模并不能承载比亚迪的雄心,在追求“比亚迪速度”的同时,也想办法提升“比亚迪质量”。
比亚迪不断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研发费用达到333.19亿元,同比增长33.61%。与此同时,比亚迪全球研发中心和储能产业园项目于2023年6月15日在深圳市龙岗区开工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00亿元,预计建成后将新增约6万个研发岗位。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深圳的产业链与供应链高度协同,成功建立起一个覆盖整车制造、动力电池系统、电机电控技术、智能座舱系统、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充电基础设施以及汽车后市场服务等领域的全方位的产业生态圈。
然而,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及同级市场的激烈竞争,深圳如何在2025年应对挑战、稳定产量,成为需要深思的破局关键。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达产千万辆的国家。
从外看,这一成绩可谓风光无限;而在其内部,却上演着各个汽车城市之间腥风血雨的“厮杀”。
“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称号,2021年至今,中国有三个城市曾得此殊荣:2021年是上海,2022年则由黑马西安摘得,直至2023年深圳才脱颖而出。2024年,深圳继续巩固该地位。
深圳、上海和西安2021年-2024年产量表
2024年的第二名,由黑马合肥获得。
合肥市工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21日,合肥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突破100万辆大关,预计全年产量将超过130万辆,已经超过了1月-11月上海的新能源汽车产量。
当前合肥已汇聚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等6家整车企业,实现了外资巨头、造车新势力、地方自主品牌等多种造车形式,新能源汽车产量增势迅猛。
上海则下滑到第三的位置。统计局披露,2024年上海新能源车产量122.46万辆,同比下降了4.8%。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特斯拉上海工厂年度出货量首次下降,当年交付了91.67万辆汽车,同比小幅下降3%。
不过上海底气犹在,依托上汽和特斯拉等整车企业,上海已聚集了博世、大陆等上千家零部件企业,并且背靠整个长三角的汽车产业生态,已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链。上海也在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计划增强整车企业竞争力、建设零部件产业体系、推进自动驾驶在多领域应用等。
西安在2022年勇夺“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但在2024年滑落第四。
来自西安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4.3%。2023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为98.38万辆,按照2024年增长14.3%计算,这意味着2024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在约112.45万辆。
提到西安,比亚迪的身影也不可忽视。2003年,比亚迪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77%的股份,正式进军汽车制造业,落户西安高新区。虽然比亚迪总部在深圳,但西安才是其汽车产业的发源。
在西安新能源产量夺冠的2022年,西安生产的超过100辆新能源汽车中,比亚迪西安生产基地生产了99.5万辆,占比97.9%。2024年,比亚迪西安工业园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有力带动了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除了上述三个城市,柳州也是新能源汽车产量榜单上的“候选人”。
柳州政府官网的数据显示,2024年,柳州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10%、渗透率达56.1%,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60%。具体年产量未公布,预计超过100万辆。
一批批城市的汽车工业因为新能源汽车而崛起。从整车的制造到零部件的配套供应,汽车生产也同样推动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城市经济中发挥着积极的带动作用。
许多城市都渴望抓住“新能源”这一机遇,尽管根据当前数据,深圳已稳固占据新能源汽车的领先地位,然而随着竞争的加剧,未来的走向依旧充满着不确定性。
2025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样多,新能源汽车的浪潮还会继续翻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