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萨斯终于国产了
12 小时前 / 阅读约7分钟
来源:36kr
但「国产」并非万能解药。

去年 6 月,丰田为中国市场引进了一辆键盘值拉满的钢炮——GR Yaris,为了给新车造势,丰田章男来到上海,亲自驾驶 GR Yaris Rally1 HYBRID 来了一场漂移表演。

看着这位 68 岁的老头大秀车技,现场的车迷们欢呼雀跃,掌声此起彼伏。他们不知道的是,丰田章男这次过来还有一个目的:和上海政府商谈建厂事宜。

终于,雷克萨斯国产,这个断断续续被讨论了十余年的话题,在 2025 年春节开工的第一天落地了。

就在昨天,丰田汽车宣布与上海市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将在上海市金山区成立研发和生产公司。与特斯拉上海工厂类似,丰田在上海的新工厂也将采用 100%独资模式,专注于研发和生产雷克萨斯纯电车型。

值得注意的是,雷克萨斯最终实现国产化的背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汽车市场巨变给丰田带来的焦虑感。另一方面,这也是丰田实现电动化转型的关键一步。

丰田的「中国优先」突围战

雷克萨斯国产化的背后,是中国市场的残酷现实。

2021 年,雷克萨斯在华销量达到 22.7 万辆的高峰,其中 ES 表现最为突出,贡献了超过 10 万辆的销量。然而,好景不长,2022 年雷克萨斯在华销量同比下滑 22.4%,降至 17.6 万辆,2023 年,雷克萨斯通过大幅降价促销,销量小幅回升至 18.14 万辆;2024 年,雷克萨斯在华销量仅微增0.3%,达到 18.19 万辆,远未恢复昔日荣光。

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让丰田倍感压力。

2024 年,中国电动车渗透率突破 50%,比亚迪、蔚来、理想等本土品牌迅速崛起,不仅抢占了雷克萨斯所处的中高端市场,还通过智能化、电动化的双重攻势,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消费者对豪华车的认知。

政策红利则是另一大推力。2018 年,中国放宽外资车企独资建厂限制,特斯拉成为首个受益者。如今,丰田紧随其后,成为第二家在上海独资建厂的外资车企。这一模式不仅避开了与一汽、广汽的合资利益博弈,还让丰田得以完全掌控研发和生产节奏。

但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是雷克萨斯?

长期以来,丰田章男对纯电动汽车持怀疑态度,更倾向于通过混动、氢能等多种技术路径实现碳中和。然而,中国市场的电动化浪潮让丰田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策略。

2023 年 10 月,雷克萨斯 CEO 佐藤浩二在日本汽车展上展示了一款电动概念车,并宣布雷克萨斯将成为丰田电动化转型的先锋。根据丰田的规划,到 2026 年,其全球电动车年销量将达到 150 万辆,2030 年进一步提升至 350 万辆。

雷克萨斯国产化,正是这一目标的关键一步,而上海金山区那片 113 公顷的土地,则会成为丰田的新起点。

与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相比,雷克萨斯工厂的占地面积更大,且地理位置更靠近长三角核心产业链。根据规划,新工厂的本土零部件使用率将超过 95%。这意味着,雷克萨斯将深度融入长三角成熟的供应链体系。

这种本地化策略不仅有助于降低成本,还能加速产品迭代。同时,中国市场的智能化需求也将推动雷克萨斯技术升级,甚至反哺全球车型。

没错,雷克萨斯国产化不仅是丰田在中国市场的突围战,更是其全球电动化布局的关键一环。丰田在其新闻稿中提到,上海工厂生产的车型不仅面向中国市场,还将出口至日本及亚洲其他地区,与丰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电池工厂形成产能互补。

这种「中国研发、中国制造」的模式,不仅能让丰田更好地利用中国供应链的成本优势,还能通过中国市场的快速迭代,推动全球车型的技术升级。

除了纯电动车型,雷克萨斯国产化还隐藏着丰田的另一张王牌——氢能。金山区是上海市氢能产业的重点基地,拥有丰富的工业副产氢资源。这与丰田的氢能技术布局不谋而合。

未来,雷克萨斯工厂可能不仅生产纯电动车,还会推出氢燃料电池车型,形成差异化竞争力。这种双线并行的策略,是丰田章男乐意看到的。

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雷克萨斯能否在 2027 年投产时依然占据消费者的心智高地。在特斯拉定义规则、中国品牌重写格局的当下,一个更紧迫的问题浮出水面:

在这三年里,雷克萨斯该如何守住自己的品牌城池?

雷克萨斯的致命时差

2024 年,雷克萨斯 ES 以 10.8 万辆的销量撑起品牌半壁江山,但这份成绩单背后是终端价格的一再失守。曾经需要加价数万才能提车的 ES,如今优惠幅度接近 10 万元。

当「进口豪华」的光环被降价击碎,雷克萨斯的品牌溢价正在加速流失。更危险的是,一众自主新能源车型已牢牢占据 30 万元级市场,消费者对中高端车型的认知正被电动化重新定义。

可以说,在 2027 年投产前,雷克萨斯只能靠燃油车稳住基本盘,但每卖出一辆燃油车,都可能让潜在客户离它的电动化未来更远一步。

如果说电动化是雷克萨斯必须跨越的技术鸿沟,那么智能化则是一道更难逾越的认知壁垒。

在中国新势力品牌中,车型迭代周期已压缩至不到 12 个月,甚至还有「周更级」的 OTA 升级。反观雷克萨斯,其最新车载系统仍被用户吐槽卡顿如诺基亚。

这种代际时差在自动驾驶领域更为明显。当自主品牌已经实现「全国都能开」时,雷克萨斯最新车型的辅助驾驶功能仍限于车道居中与自适应巡航。为此,丰田不得不寻求外部合作。

去年 4 月,经腾讯新闻等多方媒体确认,丰田将在其全球车型上采用华为智驾硬件方案,软件算法则由国内自动驾驶独角兽 Momenta 提供。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雷克萨斯引以为傲的匠心叙事,正与中国市场的游戏规则发生冲突。

在燃油车时代,雷克萨斯凭借细腻的做工、免费保养政策和进口车身份,成功塑造了低调奢华的品牌形象。但在电动化赛道,消费者对豪华的定义已转向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和补能效率。

当蔚来用户用「换电 3 分钟」炫耀补能效率时,雷克萨斯的「九州工厂匠人手工缝制皮革」故事显得苍白无力。

更大的风险来自定价策略。国产后更低的售价,意味着雷克萨斯会直接杀入竞争最为激烈的价位段,与特斯拉和一众自主车型正面对抗。

这又带出了一个疑问:当雷克萨斯开始拼性价比,它和丰田的区别还剩下什么?

雷克萨斯的国产化,本质上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赌。赌的是 2027 年投产时,中国消费者仍愿意给这个曾经的「进口贵族」一次机会;赌的是三年时间里,丰田能补齐智能化的致命短板;赌的更是中国供应链的反哺效应,能让雷克萨斯在全球电动化竞赛中后发制人。

但现实的残酷在于,市场从不相信情怀。

当特斯拉用上海工厂改写全球汽车业规则,当比亚迪凭垂直整合掌控成本命脉,当高端新能源的故事已不再稀缺。雷克萨斯需要证明的,不是能否造出一辆电动车,而是能否在智能电动时代重新定义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