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4巨头Crusie原地解散:曾与Waymo并驾,如今员工遣散高管下课,残部转L2
11 小时前 / 阅读约10分钟
来源:36kr
传统车企L4大败退

从2月5日开始,世界上已不再存在一家名叫Cruise的自动驾驶公司了。

最新消息,倒在L4爆发前夜的Cruise,迎来自己“结束的开始”:

高管悉数走人、员工大量遣散,业务全部终止。

昔日Robotaxi明星玩家被“断供”2个月后,金主通用争分夺秒清盘离场。

Cruise结局,标志着传统车厂的自研L4,几乎都以败退告终。

Cruise实已亡,名也不存

去年12月11日通用汽车的一纸公告,宣告了Cruise命运的转向。

作为一家专注Robotaxi的L4公司,Cruise两个月前“实”就已亡,有员工透露通知发出后这两个月内,内部几乎无人再继续工作,都在等最后的“判决”。

直到今天,Crusie管理层通知了全体员工,开启50%比例裁员

理由讲的很直白:

由于我们去年 12 月宣布的战略变化,今天我们将裁减近50%的员工。

……艰难的决定,但依然专注与通用汽车共同努力,加速个人自动驾驶汽车的规模化。

所以Cruise的裁员计划基本就是,坚持L4理想不妥协的,以及L4技术体系专有的团队,一个不留。

剩下的50%左右员工,全部转岗通用汽车自研部门,研发量产智驾。官方美其名曰“个人自动驾驶汽车”,但实际上依然是L2+产品——特斯拉的渐进式路线。

但随着L4玩家迎来上市、落地运营的小高潮,两条技术路线本质是否共通,能不能殊途同归又出现了新的争议。

这也许是Cruise团队大转岗的调整中,原有管理层全员都不再保留的原因

没错,Cruise优化掉的50%员工中,包括CEO、CFO、CTO等等高管。

其中CEO马克·惠顿 (Marc Whitten) 将于本周立刻马上走人,和他一块下课的还有首席人力官、首席安全官、公共政策主管等等。

这位首席安全官是24年初Cruise事故引发巨大争议后火速任命的,只干了一年。

CTO Mo Elshenawy留任,不过也只是到四月,协助通用做好交接工作交接后就离职

留守的高管只有一位总裁Craig Glidden,老通用人,职位是法务副总裁,显然是来做善后工作的。

离职补偿方面,所有被遣散的员工保险、福利延续到今年4月,并且一次性领2个月薪水。后续通用还会承担他们在招聘平台的会员费用支出等等。

12月Crusie还算名存实亡,而今天的大裁员过后,管理层、技术负责人一个不留,残部并入母公司…基本“名”也不存了。

至于Cruise商标是否注销,公司壳子还保不保留,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Cruise这一路

2013年,凯尔·沃格特(Kyle Vogt)创办了Cruise,总部就在旧金山,瞄准无人车和自动驾驶的伟大前景,成为最受瞩目的创新公司之一。

凯尔完全是技术工程师出身,MIT毕业,并且过参与了后来改变自动驾驶进程的DARPA比赛。

Cruise成立的前三年,主要依托日产Leaf车型平台推出了一系列原型车、测试车,开展L4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

3年后,Cruise接受通用汽车的收购提议,成为了通用旗下全资子公司(后来引入外部投资,但通用扔持股90%)。

当时通用也承诺,会给予Cruise充分的独立性,可以自主推进技术和商业化,同时还能借助通用的车厂经验和资源,加速前进。

通用是兑现了承诺的。Cruise作为通用的旗下自动驾驶公司,2018年引入了孙正义的软银22.5亿美元投资(Cruise也是孙正义在自动驾驶领域最大单笔投资)。

有了钱的Crusie单独收购了无人物流公司Zippy.ai,以及顺势收下了Zippy.ai的一家激光雷达芯片公司Strobe。

彼时的Cruise,弹药充足,令友商羡慕:有车企“大树”、大帝孙正义的资金支持,还有便利的量产车型平台渠道,自动驾驶落地有Robotaxi,还有无人物流车,自己还掌握了自动驾驶核心零部件技术和供应链。

2021年,Cruise估值达到巅峰,3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139亿元),随后不久,Cruise豪言计划把Robotaxi车队数量扩充到5000。

但波折起伏也一直伴随着Cuise,特别是在2018年之后,Cruise的发展,开始展现更大的“资本驱动”一面。

2018年Dan Ammann(丹·阿曼),前通用汽车的CFO、总裁,正式成为了Cruise的CEO。

6月,在一波与孙正义的眉来眼去之后,通用对Cruise上演了一出“并而复拆”的戏码,重新引入其他外部投资方。

孙大帝沿袭一贯风格,火速带来了日本车厂本田,把Cruise估值炒到190亿美元,并订下了商业化和IPO时间表。

毫无疑问,资本方面的高潮迭起,自然与这位财务和车厂背景出身的CEO——丹·阿曼密切相关。

但与资本进展形成对应的,却是技术落地的一再推迟。

Cruise最早就放话,要最早在旧金山市区落地RoboTaxi,并且2019年就能让旧金山市民随叫随打。然而该计划却一而再被推迟。

阿曼在2021年12月,突然离职了,通用又将创始人凯尔·沃格特请回来重新执掌Cruise。

但此时的Cruise在Robotaxi落地竞速中,已经错失了最宝贵的窗口期。

去年8月硅谷全面解禁无人车,允许无人车不分时段和路段运营测试,被认为是自动驾驶的关键里程碑。监管放开的目的,当然希望加快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无疑是有利自动驾驶玩家们的,前提是无人车够安全可靠。

但谁也没想到,放开才一周,Cruise无人车就不断造成事故:

大晚上的10辆无人车突然集体熄火,造成交通堵塞。堵了近半个小时,Cruise员工才赶到现场手动挪车。

没过几天又在拉客时,撞上了正出任务的消防车,造成乘客受伤。

正是因为此次事件,加州机动车管理局(DMV)盯上了Cruise,开始调查。

立即要求Cruise将运营规模缩小一半,白天运营车辆不超过50辆,晚上不得超过150辆。

偏偏是在被调查的敏感期间,无人车造成了更严重的事故:

挡道救护车,致使车上伤者错过最佳救护时间,不幸离世。

消息传出,民众沸腾。官方和民间两头都得罪,结局也就不意外了。最终在10月份,无人车碾压拖拽一名女子后,DMV吊销了Cruise无人车运营资格。

同时CEO、创始人凯尔·沃格特,也在年底辞职,彻底退出了Cruise。

可能从此时,通用就已经在重新考虑Cruise的未来了。

而真正促使通用做出“断供”决定的,可能是Cruise去年年底向监管承认曾经在接受调查期间,提供了虚假的情况报告

之前收购Cruise时,通用不是还引入了很多外部股东吗?在如今新的安排下,通用将回购这些外部投资者手里的股份,把Cruise完全私有化。

团队、管理层的去留,做什么业务、怎么做,也完全由通用汽车决定。

Cruise在倒下的这一刻,Robotaxi全球三强的另外两家,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格局:

Waymo眼下每周能在北美提供超过20万次左右的Robotaxi服务,并且去安全员。业内推断Waymo真实的车队运营规模,可能已经超过2000辆。和极氪合作的第六代前装量产Robotaxi车型年初也将上路。

在谷歌最新一轮注资后,Waymo估值已经超过了450亿美元。

百度Apollo则在中国落地十数个城市,仅武汉一地就由此超过700辆萝卜快跑运力,日均完成9000单,成本20万的RT6车型投放在即。

而Cruise的L4业务定格在:实际落地的最高峰也只有百余辆。前前后后通用对Cruise的投资,却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

Cruise的结局,可能更加证明L4从技术体系、落地场景、商业模式、运营管理等等,都是和L2+完全泾渭分明的另一桩生意。

比如曾就职Waymo的资深无人车专家告诉智能车参考,L2的“车规级”传感器的性能、成本,其实远远达不到L4的要求,尤其是在探测精度、防污自清洁、感知覆盖角度等等方面。

由此,L4在算法层面也走向了和L2完全不一样的路径,更加偏向可靠的、确定性的模型输出,对地图信息更加积极开放。

而量产智驾奉若神明的端到端,在L4技术体系中也只作为轨迹输出的矫正参考,根本算不上“终极答案”。

而造成L4玩家和车企、L2+团队路线分流的根本原因是底层基因的差异

L4永远以最高可靠性、安全性为目的研发设计系统,目标是实现全无人驾驶,创造新的产品、商业模式。

而车企、L2一直以“人工接管”为安全底线设计系统,目的是给车型增强竞争力,把车卖得更好。

丰田(自主研发L4,不是和小马智行合作的),通用的Cruise,大众、福特共同押注的Argo,现代汽车和安波福的L4项目……等等传统车企的自动驾驶愿景尝试全部失败。

特斯拉、小鹏等等还未见曙光。

所以造车卖车的车企入局Robotaxi,也许真的不是最优选择。

One more thing

令人感叹又有点讽刺的是,Cruise残部并入通用,名字竟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留。

因为通用自己的L2+智驾产品,名字就叫Super Cruise……

不过对通用来说,“Super”的含义可能不是超级好用或先进,而是超级省钱

前几天Q4财报会议透露,合并完成后通用每年至少可以少花1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