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年末,中国与全球芯片产业的合作好事连连。半导体巨头英飞凌、恩智浦和意法半导体等纷纷宣布,将持续加码布局中国,包括增设生产线或者与中国企业合作生产芯片。日韩等国的半导体企业也在本月内透露出加大中国芯片的采购量、打造“强大供应链”的愿望。此外,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中国半导体出口达9311.7亿元,增长21.4%,很有希望成为今年全年出口的一大亮点。
同时,我们也看到,美国在干扰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正常秩序方面动作频频。本月初,美国商务部出台新一轮对华芯片出口限制令。此后,多家外媒爆料,美国政府可能从多角度、多维度继续出台限制措施,包括限制向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区销售先进人工智能(AI)芯片,以及对中国成熟制程芯片展开贸易调查等。这已经在全球产业链中引发担忧和抵制。《纽约时报》近日的一篇报道显示,美国相关企业与官员之间就对华半导体出口限制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一态度说明了这些美国企业的清醒。
当美国在“筑墙”的时候,中国在“架桥”,这是摆在全球各国和企业面前的现实场景。虽然美国的保护主义措施经常以中国为借口,但其他国家看得很清楚:美国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持其在科技领域的绝对优势,哪怕坐在同一张桌子旁,别人的凳子都必须矮一截。然而,半导体产业链好比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它今天的全球化形态是自然成长的结果。一颗芯片从概念提出到设计研发,再到最后封装为成品,依靠的是产业链上多国的协调与合作。在如此环环相扣的链条上搞“脱钩断链”,既是逆市场规律而行,也违背产业链上所有国家的共同利益。
虽然美国越来越强调其所谓的“供应链安全”,但在其他国家和企业看来,“脱钩断链”和保护主义才是人为制造的风险来源。这也解释了全球半导体巨头为何加码布局中国,除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在人才、技术等多个方面取得的进步外,对外开放政策稳定、对外合作意愿强,都是关键因素。半导体产业投资合作有长期性,稳定和可预测是企业首先需要考虑的。
事实上,只有跳出狭隘的“科技博弈”视角去观察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才能看清这种进步的必然性。近些年,中国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受到世界瞩目。新能源汽车研产销全链条活跃,配套的控制、雷达、娱乐交互等各类电子系统不断升级;无人机、智能家电等产业也都实现了快速成长。这些产品都需要具备运算和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对整个半导体产业来说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迫切的市场需求。换言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成长,是与国家工业化信息化水平、教育水平以及自身产业升级的需求相匹配、相适应的,同时也满足了当今世界对技术普惠化、供应多元化以及产业分工细致化的要求。
当前,从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来看,美国依然是体量最大的,占据全球市场40%以上的份额。而中国近年来不断进步,预计今年将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30%左右。这并不意味着中美之间是零和关系。事实上,美国芯片制造设备商40%的销售额依赖中国。美国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研发投入高,这需要市场来支撑。如果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把中国这个全球半导体最大单一市场“划去”,不光行不通,而且反过来还必然折损自身产业竞争力。
作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产业,芯片产业的发展需要的是开放合作,而非封闭对抗。今年以来全球半导体产业强势回暖,中国既是产业复苏的领头羊,也是其他国家和企业寻找合作与机遇的希望之地。必须承认,中国的先进制程芯片产业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但世界已经看到中国在遭受遏制打压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更重要的是,中国在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做增量,也期待与全球各国企业的合作。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日本語 Deutsch 한국 사람 русский بالعربية TÜRKÇE português คนไทย França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