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来了。
今天(9月23日),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正式发布第一批基金管理机构遴选公告,面向全国VC/PE机构伸出橄榄枝。投资界获悉,此次申报受理截止时间为2024年10月14日。
这是今年创投圈最大活水。回想7月底,上海正式签约发布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总规模约890亿元,上海国投公司为母基金管理人。如今遴选公告出炉,意味着开始投资了。
至此,上海吹响最强产业号角。
“可以帮忙对接上海国投方面的人士吗?”自上海正式签约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以来,这样一幕便在投资机构之间不断上演。
根据工商注册信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7月22日正式设立,出资额合计890.03亿元。这是由上海市国资委推动设立的产业投资母基金,主要投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领域。上海国投公司为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的管理人。
这一次,遴选细则终于出炉。
根据公告,上海国投公司管理的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拟投资的第一批子基金,包括新发起设立的子基金和以增资入伙方式参股已设立的基金两种形式。
其中,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拟投资的第一批子基金应为设立在上海市内的股权直投基金。子基金须有专业管理机构进行市场化、专业化管理,通过股权投资方式,重点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
与此同时,子基金投资于三大产业领域的比例不得低于子基金实缴金额的70%。且应以直投项目为主,控制基金层级。
出资比例上,母基金对单只子基金的出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30%。对于发挥创新策源、补链强链等功能,对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发展有重大战略意义,并于中基协或上海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的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原则上不超过5亿元的,母基金出资比例最高不超过50%。
关于收益分配,子基金按照“基金整体先回本后分利,退出项目即退即分”原则进行分配。返投要求为:子基金投资期内,子基金及其管理机构、关联基金对上海市的投资总额合计应不低于母基金对该子基金实缴出资额的150%。
公告中指出,在提交基金申报方案时须至少已募集到拟设立子基金总规模的20%资金,并提供拟出资人的出资承诺函、出资能力证明等材料;中选管理机构应在中选确认后6个月内完成基金合同签署及基金设立,并承诺在基金设立后6个月内于中基协完成私募基金备案。
“这应该是今年创投行业最大活水。”上海一家国资背景的创投机构募资主管表示,“身边不少机构在筹备申报,估计门槛已经被踏破,大家各显神通。”
一家头部双币基金的募资负责人透露,机构内部非常重视上海这次千亿母基金的申报,目前已经在做生物医药基金层面的材料梳理,“IR已经在接触过程中。”
“这次上海千亿母基金产业布局非常清晰,我们内部正在积极地接洽中。”华东一家知名基金的募资负责人透露,其所在机构在AI人工智能领域有比较好的投资表现,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是行业内难得的好消息,以耐心资本的方式支持上海产业发展。
但她也坦言,“但综合过往经验来看,这次子基金遴选竞争一定特别激烈,如果不是头部机构,估计很难从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中获得募资,最终还是要凭实力说话。”
上海争抢新兴产业的决心不言而喻。今年以来,上海已经密集推出了支持创投发展的系列措施。
1月,上海送给VC/PE开年“大礼包”——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上海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覆盖了股权投资全生命周期的“募、投、管、退”。
《若干措施》中首次提出“股权投资集聚区”;提出放开基金管理人注册,建立股权投资基金设立快速通道机制;对症募资难,鼓励长线资金灵活布局等等。针对退出之困,《若干措施》也着重强调了畅通股权投资退出渠道的办法,包括引导设立产业并购基金、畅通企业境内外上市通道、建设专精特新专板、大力推动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试点开展股权投资基金实物分配股票等。
两个月后,上海政府多个部门联合发布2024“投资上海”政策包,当中首次提及: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上海市国资委推动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产业投资母基金。不到4个月,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便正式落地,节奏之快,其中决心不言自明。
最为瞩目的莫过于上海最新发布的19项创投新政——《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动上海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此前,上海曾在2014年、2019年先后印发支持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本次《意见》是对早前版本的优化升级。
此次《意见》共分为五方面、十九项政策措施,包括加快上海创业投资行业发展,充分发挥各类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推动创业投资与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联动发展,推动创业投资和产业、区域发展形成合力以及加强人才和政策保障等。
与此同时,上海还聚焦生物医药产业痛点难点,回应企业迫切需求,主动谋划,出台了新一轮《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
随后,上海市委金融办产业金融处处长陈伟在本次《意见》的新闻通气会上介绍,为进一步发挥股权投资功能作用,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联动发展,一批创新举措已经扎实落地。具体包括:
支持全国社保基金作为单一出资人在沪设立首期规模51亿元的长三角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重点面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投资;
推动天使投资专业团队在沪设立上海科创金融研究院以及天使会平台,强化对早期项目的发现及投资培育,目前近20个项目在对接落地中;
支持浦东新区、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虹口区、杨浦区、闵行区、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股权投资集聚区;
持续深化跨境投融资试点,吸引92家境内外知名投资机构参与QFLP试点,累计试点规模超190亿美元;
做强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平台功能,截至目前已上线101单基金份额,成交总份数约为193.63亿份,成交总金额约为213.59亿元。
目之所及,是上海积极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最生动写照。
如此一幕,也是中国各地争抢新兴产业的一缕缩影。
放眼望去,千亿级政府投资基金不断涌现。9月初,湖南省政府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组建湖南省金芙蓉投资基金,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统筹整合省市县三级财政及国企基金,形成约3000亿元基金规模基金群。
基金锚定“三高四新”蓝图,将按照“1+5+N”架构组成:“1”指总基金,即湖南省金芙蓉投资基金;“5”指五大母基金,即产业引导、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社会发展和其他等五类基金;“N”指围绕上述重点领域方向,引导撬动社会资本,设立N支子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金芙蓉基金行稳致远,湖南省将制定差异化的绩效目标和评价体系,建立完善容亏容错机制,容忍正常投资风险,如科技创新类容亏率最高可达50%。种种举措之下,湖南进一步探索科技创新。
北京也在发力,今年6月设立了4支共计5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
200亿元北京市先进制造和智能装备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机构基石资本;
100亿元北京市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机构中关村资本;
100亿元规模的北京市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机构达晨财智;
100亿元规模的北京市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机构为北汽产投。
而在去年底,北京则成立总规模500亿元的四支产业引导基金,投向机器人、信息产业、人工智能和医药健康,分别由京西创业、君联资本、启明创投和康桥资本管理。如此一来,仅半年时间,北京已发布8支共1000亿元规模的产业投资基金。
印象深刻的还有香港。今年7月,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港投公司)与人形机器人公司银河通用正式启动扩展生态圈合作。这是港投公司一个月内第三笔投资落地,此前已与思谋科技、百图生科完成投资合作。
自成立以来,港投公司就承载了香港产业使命,旗下累计管理规模620亿港元,被誉为“港版淡马锡”。
目之所及,一个个超级产业基金落地,城市之间发力新兴产业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当中道理不难理解——创投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城市强。
此情此景,一场攸关城市命运的竞赛已经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