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一家独赚的日子真结束了,国产智驾芯片商已经盈利了。
就在年报季中,一家2024年全年收入4.7亿元净利润达到3亿元的公司,获得了“率先盈利”的外部评价。而且还是这家公司,在2023年的状态还亏了48亿元…
这家公司是国产智驾芯片第一股——黑芝麻智能。
所以,黑芝麻卖智驾芯片,有超越行业水平的秘诀?
黑芝麻智能(以下简称黑芝麻)最近披露了上市的首份年报,业绩表现创下新高,特别是最惹眼的“年内利润”一栏:
2024年,黑芝麻实现扭亏为盈,从2023年的净亏48.6亿转为净利3.13亿元。
不过细细研究,才发现这个“盈利”里面大有玄机,因为经营亏损还有17.5亿,一里一外有近20亿的差距。
这两项数据之间的不同,在于是否计入了营业外的收入和成本,问题正出于此。
进一步看,会发现“向投资者发行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在2024年数据(左栏,单位:千元)明显增加,达到20.47亿元。
这部分增加,其实和黑芝麻在2024年上市以及募资有关。
简单来说,就好比个人炒股赚了20万,开店亏了13万,最后账单显示今年赚了7万。
体现在公司财报中也是一样,股权等市场价值上涨,为公司带来“账面”上的收益,会计规则会将其算到利润中,但实际收益并没有到账,更像是一种“投资品”。
如果按照这种算法,同样去年上市的智驾芯片公司地平线,也在2024年实现了盈利,计入优先股及其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等因素,地平线的利润达到了23.5亿元。
这种“投资金额入账”的方法实际并不少见,英伟达早年间也经历过类似阶段。
不过,真正要了解核心业务,还是需要剔除掉这种“非经常性收益”再看,调整后的黑芝麻仍处于亏损中,经调整净亏损为13亿元,比2023年亏损扩大了4%。
另外,黑芝麻的收入和毛利方面都增长显著,全年营收4.74亿元,同比增长51.8%,主要是因为产品交付规模扩大,向比亚迪、东风、吉利等头部车企,以及一级供应商规模化量产交付。
其中,自动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收入4.38亿元,同比增长58.5%,占总收入的92.4%;智能影像解决方案收入为3630万元,和23年基本持平。
黑芝麻全年毛利达到1.95亿元,同比增长153%;毛利率从2023年的24.7%提高到了41.1%。
毛利和毛利率明显增长,说明单位生产成本正在降低,亏损却在扩大,那么关键就在营业支出上,支出占比最大的就是研发。
财报显示,黑芝麻2024年的研发费用为14.35亿元,同比增长5.33%,占总营业费用的74.5%,4年研发费用累计超85亿。
而黑芝麻在销售、行政方面的费用,分别为1.21亿元和3.69亿元,同比增长18.6%和15.6%。
不过,虽然黑芝麻的亏损增加,但亏损占收入的比重却在显著下降,已经从2023年的401.9%降到了24年的275.1%。
这意味着收入的增速跑赢亏损,更意味着公司业务增长向实现自我造血逼近。
这也是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地平线当前的业务模式也是如此,去年的290万套的装机量,带来了23.8亿元的收入和77.3%高毛利,经调整净亏损率收窄到70%,规模化效应的优势已经显现。
同时也在证明,国产芯片供应商吃下了更多的市场蛋糕,也即将吃下更多的蛋糕。
为什么这么说?
“上半场卷电动化,下半场卷智能化”,这句话似乎早就达成了行业共识。
在新能源市场大爆发之前,行业内的竞争还多聚焦于电动化技术上,但技术迭代至今,车企间的电动化优势已经很难拉开差距。
因此,智能化上取得领先,成为车企们增加筹码的关键,智能驾驶热度也在持续升温,事实也是市场销量会向智驾能力更加领先的车企倾斜。
直到今年年初,这一热度被比亚迪“全系标配”打爆,正式宣告全民智驾时代的到来。2025年也被划分为智驾行业的重要分水岭——
“智驾技术正逐渐成为汽车的标配,如同空调座椅一样普及。”黑芝麻首席市场营销官杨宇欣,在电动汽车百人会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但这一热闹场景背后,车企必须冷静下来思考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在今年扎堆冲刺盈利的背景下,实现高阶智驾标配。
答案很直接,降低成本。智驾芯片就是成本中的重要一块。
之前,车企介绍自己的高阶智驾,总不免要提到一个海外供应商——英伟达,其算力254TOPS的Orin-X芯片,一度成为国内高阶智驾的主流选择。
但单颗Orin-X芯片的成本已接近500美元(约3649元),更不用说主流高配的双Orin-X智驾解决方案,这也是为什么之前高阶智驾是20万级以上的专属。
而最新一代的Thor,有消息称,不同版本的价格区间也在单颗500-3000美元(约3649-21893元)左右。
但如今高阶智驾下沉趋势下,这样居高的成本,恐怕很难让车企吃得消,科技平权下,车企更需要性能不减的“科技平价”。
这是国产智驾供应商的机会。
目前,地平线推出了最新一代的征程6系列,划分6个版本,具备从10TOPS到560TOPS的不同算力,覆盖从基础辅助驾驶到高阶智驾的全场景算力需求。
市场策略上,地平线采用“软硬协同”模式,通过芯片+算法授权提升附加值,同时规模化订单也会降低硬件单价。据悉每套「芯片+软件」系统价格不到1000元,未来配备高端智驾,也只要2000元以下。
去年,地平线以超过290万套的总装机量,拿下国内自主乘用车智驾方案供应市场33.97%的份额。
今年比亚迪、长安、吉利、奇瑞、广汽等多家主流车企,相继召开了智能化发布会,背后也都有地平线的身影,地平线也计划今年向累计破1000万套智驾方案冲刺。
而黑芝麻则采取“智驾普惠”方式,用平价芯片争夺中低端市场,可实现高速NOA的A1000,已在吉利、东风及比亚迪等头部车企规模化量产交付。
在高工智能汽车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市场传统自主品牌乘用车NOA行泊一体域控计算方案供应商市场份额》榜单中,黑芝麻以12.15%市场份额位列第三。
今年,黑芝麻将向L3/L4市场进军,主推两款芯片:
其一,是华山最新一代的A2000芯片。可支持VLM或VLA的端到端模型,计划今年完成实车部署。
另一款是今年量产的武当C1200系列,现在也完成了城市无图NOA的功能验证,获得了2家制造商量产定点。
两家智驾供应商走出两条路径,但殊途同归——和更多车企合作,拿下更多市场份额。
不过,现在的汽车市场出现了一个新选项——车企自研。
最早量产上车英伟达芯片的小鹏,去年8月自研芯片成功流片,将其命名为“图灵芯片”,预计今年5月首次上车;蔚来的自研5nm芯片“神玑NX9031”,现在正式量产,已经在ET9上车。
但车企自研芯片并不会成为绝对的主流,供应商仍会长期存在。
自研芯片的首要目的和优势是降低成本,如果从长期来看,自己掌握核心技术,软硬件两手抓,有算法、有算力、有数据,未来面对汽车延伸赛道时,也会积攒更多先发优势,就比如现在大热的具身智能。
然而自研的缺陷也很明显,前期投入需要耗费巨大成本,从零开始走向成熟,更需要大把时间。
时间,恰恰是当前最珍贵的资源之一,因为现在车市竞争之激烈,只怕耽误一秒就要掉队了。
在智驾领域,自华魔元——自研、华为、Momenta、元戎启行成为了高阶智驾“四驱”。
而芯片方面,英伟达几乎垄断的局面,也被自地黑——自研、地平线和黑芝麻划分,只是区别于智驾系统是增量,自地黑芯片玩家,目前分割的很多还是NMB的市场——英伟达,Mobileye,博世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