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芯片,暴涨还是坍塌?
1 天前 / 阅读约10分钟
来源:36kr
量子技术的全面普及可能确实尚需时日。

量子芯片,是贯穿2024年的亮点之一。

量子芯片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的半导体芯片,集成有大量的量子逻辑单元,可以执行量子信息处理过程,在诸如量子化学模拟、量子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有望突破传统计算机的算力极限。

此前,黄仁勋的一则发言引起业内热议。

01 黄仁勋一句话,让量子概念股暴跌

量子计算有望解决当前处理器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解码加密、生成随机数和大规模模拟。几十年来,技术人员一直对其进行研究,包括英伟达、微软和IBM在内的公司,以及初创公司和大学的研究人员。

在被问及英伟达的量子运算策略时,黄仁勋表示,英伟达可以制造量子电脑芯片所需的传统芯片,但这些电脑需要的量子位元(qubits)数量,将是目前的100万倍。他并预测,要让“非常有用的量子电脑”上市可能需要15到30年。

此番言论引发市场恐慌,更导致多家量子运算公司股价重挫。

其中,量子运算芯片开发商Rigetti Computing跌45.41%、量子运算产品商Quantum Computing跌43.34%、量子运算软硬件商IonQ跌39%、量子运算系统商D-Wave在当周周三暴跌36.13%。回顾2024年,上述公司4家公司Rigetti、IonQ、Quantum Computing及D-Wave,分别暴冲1,449.4%、237.13%、1,712.51%、854.44%。

量子技术一直被认为是科技领域的下一个前沿高地,如今英伟达的一句话令业内诸多人士纷纷猜测,量子技术是否真的具备如此巨大的潜力,以及它距离实现广泛应用是否仍有一段难以逾越的距离?

Meta Platforms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也警告称,量子计算机的应用仍需数年时间。受此影响,量子计算概念股遭遇集体抛售。

“我并不是量子计算方面的专家,但我的理解是,这离成为一个非常有用的范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在周五的一个播客上表示,并补充道,许多人认为这项技术可能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

这番言论印证了黄仁勋最近的评论。

然而针对黄仁勋说法,D-Wave执行长Alan Baratz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完全错误”,强调D-Wave的量子电脑已在商业应用中,并非遥不可及。

过去几年,量子芯片一直备受关注。不少公司和科研机构积极投入研发,探索其潜力。市场对量子芯片前景颇为看好,吸引了各方资本与行业力量。

在这样一个热门赛道上,有人唱衰,同时也有人热烈追捧。谷歌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

02 一个月内,两款105比特超导量子芯片问世!

2024年最后一个月,谷歌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发布105比特的超导量子芯片。

谷歌量子芯片Willow,碾压超算

根据谷歌的说法,即使是如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也需要花费“10的25次方”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项计算——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宇宙的年龄。

随着芯片上量子比特数量的增加,这些错误累积起来,芯片的性能可能并不比传统计算机芯片好。因此,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量子纠错。

谷歌在12月9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表示,它已经找到了一种将 Willow 芯片的量子比特串联起来的方法,这样随着量子比特数量的增加,错误率就会下降。该公司还表示,它可以实时纠正错误,这是让量子机器实用化的关键一步。

“我们已经过了盈亏平衡点,”谷歌量子人工智能部门负责人 Hartmut Neven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中国科大发布“祖冲之三号”最新成果

一周后的 12 月 17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在 arXiv 平台上发布我国研制的具备 105 个量子比特的超导量子计算机“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实验数据显示,“祖冲之三号”的性能优于谷歌上一代的“悬铃木”(Sycamore,2024年10 月《自然》刊文结果中采用 72 个量子比特)6 个数量级,各项性能指标也与谷歌刚发布的“垂柳”达到了同一量级,为目前超导量子计算的最强优越性。

据介绍,“祖冲之三号”的量子比特数相比拥有 66 个量子比特的“祖冲之二号”提升至 105 个,从而使其计算能力在理论上有了显著的拓展,能够处理更为复杂的量子计算任务,为探索更大规模的量子算法和应用提供了可能。

同时,其保真度也实现了提升,“祖冲之二号”单量子比特门保真度约为 99.7%,“祖冲之三号”达到了 99.90%;“祖冲之二号”双量子比特门保真度约为 99.2%,“祖冲之三号”提升至 99.62%。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超导量子团队正在基于“祖冲之三号”处理器开展相关工作,计划在数月内实现码距为 7 的表面码逻辑比特,并进一步将码距扩展到 9 和 11,为实现大规模量子比特的集成和操纵铺平道路。

03 这些公司和机构,跑马竞赛

除了上述公司和机构外,还有许多参与者正在加大对量子芯片领域的投入。

比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高校在量子芯片的基础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

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在量子芯片领域都有一定的研究和发展。例如,英国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融合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德国在量子芯片的材料研究和制造工艺方面有一定优势;法国在量子算法和量子软件方面的研究较为突出。欧洲各国之间也通过合作项目,共同推动量子芯片技术的发展。

日本在量子芯片的材料研发和制造工艺方面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同时在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研究方面也较为活跃。索尼、东芝等企业在量子芯片的研发方面有一定投入。

加拿大在量子计算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其量子计算公司D-Wave在量子退火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为特定类型的量子计算应用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再看国内量子芯片竞争格局,除了上文提到的中国科技大学,国盾量子、本源量子等企业在量子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成功研制出具有实用价值的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设备,并在量子芯片的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等环节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023年1月31日,中国第一条量子芯片生产线通过央视新闻客户端首次向公众亮相。这条产线2022年1月投入运营,在这一年的时间里,陆续导入24台量子芯片生产相关的工艺设备,孵化出了3套自研的量子芯片专用设备,生产了1500多个批次流片试制的产品,交付了多个批次的量子芯片以及量子放大器等产品。

总的来说,美国和中国在量子芯片领域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两国政府都高度重视量子科技的发展,并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研发。

与此同时,全球主要国家也正在加快布局建立量子经典协同计算平台。

2023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在加拿大、西班牙的超算中心部署127比特量子计算机。

欧盟将6台高性能量子计算机集成到捷克、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和西班牙的各个超算中心,组成欧洲的量子计算网络。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在日本产的6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富岳”之间建立通信链路。

2024年,“本源悟空”成功接入上海超算中心、国家超算郑州中心、长三角枢纽芜湖集群,软件层面实现不同算力的弱耦合。合肥先算中心率先在国内启动超量融合中心建设,即将试点部署真实量子计算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新技术唯有投入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那么,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探讨的话题,备受热捧的量子技术,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04 量子应用,何时爆发?

实用化量子计算机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实验室阶段。

第二阶段,寻求在某些特定领域实用价值的展现。

第三阶段,研制可编程的通用量子计算机。可编程的量子计算机在多场景下应用,量子比特的操纵精度、集成数量和容错能力都将大幅提升。

现阶段发展最快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正处于第二阶段,已经在金融、材料科学、药物设计等领域展现广泛的应用前景。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已在特定领域上线多款量子计算真机应用,包括金融领域投资组合优化应用、生物医药领域分子对接应用等。

至于量子应用,何时爆发?有以下两点影响因素。

首先,技术成熟度是量子应用爆发的先决条件。尽管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要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应用,还需要在量子比特稳定性、量子纠错、量子算法优化等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只有当这些技术难题得到有效解决,量子应用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并发挥出其巨大的潜力。

其次,市场需求也是推动量子应用爆发的重要因素。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关注并尝试应用量子技术。例如,金融、医疗、物流等行业都希望通过量子技术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然而,目前量子应用的市场需求尚未完全释放,还需要进一步的市场教育和引导。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认识到量子技术的价值,并愿意为之买单时,量子应用才能真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据此分析,量子技术的全面普及可能确实尚需时日。然而,针对组合优化、量子化学、机器学习等特定领域的问题,利用量子技术来指导材料设计、药物开发等工作已经起步并取得进展。至于构建可编程的通用量子计算机这一目标,黄仁勋与扎克伯格的预测或许较为贴近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