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一度是OpenAI最坚定的支持者。从2019年算起,微软累计向OpenAI投了130多亿美元。
但最近,这事的风向有了变化。
乌鸦君注意到,今年下半年以来,微软CEO纳德拉和微软AI部门CEO苏莱曼在不同场合,都谈到了对基础模型价值的担忧。
纳德拉更是直言:
AI的网络效应只存在于在应用层,因此没有必要在单一模型上投太多钱。
如今,奥特曼仍然带着OpenAI,向着AGI的目标狂奔,而微软却似乎泄了气。作为全球估值最高模型公司的最大股东,微软对模型的态度变化值得我们重视。
今年10月,微软AI部门老大苏莱曼在第三届IA峰会上发表了对模型发展的三个判断:
第一,预训练模型将被商品化。
第二,不认可AGI概念。在他看来,智能的定义应该是:在正确的时间使用正确的工具。简单来说,不同场景用不同的模型,未来医疗、法律和金融等领域将会有专门的模型。
第三,模型真正的优势在于微调,而影响微调的关键是数据反馈和高质量的人工团队,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运营问题。
作为微软AI部门的老大,苏莱曼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代表微软的看法。就在不久前,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在一次访谈中,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模型层面会出现多个赢家,未来每个云厂商都会有很多模型,围绕这些模型还会出现应用服务器。
第二,投资OpenAI,是因为其能帮助微软建立先发优势。但现在,建立这种优势的难度越来越大。
第三,追逐模型能力终究会有上限。这个过程会受到经济性的限制,即使跑出来了,别人也能迅速跟进模仿。AI的网络效应只存在于在应用层,因此没有必要在单一模型上投太多钱。
微软认为,模型最终会变成一种通用基础设施,逐渐走向标准化和同质化,一味追求模型领先性没有太大意义,应用层落地才是最重要的。
反观OpenAI采访中透露出的信息,完全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12月6日,OpenAI研究科学家Noam Brown在一次专访里,讲了三个观点:
第一,AGI肯定会实现。由于测试时间计算的突破,AGI实现的时间大大缩短了。
第二,未来我们只会拥有单一的模型,不仅拥有o1的深度推理能力,还有GPT-4那样的快速响应能力。
第三,未来的模型拥有更强的自主性,能够自行分解复杂问题并找到解决步骤。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为了克服现有模型的局限性而设计的工作将变得毫无意义。
今年11月,OpenAI CEO奥特曼在接受一次采访中表示:
第一,通往AGI的道路现已清晰可见,AGI预计将在2025年到来。
第二,虽然模型会贬值,但投入性价比可观。
第三,大模型不是互联网逻辑,而是晶体管的逻辑。互联网是低门槛,而AI不是。模型的规模效应就像晶体管的摩尔定律一样,让大模型拥有极大的扩展性。领先的技术性是保证用户粘性和商业价值的基本要素。
OpenAI则认为,模型即产品,强大的模型最终会解决一切问题。由于模型的规模效应长期存在,模型性能的竞争没有尽头,只有维持技术长期的领先性,才能实现最大的商业回报。
其实,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出现在”钱“上。尤其当付出与回报的比例越来越小,双方产生分歧是意料之中的事。
落到具体环节上,微软对模型表态的变化,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因:
第一,投资OpenAI的性价比正在变低。
正如纳德拉所说,当初投资OpenAI,是因为微软判断OpenAI在模型上领先其他模型两年。微软与OpenAI合作的目的是,将模型技术优势转化为自身产品优势,推动云计算业务增长。
但现在,情况完全变了。
各家模型的差距越来越小,不仅OpenAI自己的市场份额在下降,给微软的业务价值也越来越低。
根据微软三季报数据,Azure业务增速只有33%,较上季度环比下降1%。虽然三季度AI收入增长12%,但传统需求的增长却放缓了2%。
更打击市场情绪的是,微软对Azure 下季度增速的指引是再环比放缓1~2%。换句话说,AI非但没能带动Azure的增速明显拉升,反而在不断放缓。
第二,随着OpenAI野心越来越大,与微软的竞争正在加大。
据The Information 报道,今年3月,OpenAI通过销售其模型的访问权限,大约产生了 10 亿美元的年化收入。相比之下,今年6月,微软Azure的OpenAI服务才刚刚达到了10亿美元的年化收入。
也就是说,在API接口的销售收入上,OpenAI已经遥遥领先于微软。
这背后代表着一个趋势:微软的捆绑销售策略正在失效,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选择绕开微软,直接向OpenAI购买产品。
OpenAI还在不断扩张销售团队。根据最新数据,OpenAI销售团队规模已经达到300人,占据1600名总员工的五分之一。
此外,OpenAI还在不断更新ChatGPT平台,向着“超级APP”挺进。随着业务版图的扩张,OpenAI与微软的矛盾激化将不可避免。
第三,微软对模型判断,或许也受到了亚马逊的影响。
作为全球第一大云厂商,亚马逊在AI领域的动作颇为低调。除了投资Anthropic外,亚马逊在AI上很少有大动作。
但其实亚马逊的AI战略很清晰,就是押注“生成式AI产品化”,将产品和服务作为发展的核心,构建更易于使用、可访问的平台,降低用户群体使用AI的门槛。
AWS认为,未来生成性AI将更为普遍,不仅仅是一个附加功能,而是成为计算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而产品化的必要途径是,大模型重要性会逐渐降低,不同用途的模型对用户来说差别不大。
之所以做出这个判断,是因为亚马逊CEO安迪·贾西在公司内部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产品开发的多模型趋势。
事情是这样的。起初,安迪·贾西认为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Anthropic的Claud模型,因为这是目前市场上性能最优的模型之一。
但让安迪·贾西没想到的是,生成式AI应用的开发过程中所使用的模型种类也非常多样化,既有Llama模型、Mistral模型,还有我们的自研模型以及一些自定义模型。
这让安迪·贾西得出一个判断:永远不会有“一统天下的工具”。而显然,现在微软也相信了这个判断。
不过话说回来,表面上看,微软与OpenAI关于模型商品化的争论,只是一个产业趋势的判断。但其实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大模型与应用之间价值应该如何分配。
随着大模型能力下沉和行业应用演进,二者必然会在不同阶段争夺更多利润。从这个角度上说,微软和OpenAI之间出现矛盾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