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都在享受国庆假期的同时,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关注的核心企业——OpenAI搞了不少事情。
当地时间10月3日,OpenAI推出了全新的协作平台Canvas,旨在与ChatGPT共同开展写作和编码项目。Canvas基于GPT-4o框架,提供独立的协作空间,支持多样化的需求,如文案创作、程序编写和跨领域合作。目前,Canvas正处于测试阶段,已向ChatGPT Plus和Team用户开放,企业版和教育版用户将在下周获得访问权限。OpenAI计划在测试结束后向所有ChatGPT用户开放Canvas。
同时,OpenAI还在近期成功完成了66亿美元的融资,融资规模超过了其主要竞争对手xAI的60亿美元和Anthropic的40亿美元,刷新了全球创业公司单轮融资规模的纪录,使得公司的估值跃升至1570亿美元,跻身全球第三大独角兽之列。
据悉,本次融资吸引了微软、英伟达、软银等科技巨头的投资,算得上体现了投资者对OpenAI未来发展前景的兴趣。然而,作为OpenAI前联合创始人、以及现任对手x.AI CEO的马斯克,却在X社交平台大声斥责OpenAI是“Evil”(原意为“邪恶的”)。
起因是由于OpenAI在融资过程中,向投资者表示不要向包括Anthropic、埃隆·马斯克的xAI在内的五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提供资金。虽然OpenAI的这类“排他性”请求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但仍然引起了这些公司的不满。
回溯OpenAI与马斯克的渊源,还要追溯到2015年OpenAI成立之时。彼时,OpenAI只是一家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非营利组织,由埃隆·马斯克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创业者共同创立。
2018年,马斯克开始对OpenAI的进展表示不满,认为其落后于谷歌,并提议由自己全权掌管公司,然而遭到了OpenAI另一位创始人山姆·奥特曼在内一致的拒绝。
“ 夺权”失败 马斯克 ,最终落得 与 OpenAI分道扬镳 的结局,而与他一起离开的,还有 他曾承诺在几年内为 OpenAI 提供的 约 10亿美元 的捐款。
马斯克的离开导致OpenAI面临资金压力,无法支付该非营利组织无力支付与在超级计算机上训练AI模型相关的天文数字费用。为了应对这一挑战,OpenAI决定转向营利性实体,以便筹集更多资金。2019年,OpenAI宣布创建营利性分支,并从微软获得了10亿美元的投资,共同建造超级计算机来训练模型,最终推出了ChatGPT和DALL-E等大型模型。
无论是对于自己曾参与的创业项目也好,对于自己作为互联网顶流的声量也罢。马斯克在离开后,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对OpenAI的转变表示不满,指责OpenAI背离了非营利性的初衷,沦为微软等商业巨头的利润工具。他指出,OpenAI违反了创立时的《成立协议》,该协议明确规定了OpenAI的非营利性质和公共利益导向。此外,马斯克还对OpenAI的封闭商业模式和缺乏透明度表示不满,认为这与开源精神和公共利益相悖。他甚至还为此关闭了OpenAI对X数据的访问权限。
2023年,马斯克成立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公司xAI,明确表示将致力于打造一款尽可能良性的超级AI,与OpenAI正式进入竞争状态。
如今,OpenAI在融资时提出的“排他性”要求,显然再次触动了马斯克的“蛋糕”,进而引发了他在X平台上对于OpenAI的声讨。
马斯克的出走,让OpenAI开始探索营利的道路,也让奥特曼尝到了资本的“甜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OpenAI开始越来越多地探索商业化途径,推出了多种商业化产品和服务,包括ChatGPT Plus订阅服务、API接口调用收费模式,以及与微软Azure云服务的分成等,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据外媒披露,ChatGPT的创建者OpenAI预计2024年的营收为37 亿美元,亏损约50亿美元。OpenAI单个季度营收已经达到3亿美元,预计明年营收为116亿美元。
然而,认为奥特曼大张旗鼓探索商业化,背离最初“非营利组织”初心的,并非马斯克一人。这也导致OpenAI的内部分歧,始终成为困扰其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据了解,早在马斯克2018年欲全权掌管公司时,OpenAI公司内部为此还掀起过一场权力斗争,虽然最后以马斯克出走作为收场,但分歧与争斗的种子却早已深植于公司内部。
2023年11月,OpenAI CEO奥特曼突然宣布离职的消息,一度震惊了业界。据悉,奥特曼的离职源于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危机,董事会对其在沟通中的不坦诚表示不满,进而对其领导能力失去信心。
奥特曼的离职引发了OpenAI内部的巨大反响,超过700名员工签署联名信要求恢复其职位,并威胁如果要求未得到满足将选择离职。同时,微软等投资者也对事态的发展表示愤怒,并向董事会施压。
最终宣布重返OpenAI担任CEO,并组建了新的董事会,然而,这一事件也暴露了OpenAI在内部治理和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遗憾的是,正所谓“古来破镜难重圆”,对于内部早已满是裂痕的OpenAI,还是没能制止分崩离析的命运。
图为Mira Murati
今年9月末,OpenAI再次遭遇了高层人事的巨变。首席技术官Mira Murati、首席研究官Bob McGrew以及研究副总裁Barret Zoph相继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了离职的消息。其中,Mira Murati自2018年加入OpenAI以来,Mira Murati在AI大模型的开发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并领导了ChatGPT和图像生成工具DALL-E等多个关键项目。而Barret Zoph则负责公司的后训练团队,对模型进行评估和改进。据统计,OpenAI今年已有11位高管相继离职。
据外媒报道,OpenAI正在谋划对其核心业务进行重组,计划转变为一家营利性公益企业,以更好地适应公司的发展需求。这一转变可能意味着OpenAI将不再受其非营利性董事会的控制,而奥特曼也可能会获得公司的股权。
近一年来,OpenAI在商业化方面,一直处在OpenAI的商业化探索是一个从AI研究到市场应用的转型过程。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公司推出了多种收费服务,包括ChatGPT Plus订阅服务,以及针对企业客户的API调用服务。这些服务不仅为OpenAI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为其技术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OpenAI与微软的合作是其商业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软不仅对OpenAI进行了大额投资,还将OpenAI的技术集成到自己的产品中,如Azure云服务和Office全家桶。这种深度合作不仅扩大了OpenAI技术的市场影响力,也为双方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不过,去年在OpenAI开发者大会上,被介绍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GPTs,因其能够轻松定制个性化GPT被寄予厚望。然而,GPT Store的发布也遭遇波折,原定去年11月末上线却推迟至今年1月10日才对Plus用户开放。此外,GPT Store的货币化政策模糊不清,创作者无法获得实际收入,缺乏动力构建高质量应用。GPTs在使用过程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体验不佳、安全隐患、开发者不满等,导致其访问量仅占ChatGPT网页端的1.5%,用户流量趋于平稳。这无疑为OpenAI的商业化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
而在技术方面,虽然OpenAI近一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似乎并不能回应行业的预期。群众呼声最高的视频大模型Sora年初发布惊艳行业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下文。而在基础模型领域,虽然OpenAI发布了GPT-4 Turbo、GPT-4o、GPT-4o mini、以及主打“慢思考”的o1系列在内的多款模型,在提高模型输出质量、降低延迟、增强编程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但是备受期待的下一代基础模型GPT-5,则始终活在行业的猜测之中,其真正上线的时间表,犹未可知。
一边是AGI的梦想,一边是商业化的现实,在投资者快钱的涌入之下,即使是奥特曼也难以免俗,成为资本的囚徒。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日本語 Deutsch 한국 사람 русский بالعربية TÜRKÇE português คนไทย França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