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大模型预测疾病风险,医疗AI公司「每因智能」获千万元级种子轮融资|36氪首发
12 小时前 / 阅读约5分钟
来源:36kr
现阶段,每因智能主要通过商业保险这一切口,与政府部门和大型保司开展相关合作,促进商业转化。

文|胡香赟

编辑|海若镜

36氪获悉,杭州每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每因智能”)近期已完成千万元级种子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卓源亚洲等机构领投,杭州西湖政府直投基金西湖科创投跟投。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疾病风险大模型、核心产品研发及商业化落地。

据介绍,每因智能孵化于北京大学科技园,专注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疾病风险预测和健康管理。公司的核心产品是基于公司自研疾病风险大模型的重大疾病风险预测平台和疾病风险管理AI智能体,从而为有重疾、慢病风险的人群提供由AI驱动的保险和疾病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现阶段,公司自研的DP-LLM大模型可以支持多模态医疗数据,量化个体未来疾病风险,覆盖数百种疾病和上万个风险因子。

谈及为何聚焦在疾病风险预测的场景上,每因智能创始人兼CEO郭潇宇解释,从技术角度,这是因为相较于上一代判别式医疗AI而言,如今的生成式大模型属于“序列预测模型”,即具备了根据一个人的历史健康数据序列,对其未来健康状况和疾病进展进行预测的能力。“政策层面,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刚要’的战略主题;从个体层面,个性化治疗和精准健康管理也是当前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

简单理解,过去,在没有高质量数据和精准风险评估模型作为辅助时,保险产品大多会设置严格的告知和排斥条款,许多有既往症人群很难被纳入保障范围。“但在我们的模型的加持下,就能对人群和保障项目做更细划分,给予不同人群不同的保险价值,比如一些存在早期疾病风险的人群有可能被纳入,而健康人群获得的保障待遇可能会更好,进而扩大承保人群规模。”

为实现这一点,每因智能在微调模型时加入了不少“巧思”。首先,为了能更精准地让模型分析个人疾病风险,公司依照大量医学文献进行了对照研究,比如,将某个风险因素和疾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量化,“风险因素增加对应的风险值增加是多少”。再比如,根据城市流调数据观察某个指标对应的未来一定时间内的疾病转化率情况。

另一方面,郭潇宇也谈到了医疗大模型的“幻觉”问题。“行业内通用的办法是构建知识库、知识图谱,这也是我们当前重点在做的事情,通过构建疾病风险因子和疾病关联性的知识图谱,再将知识图谱和微调模型结合,降低‘幻觉’发生。”与此同时,公司也在通过和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合作的方式,利用真实临床数据验证和提高模型的准确性。

此外,从市场角度,结合过去数年在医疗AI领域的从业经历,郭潇宇认为,“单纯做医院和医生,很难将市场做大”,医疗AI产品想要产生更大价值,还是要直接和个人相结合。

现阶段,每因智能主要选择商业保险这一支付方作为切口,与政府部门和大型保司开展相关合作,让模型为相关健康险产品赋能,在通过“B端技术服务费、C端订阅及风险分润模式”促进商业转化的同时,触达更多C端用户。未来,公司还将尝试开发更多健康管理类产品。“医疗AI产品的未来一定在C端”,郭潇宇认为。

团队方面,郭潇宇为清华计算机系硕士、北京大学人工智能博士生,师从北大计算机学院副院长、IEEE Fellow崔斌教授。郭潇宇在医疗AI领域拥有10年以上研发和商业化经验,曾任香港上市医疗AI公司早期成员及副总裁,主导健康险科技板块从0到20亿+保费规模增长;联合创始人甘书生(CTO)曾任百度、360、地平线和多家医疗科技公司技术高管,深耕AI工程架构与商业化落地;首席AI科学家杨仝为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发表100篇CCF A类论文,主导多项大模型核心技术研发,带领团队联合360研发的中等量级推理模型Tiny-R1-32B-Preview,以5%参数逼近Deepseek-R1满血性能;首席科学家顾问崔斌教授为教育部长江学者、IEEE Fellow、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教授,北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

投资人观点:

卓源亚洲创始合伙人、董事长林海卓表示,每因智能团队兼具顶尖学术背景与实战经验,其疾病预测大模型在轻量化部署与多模态融合上具备显著优势,有望重塑健康险与健康管理生态。

西湖科创投投资总监赵晨妍表示,公司创始成员拥有商业保险疾病预测模型交付的完整从业经验,每因智能结合真实世界数据和AI建模能力,致力于健康险商业闭环产品的高效迭代,与杭州创新数字健康产业发展的规划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