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爆火,让AI大模型在新一年的开年,又一次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作为AI大模型诞生以来的现象级事件之一,其彰显了中国在AI领域的创新能力与美国已日趋接近。并预示未来AI大模型存在低算力、低使用价格的可能性。
然而,时至今日全球AI领域还没有完全消化DeepSeek带来的实质影响——这样的模式将给全球、给中国AI领域带来什么样的变局?
尤其是,DeepSeek未来会否,以及如何影响到AI的商业落地模式?
目光收回至中国,随着2024年12月智谱AI、阶跃星辰各自完成新一轮融资,2024全年AI“六小虎”月之暗面、百川智能、智谱AI、Minimax、零一万物和阶跃星辰,均未缺席融资事件,总融资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AI“六小虎” 来源/各企业官网截图
然而,这一切尚不能抵消AI 2.0时代,“六小虎”以及整个AI行业面临的困难。
困难首先来自被寄予厚望的AI大模型发展未达预期。业界对AI大模型在2024年的表现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期待:一是出现技术奇点,即在一个时刻发生极大甚至是接近无限的进步;二是出现覆盖地区人口多数的爆款级、现象级应用;三是看到盈利前景。至少,出现其一。但最终,三个期待无一被兑现。
其次,AI大模型发展整体未达预期之后,“六小虎”们也将不可避免地进入AI行业商业模式“路难行”的长期苦战。这一条路,上一轮AI爆发时的明星企业——“四小龙”已走了10余年。而且,“四小龙”至今没有找到被验证成功的商业模式,且一直处于亏损的泥潭之中。
尽管全球各国都越来越认可AI技术的重要性,其在人类社会的多数领域被一定程度应用,且展现出巨大的未来潜力,但不能否认,该行业长期以来处于前期投入阶段,商业模式仍未被成功找出。
如今,AI大模型的发展从狂飙变为长跑,“六小虎”会不会重蹈“四小龙”的覆辙?近年一直在“向AI转”的中国各家大厂,以及整个AI行业数千家企业,又将面临怎样的新变局?
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本轮AI大模型热潮前后诞生并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的“六小虎”,主要致力于推出和迭代自己的通用大模型,技术步伐紧跟行业头部OpenAI、谷歌等。
“六小虎”普遍对外未公布较准确的营收和用户情况,但其发展各有特色。
月之暗面旗下的大模型服务Kimi智能助手在To C市场,近期做到国内月活用户第三,仅次于字节的豆包和百度的文小言,且最近推出具有深度推理能力的AI搜索功能。近期融资成功的阶跃星辰的产品除了个人效率助手外,还有一款在休闲娱乐方面的冒泡鸭。
MiniMax也在To C市场发力,其大模型赋能的、于2023年6月上线的角色陪伴类AI应用Talkie,借助AI的理解生成能力,以及AI赛道的热度,长居全球陪伴类AI应用下载量的前三。目前有4000余万用户,外媒预计其2024年全年收入超7000万美元。
李开复旗下的零一万物,在海外也有To C业务,近期对媒体明确了未来努力方向——To B,且主要在国内市场。其目前推出了数字人解决方案,对标领域有零售、餐饮等。
成立较早(2019年)的智谱,据报道其规模性收入主要来自To B市场,但也有To C产品智谱清言App。百川智能在医疗领域的To B、To C市场表现突出,其主攻方向是面向院内的医生助理和院外的健康顾问。
2024年10月,有媒体报道称“AI六小虎”中已经有2家逐步放弃预训练模型,缩减了预训练算法团队人数,业务重心转向AI应用。
零一万物CEO李开复在和媒体交流时表示,据他了解,目前“AI六小虎”做预训练仍不成问题。这6家公司融资额度是够的。他表示:“我觉得中国的6家大模型公司只要有够好的人才和想做预训练的决心,融资额跟芯片都不会是问题。”
多位业内人士和行业观察者告诉记者,根据目前的融资情况,处于行业头部的‘六小虎’在两至三年内,生存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因此他们有一个相对长的时间窗口去寻找适合的落地商业模式。
但摆在“六小虎”面前的残酷现实是,全球To C市场迄今没有出现爆款产品,包括OpenAI在内的全球头部企业也没有在C端赚到可以覆盖成本的钱,且普遍存在用户在尝鲜之后粘性下降的问题。
这也是上一波AI技术热潮——计算机视觉热潮兴起时,成立的AI“四小龙”商汤、云从、依图和旷视面临的同样问题。成立十余年来,四家企业均未找到稳定的盈利通道。
商汤科技2024年中期业绩显示,上半年营收为17.40亿元,净亏损24.57亿元。而历年财报显示,龙头商汤科技2018年至2023年总计亏损超500亿元。
云从科技2024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总营收2.27亿元,同比减少34.51%,净亏损5.09亿元。
另两家“四小龙”企业旷视和依图,近年也一直谋求上市。既往招股书显示,两企业均尚未盈利。
B端商机或许是“六小虎”们2025年努力的方向。近期,国内的行业AI大模型龙头企业之一第四范式成为资本市场新宠,从2024年10月底至今股价已实现翻倍。李开复近期也表示,零一万物看好大模型在B端的商机,并预言2025年中国大模型将掀起“应用之战”。
业界也期望,“六小虎”在B端市场能利用新技术找到新模式,为行业趟出新路。
伴随着市场趋于饱和,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美团等中国互联网大厂,普遍面临市值下行之痛,与美国科技“七姐妹”企业有差距拉开之势。
近两年的AI大模型“百模大战”,中国大厂们其实是比“六小虎”实力更雄厚的玩家。事实上,他们也曾是AI 1.0时代的头部玩家。
但与微软、谷歌等在发展AI大模型以来实现市值翻番或接近翻番相比,中国的各家大厂的股价或估值基本没有走出独立的AI行情,大体为微涨或持平。
百度是坚定地“向AI转”的大厂代表。最近一年多,百度的科技研发一再引发全国甚至全球的关注——AI大模型文心一言在国产大模型各类评测中稳居前列,成为中美“百模大战”的先锋;无人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在武汉等多城市初步实现商用,不仅跑赢国内,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ChatGPT与文心一言
与此同时,百度整体都在向AI转身。在近年百度年报中,百度的公司定位已成为:我们是拥有强大互联网基础的领先AI公司。其主要服务产品百度搜索以及其主营业务广告业务,均从底层逻辑和服务流程中深度嵌入大模型服务。
2024年5月16日,在百度财报电话会上,李彦宏作出一个让业界意外的预测:“百度搜索的AI重构工作仍处于早期阶段。整体来看,搜索最有可能成为AI时代的Killer App(杀手级应用)。”
在中国互联网股价的低谷中,百度的股价一度坐上云车。2023年2月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官宣后百度股价一度跳涨15%以上,至3月初冲高至166.3港元,从该轮AI浪潮初期算起股价实现翻倍。在舆论最为关注百度无人驾驶出租车的2024年7月9日至12日,百度股价连续上涨,最高报99.5港元/股。
然而,百度股价始终是受其主营的搜索和广告业务影响更为巨大,AI发展虽然一次次导致其股价阶段性上行,但随后依然会震荡下行。这与微软、谷歌股价近两年的AI效应明显不同。
此外,阿里的通义大模型、腾讯的混元大模型、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华为的盘古大模型等,基本上都投资巨大,算力强劲,且均有各自数据优势、产品优势。
事实上,大厂的AI大模型在算力、算法能力方面与国际上顶尖大模型对比落后并不多,部分性能甚至更优。并且,大模型近两年基本植根于大厂的主营业务之中,在降本增效和消费者体验上作用巨大。然而,资本市场对中国各家大厂的AI进化,并没有给出较为明显的“AI赋分”。
至少在近两年,AI大模型对于大厂来说,似乎更多只是一种助力主营业务的先进技术,而不是一种独立的、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变革性技术。
业内一般认为,数家头部玩家的AI大模型不太存在生存压力,因为大模型本身可以深度赋能其自身丰富的业务场景,加强其各个业务的赢利能力。尤其,多家大厂有云业务,大模型天然与云业务具有整合性,对后者有强大助力。
总结看来,中国的头部互联网公司,其AI技术较多地用于赋能自身生态企业和客户,而在独立的ToB、ToC商业模式方面也有过较多的探索,但同样至今没有找出较好的商业模式。
视线扩大至我国整个AI行业,虽然行业暂遇挫折,但依然充满AI长期主义的坚信者,因此行业发展相对比较平稳,呈现低调生长态势。
全球AI技术发展的竞争主要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展开,与美国相比,我国AI行业发展有差距,也有追赶甚至局部超越的可能性。
首先,我国AI企业数量较多,但核心产业规模偏小。根据IDC推测,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6233亿美元,同比增长21.5%。据2024年11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下称《报告》),截至当月,我国已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相关企业超过4500 家,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 亿元人民币,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
虽然数字来源不同,全球数字与我国数字难以直接准确对比,但粗略对比之下可见,我国AI企业“量多规模小”显而易见。
其次,我国AI企业估值与美国AI企业估值有拉大之势。在最新一次融资后,OpenAI市场估值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马斯克主导的xAI于2024年12月下旬完成C轮融资,估值已达400亿美元。谷歌的AI虽未单独估值,但谷歌2024年股价大幅上涨背后无疑有AI的推动。
与此对比,我国“六小虎”估值普遍为100亿至数百亿,互联网大厂则虽未对AI资产进行专门估值,但普遍没有因为发展AI大模型得到较多的AI赋分,股价依然在低位徘徊。
当然,随着DeepSeek的持续火热,市场也有一定可能性重新审视中国互联网大厂的AI价值。从2025年1月中旬起,阿里、腾讯、百度等大厂的股价均出现了明显上涨。
多名受访的业内人士认为,由于AI大模型总体上处于追赶态势,在算法上落后数月至半年,算力上受到一定技术性限制,数据上并不占优势,再叠加AI大模型整体发展不及预期,因此中国AI行业即便是龙头企业的估值也偏低。“未来,如果AI大模型市场发生跨越式变化,中国AI企业的价值或有可能被市场重新发掘。”
受访人士亦认为,因为整个市场已从技术、人才等方面做足了准备,所以AI技术一旦找到爆发方向,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相信中国AI市场依然会爆发式地快速追赶。
该人士认为:“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过程看,中国企业在应用方面的突破能力是非常强的。例如,电商、移动支付并不起源于中国,但中国发展出了全球最便捷、好用和客户量巨大的多家电商和移动支付平台;短视频也不能说发源于中国,但字节跳动成了全球短视频最成功的平台。相信在AI市场,也会出现中国的巨头企业。”
虽然AI大模型发展不及预期,但两个大方向是肯定的,一是世界AI化更加确认,二是AI大模型依然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目前看,B端和C端都愿意尝试,且应用程度依然在逐步深化,所以AI大模型和传统AI爆改千行百业的趋势将继续。
换一个视角,归于平稳对AI行业未必是坏事。AI大模型发展虽然遇到一定挫折,但这并不妨碍它的AI 2.0时代开启者身份。这个新时代,AI大模型将回归它的应有位置,持续给千行百业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