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在微博上官宣,罗永浩最后一次创业的产品「J1 Assistant」 beta版本,1月5日在海外悄悄测试了。
不是AI眼镜,即便在百镜大战火热的当下,而是做了一款AI助手产品Jarvis(钢铁侠中的AI助理),还宣称未来发展空间让大家想象。很多人看宣传视频,说这是“闪念胶囊”的AI版本。
看了下这款产品,这是语音 Chatbot、笔记、Todo、AI 搜索为一体的效率工具。也即通过语音输入记录你的一些思考、重要事,或者是会议纪要。AI能帮助把这些事瞬间整理成日历事项,不懂得还可以直接搜索。
就此看来,平常的日历list似乎有了延展,延伸出AI全能助手的服务。这应该是罗永浩的AI思考,将一些日常事务AI化,解决很多场景化的问题。
这是不是又一个TNT式的创新呢?当年TNT想做办公助手,坦白说有点太超前。这么多年过去,AI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罗永浩的梦想反而变小了,他想用 J1 先服务好个人。
下载了这款产品,发现这款产品不仅挑注册环境,甚至还挑设备型号。测试版主力支持Samsung和Google的几款型号设备,而安装包仅有166M。有些锤粉纷纷拿出坚果或者锤子手机,却发现注册不上。
Jarvis的核心界面是一个音量输入按钮,可以滑向短信、谷歌搜索、J1自家模型、ChatGPT和笔记,这些不同的能力方向。罗永浩的意思是,你不需要复杂的命令 - 只需自然地说话并选择功能按钮。J1会一步步聆听、理解并处理用户的请求。
视频经AI翻译并口播
这也是这个产品的最大亮点,内置了一些Agent能力,这就解决了一些场景上的问题。
典型的是会议场景,定会议室,通知大家,探讨主题,会议记录,这些任务此前需要在四五个APP中进行。
罗永浩的思考是,我动动嘴,就在J1里完成了这件事。例如,先问AI现在还有哪些会议室可以预定,然后得到答案后,用语音输入:“告诉艾伦、杰克几个同事明天下午来会议室”,这时候你需要的是滑动语音按钮向短信那栏,AI将语音转成文字,将通知发给同事。
这时候你可能需要准备会议主题,可以语音输入“AI大模型对影视行业的影响”,利用google或者ChatGPT搜索,获得会议主题资料。
如果你想在会议上,重点提及短剧拍摄的几个要点,这时候你需要语音输入后,将按钮滑向最右边的记事本,变成文字版的To do事项。
整个流程中,J1 会整理这些所有的环节,开会的时间地点,主题准备以及重点事项。
此前在很多APP交流,很多事情在不同的APP 中记录,导致信息会被遗忘,J1希望大家通过最便捷的语音输入,将这些问题统一处理,大大提高效率。
不仅是在会议场景中,J1目前正在做如何看体育比赛,如何做健康规划,以及如何用J1激励自己学习等场景。 这些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场景,此前的AI确实做的不够好,J1的全流程、更智能,确实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不同于当年的闪念胶囊,这次有了AI加持,很多事情都可以被AI处理,这个AI助手就有点具象化了。
而且主打语音输入,罗永浩似乎对CUI(对话式用户界面)时代有自己的认知,文字输入的效率确实低,语音大模型的成熟,让GUI(图形用户界面)向CUI(对话式用户界面)时代转变,J1可以说是CUI Native产品。
目前AI工具效率型产品,应该是说是百花齐放,在日历或者To do这条细分赛道上,也有不少选手。前淘宝前端第一人,蚂蚁P10产品经理玉伯,目前也在做个人助手工具。
二者思路不太一样,玉伯的Youmind,输入主要是收藏网页上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后端让AI理解并分类处理这些资料,促使知识更容易利用;罗永浩的输入主要靠的是语音,后端执行的是如何让每件事都能落地,AI助手侧重让日常的思考变为行动。
虽然路线不太一样,但大家都需要的面对AI大厂的竞争,毕竟模型即产品的当下,产品设计层面的壁垒,并不足够维系竞争力,大模型底层能力能直接泛化出各种产品,所以如何避免被大厂卷死,不只是罗永浩和玉伯要思考的问题。
在玉伯看来,未来有两类AI产品会胜出:
一种是离不开 AI 的产品。对 AI 的理解和使用非常透彻。同类产品只能追赶,很难超越。这类产品,大概率最后会花落大厂,特别是有追逐能力的大厂。最后会逼得创业者被并购或关门。
还有一种是可以离开 AI 的产品。这类产品,往往是大厂已尝试过,或从战略层面已否定的领域。可以离开 AI 而存在,产品内核往往会是“邪门”,大厂往往会不屑。不屑的缝隙里往往有机会。
有意思的是,任何缝隙的背后,只要能看见阳光,往往就是无限风景,是巨大的蓝天。
向着阳光寻找缝隙,创业者就永远有机会。
从这段话来看,罗永浩的产品内核邪门吗?
鲸哥看来 J1 比较剑走偏锋,罗永浩侧重的很多场景,比如饮食健康管理,国内已经有胃之书等做了。大模型的视觉理解能力在不断进步,这些产品本身的发展空间并不大。
但罗永浩似乎在AI 的输入效率和执行agent层面,做了更多的产品设计,这样解决“AI理解真实物理世界难”,“AI喜欢聊天不能办事”两大痛点。
J1目前正在需要打磨几个场景,让AI助手发挥最大的效益,这点能让Autoagent更早落地。
现在很多厂家宣扬,一句话定2000杯咖啡,一句话发20000元的红包,后续真实落地情况可能不会太乐观,不说技术层面是否进化到这水平,就是安全隐私以及不同APP之间授权就是大问题。
而J1 就避免了这些问题,AI助手涉及的外部APP比较少,有也是不涉及支付和安全的场景,典型就是会议和健康。J1利用AI解决的是单点的问题,这款产品的设计核心是在Agent,未来会在垂直场景中深化AI的能力。
这两点看,有一定的壁垒,但不说足够高。需要后续有用户后,快速迭代数据和产品,在很多场景中实现真正的AI助手能力,才能保证自己活下去。
2年前,罗永浩高调宣布退网,开启最后一次创业,创办了细红线这家公司,拿到了王兴等人的融资,当时说法是做AR眼镜。
据凤凰网科技报道,他们做了一款AR眼镜,十分笨重,根本无法量产。在AR眼镜目前没有革命性突破的当下,字节Pico和苹果VP纷纷选择退场。
但眼镜这个赛道并没有落寞,2024年Meta的Orion狂卖二百万台,给AI眼镜市场注入了一剂狂心药。国内AI眼镜市场,Rokid、闪极等等纷纷开启竞速,一时间形成了百镜大战的局面。
“对标手机厂和互联网企业,它们肯定更强,但是我们速度更快。”今年刚发布999元AI眼镜的闪极,用了200多天造出了闪极A1拍拍镜,他们希望和大厂抢速度,甚至只融了几千万元,就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
被一些参会媒体形容,“创业公司搞这么大,是不是不过了。”闪极所做的事和打法,都像极了罗永浩。但更早在AR领域创业的罗永浩,却在探索路上遇到波折后,很早进行了转向。
“百镜大战正酣畅,不见当年罗永浩”,鲸哥用这句话形容细红线的创业历程。AI眼镜赛道天花板挺高,有可能是下一代的智能硬件主流形态。
其实做AI助手,没有大模型,天花板也不一定不高,AI助手的市场容量很大,最大的壁垒在于,这类产品会收集个人的使用习惯,以及偏好等。所以后期的付费会员率,应该比单纯的Chatbot高。
现在看来,罗永浩又在复制手机时代的打法,先做系统和功能应用,再植入硬件切入市场。未来把这款产品,放入AI眼镜或者其他佩戴品中,应该都比较容易。
好消息是罗永浩这次不用做系统,也不用做大模型,这个是最烧钱的事情,直接进入第二阶段,打磨产品应用。
观察这款应用的热度,目前还难以评价。J1 海外这条官宣推特,仅有5.5万查看,其他数据也并不突出。
当然,罗永浩的流量还是在国内,当这款产品尤其微博官宣后,看看能不能复制子弹短信的2天200万用户的神迹,才能看出来这款产品的潜力。
当然,子弹短信后续也没有发展成大气候,微信的参天大树下,熟人社交寸草不生。现在J1所在的赛道,并没有大玩家。J1未来主力做出海,还是测试完返回国内,也并不清晰。
J1呈现了“随时随地用AI”“真能处理事“的一些特质,但用户习惯的培养以及产品增长,都是一门玄学,AI 能不能做好助手这件事,期待刚刚诞生的J1,未来能不断进化,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