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称现代汽车与三星就自动驾驶芯片代工进行谈判 力争2026年量产上车
1 周前 / 阅读约18分钟
来源:集微网
消息称现代汽车与三星就自动驾驶芯片代工进行谈判 力争2026年量产上车

1.消息称现代汽车与三星就自动驾驶芯片代工进行谈判 力争2026年量产上车

2.爱德万测试:如果数据中心支出放缓,AI手机可能会支撑芯片行业

3.工信部等三部门发文推动制造业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4.湖北统筹推进“五大工程”, 奋力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5.上海大力推进医学人工智能创新

1.消息称现代汽车与三星就自动驾驶芯片代工进行谈判 力争2026年量产上车

据报道,现代汽车正在与三星电子讨论开发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芯片。现代汽车旨在利用三星的汽车半导体生产线,该生产线使用5nm的“SF5A”工艺,以大规模生产其正在开发的自动驾驶芯片。

现代汽车计划在韩国建立稳定的国内自动驾驶半导体供应链,减少对外国芯片制造商如台积电的依赖,并降低成本。自去年以来,现代汽车一直在增强其半导体研发能力,并计划到2026年推出配备自主研发芯片的车辆。

对于三星电子而言,将现代汽车作为关键客户将加强其在不断增长的自动驾驶芯片市场中的地位,预计到2030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290亿美元。这一合作可能会为三星带来更多大规模订单。

三星的5nm汽车芯片技术已经吸引了与多家芯片设计公司和汽车制造商的合作。值得注意的是,三星去年与特斯拉签署了一项协议,为特斯拉的Level 5自动驾驶车辆生产下一代全自动驾驶芯片。

不久前有消息称,现代汽车集团已解散其半导体战略集团,该集团是一个关键部门,负责推动公司内部开发汽车半导体,以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作为更广泛重组的一部分,其职能和人员正在被重新分配到其他部门。

消息称,现代半导体战略集团的主要举措之一是到2029年实现自动驾驶芯片的量产。据报道,现代汽车已于2024年选定代工合作伙伴,三星的5nm工艺最初处于领先地位,但报告表明,该公司目前重新评估计划,权衡在台积电和三星之间做出最终决定。现代汽车最初计划在2025年第一季度前确定代工合作伙伴,但最近的重组带来了不确定性。


2.爱德万测试:如果数据中心支出放缓,AI手机可能会支撑芯片行业

全球最大芯片测试机供应商-Advantest(爱德万测试)的首席执行官表示,如果数据中心投资放缓,对人工智能智能手机的需求可能有助于保护半导体行业的部分领域免于“恶性”下滑。

领导英伟达供应商Advantest的Doug Lefever表示,他正在密切关注美国大型科技公司对AI投资的任何放缓迹象。Meta、Google和Microsoft一直是对能够提供大量计算能力的数据中心的重度投资者。

Lefever表示,需求的下降“可能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然后可能会迅速回升,但由于目前市场上超大规模企业的集中度,数据中心建设的任何放缓都将在供应链中产生巨大的反响”。

“我不喜欢用泡沫这个词,因为它意味着它会消失,但会有周期,”他说。“当下一个周期到来时……它可能会非常残酷。”

相比之下,对AI智能手机的需求“有点缓慢”,但可能会迅速起飞,Lefever表示。

“每个人都在屏息以待,等待AI手机的杀手级应用……如果这发生了,人们开始更换他们的手机,那将会非常疯狂,”他说。

总部位于东京的Advantest是英伟达高端图形处理单元测试设备的关键供应商,是受益于半导体需求迅速上升的公司之一。

该公司控制着超过一半的半导体测试市场,随着芯片变得更加先进和昂贵,市场对其服务的需求猛增。

这种主导地位使其股价在过去一年中上涨了80%以上,在五年内上涨了约500%,12月的最近一次下跌归因于对即将上任的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对中国会采取更强硬立场的担忧。

尽管日本在1980年代的芯片生产中失去了领先地位,但Advantest是日本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公司集群的一部分,这些公司在供应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尽管是利基但不可或缺的部分。

Lefever表示,从切割晶圆到组装成品,一颗完整的先进芯片现在可能要经过Advantest机器的10到20次测试。五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有个位数。

测试时间也有所延长,英伟达最新的Blackwell产品测试时间比上一代长三到四倍。这使得Advantest在10月份将其2024财年的净收入目标提高了16%,至1220亿日元(7.92亿美元)。

对Advantest设备(可能价值100万美元,拥有比商用飞机更多的部件)的需求增加趋势不太可能很快减弱。该公司专注于高端性能测试,在某些类别中市场份额超过60%,分析师表示。

该公司在18个国家开展业务,但仍有20%至25%的收入来自中国,这一水平最近有所下降,但Lefever表示他对此感到满意。

它没有被美国限制直接针对,以遏制中国生产先进技术的能力,部分原因是制裁往往针对制造芯片本身的能力。

即使中国被完全封锁,Lefever预计其他地方的需求也足以弥补。他表示,最近中国的一家大公司受到制裁时,失去的销售额很快被其他客户弥补。

“我们以为这可能需要一年,结果只用了几个月,”他说。“这非常了不起。”


3.工信部等三部门发文推动制造业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经济参考报记者12月25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近日印发《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则、分步实施、场景突破、分类推进、政策保障五个部分,涵盖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目标导向、推进方法、关键切入口以及路径选择等一系列重要内容,为制造业企业运用数字技术转型升级提供通用参考。《指南》提出,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施策,立足大中小企业发展实际和个性化转型需求,明确不同类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重点和策略,形成差异化的转型实施方案。

《指南》提出,强化分类推进,行业龙头企业引领“链式”转型,大型企业加速“整体”转型,中小企业实施“梯次”转型。

具体而言,行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以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一体化协同水平为导向,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转型。大型企业坚持系统思维、创新引领,制定转型整体规划,推进全流程、全场景、全链条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坚持因“企”制宜、重点突破,评估转型潜在价值和可行性,明确转型优先级。

与此同时,《指南》还明确,遵循“规划-实施-评估-优化”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制定企业数字化转型规划,明确转型方向和目标,由点及面、由浅及深、由易及难分步推进数字化转型。

在强化政策保障方面,《指南》明确加大政策支持,有关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现有专项资金作用,推动金融机构创新符合企业转型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带动地方政府、创投机构及其他社会资金参与,加大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支持力度。

“下一步要继续坚持分业分类,持续在‘点线面’结合推进上加力加码,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国信通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总工程师牟春波认为,需推广创新模式,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集群园区的资源汇聚作用,通过订单牵引、技术扩散、资源共享等方式,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链式”转型,加快集群、园区“面状”转型,推动“链群”融合转型。推广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夯实算力、算法、数据等技术底座。持续完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要素保障和服务体系,重点打造和提升数字化转型供给能力,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能力。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4.湖北统筹推进“五大工程”, 奋力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图为华工科技面向化合物半导体开发的系列设备

今年以来,湖北经信系统在工信部的悉心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当前抓运行稳增长,着眼长远建体系壮产业,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实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2024年重点工作

一是聚焦聚力稳增长,工业经济稳中向好。坚持省市县分级包保工业增长点,聚焦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时段、重点企业精准施策,强化生产、效益、先行指标匹配性分析,开展增长点出力活动,推动早达产、早见效。深入实施工业经济“赛马制”综合评价,对全省16个市州和49个重点县(市、区)进行分类考核,激励争先进位、比拼赶超。1—11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居工业大省第4位;全省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5.3%和12.0%,分别实现连续11个月、9个月两位数增长。

二是聚焦聚力优结构,产业体系加固升级。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实施工业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行动,武汉获批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武汉、宜昌、襄阳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全国首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在武汉成立,获批第一批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国债项目179个、全国第一,签约第一批专项再贷款项目46个、全国第二。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全年营收有望达3.3万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与服务、生命健康产业规模有望破万亿元,武汉、十堰入选全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试点。以“链主+链长+链创”融合机制推动算力和大数据、量子科技等12个新兴产业发展壮大,1—11月,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5%,高于全国16.7个百分点。扎实推进人形机器人突破、6G创新发展等未来产业八大重点工程,全球首创的高通道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进入临床,神农、天问、劳动者3款人形机器人即将公开发布。

三是聚焦聚力强韧性,供需对接循环畅通。坚持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加力建链、提速用链、持续壮链一体推进,组织企业上链融圈,积极服务国控、楚象等省级供应链集团营收规模提升。出台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支持意见,上线北斗时空数据运营服务平台。推动组建光电子供应链平台“芯光链”,上链企业超8000家,交易额突破9亿元,为企业降低采购和物流综合成本15%左右。全国首创“制造翘楚”供应链产业链对接活动,首个发布设备供给清单,惠及企业2000余家,签约项目金额约2795亿元。

四是聚焦聚力增动能,实数融合纵深推进。坚持以信息化赋能四化同步发展,持续实施5G、算力等设施提质工程,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16.38万个、全国第九,算力规模达7998PFLOPS、中部第二。加快“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武汉顶级节点累计标识注册量突破262亿个,入围国家5G工厂名录企业55家、全国第四,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武汉上榜首批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国家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落地武汉。全省数字经济规模今年有望达到3万亿元,连续4年保持中部第一。

五是聚焦聚力育主体,市场活力持续激发。坚持以共同缔造理念服务企业,一体推动政策惠企、服务助企、减负暖企,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扎实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深入推进“个转企”“小进规”,1—11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新增2149家,全年有望突破2万家,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增至14个。完善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机制,加强独角兽企业培育力度,打造优质企业梯队,目前全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突破1.2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6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722家,总量保持全国第七、中部第一;58家企业获批新一轮全国重点“小巨人”企业,居全国第五、中部第一。巩固完善企业帮扶机制和诉求响应机制,深化“一起益企”“双联双百”等服务行动,前三季度,帮助企业降低生产要素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761亿元。

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湖北经信系统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工信部重点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五大工程”为突破口,千方百计稳增长、调结构、壮产业、增动能、提质效,加快构建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一是实施工业运行提升工程,滚动推进“四个一批”。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牵引,助力稳增长保目标。按照谋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出力达产一批“四个一批”思路,加快推动工业领域64个预增产值过10亿、2334个过2000万重大增长点和一批重大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早达效,全力以赴扩大工业内需,厚植稳增长坚实项目支撑。

二是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持续打好“三大战役”。以打好汽车、化工、冶金转型升级“三大战役”为重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汽车产业回稳扩量,加快新能源汽车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明年突破100万辆。推动化工产业龙头再造,加快推进中韩石化炼化一体化、荆门石化“油转特”等百亿级项目投产达效,力争精细化工占比超过40%。推动钢铁产业链主引领,加快重组打造全省钢铁产业“十大金刚”,力争中高端钢产能占比70%以上。

三是实施新质生产力培育工程,聚力深化“三个攻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提升行动,以“制造翘楚”对接推动供应链平台上线企业和交易额“双倍增”,力争五大优势产业营收占工业比重60%以上,8个新兴特色产业过千亿。加快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持续实施八大工程,全力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制造业中试平台+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省级创新平台+企业研发机构”产业创新矩阵,促进“四链”深度融合。

四是实施实数融合赋能工程,加快推进“三个行动”。以制造业转型为突破口,促进实数深度融合。实施数字基建强基行动,新建5G基站2.5万个以上,力争算力总规模超12000P,强化工业互联网提速扩面和开源体系协同创新,推动武汉创建全国首批万兆先锋城市。实施数字场景拓展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建设1个大模型超级应用场景、30个以上特色场景,扎实办好“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湖北区域赛和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活动。实施数字转型增效行动,“点线面”一体化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2025年开展数字化转型改造1万家。

五是实施优质企业扩面工程,全力实现“三个突破”。以“一起益企”“双联双百”等活动为抓手,加快打造优势企业梯队。推动龙头企业质量突破,加快建设世界级工业母机产业高地和世界级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推动专精特新增量突破,持续强化“创新型-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打造优质企业梯队。推动规上企业总量突破,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打造经信“企业家之家”,力争2025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0家。

文章来源: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5.上海大力推进医学人工智能创新

当前,医学和人工智能正处于快速融合阶段,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新高地。12月24日,上海正式发布《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围绕人工智能与医学创新深度融合,从创新策源、支撑平台、应用场景、产业发展等5个方面提出了18条举措。

上海丰富的医疗资源,为人工智能医学的前沿技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方案》提出,要在人工智能与临床医疗、中医药、公共卫生、医疗管理、医保监管、药械研发等深度融合方面,打造全领域应用场景。

在医学人工智能创新领域,上海的医疗研发机构已经开展了早期探索。在上海市东方医院,医学大模型“Med-Go”创始人,东方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海涛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北京某著名三甲医院儿科的真实病例:患儿两次住院,经过近一年的时间,确诊为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张海涛将患儿病历输入“Med-Go”后,仅用了几分钟时间,该大模型就给出了专家们用了一年才做出的诊断。

医学大模型应用创新面临的难题,是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读懂密集复杂的医学知识,以及各类医疗数据难以共享。对此,“上海方案”有何应对之策?根据发布的《方案》,上海将建设医疗健康数据新型基础设施。例如,上海将制定卫生健康数据分类分级、融合应用等标准规范,建设市卫生健康数据大平台。在数据治理方面,《方案》提出将通过语义知识图谱、预训练大语言模型等技术,自动抽取、处理复杂医学数据。

针对人工智能助力创新药物研发,《方案》提出,支持蛋白结构预测与从头设计、药靶预测、药物设计与智能优化、虚拟筛选、晶型剂量、器官芯片等关键技术研究。

在上海交通大学张江高等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教授洪亮团队正在用人工智能技术变革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我们研发了从蛋白质序列直达功能的Pro大模型,把改造蛋白质的周期从几年缩短到几个月。”洪亮举例介绍。

《方案》提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临床试验管理方面应用。上海市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正在尝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受试者的筛选效率。“基于人工智能的受试者筛选,能够在多中心同步开展临床试验时实现受试者的精准筛选与发现,进而扩充患者入组的数据规模,降低脱落率,最终显著提高患者入组效率。”上海市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总裁段琦表示。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