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国家应急管理部就3月29日小米SU7重大事故发文称,依据我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自动驾驶技术根据自动化程度的不同,被分为 L0 到 L5 六个级别。其中,L0级、L1级、L2级都只能称为辅助驾驶系统。目前,市售车辆提供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最多也只属于L2级。
发文指出,随着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成为不少新能源车辆的“标配”,很多驾驶员对此产生依赖性,甚至错误地将其视为“无人驾驶”,出现手离方向盘、分心睡觉等危险行为,埋下安全隐患。
发文强调,车企在宣传中须避免误导,强化“强提示、硬监控”措施,而驾驶员更应深知:智驾仅是辅助工具,路况瞬息万变,系统无法完全替代人类判断。行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但越是如此越要心存敬畏之心。车企要多一分安全底线意识,驾驶员也必须握紧自己的方向盘。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造车新势力、国际品牌、本土传统车企在内,近年已发生过多起因智驾导致的交通事故,部分事故甚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背后与智驾能力尚不够成熟、驾驶员过分相信车企宣传分不开。
某车企在小米SU7重大事故后发文称安全最重要,而事实上,该车企过去几年已导致多起重大人员伤亡情况,并由此引发“出现事故一定是驾驶员问题”“车主维权难”等社会问题。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截至目前国内尚未有一款L3级量产车型上市,智驾车辆发生事故后,责任将由驾驶员承担,而非车企承担,由此引发的责任归属纠纷已不少,也是目前智能汽车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但汽车智能化势不可挡,部分车企为了保住市场份额或扩大市场份额,纷纷推出智驾车型,甚至是全系智驾,并在宣传中夸大了智驾能力,对隐患避而不谈,为后续的用车安全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为降低成本,部分车企、部分车型选择纯视觉智驾路线,而非更具安全性的激光雷达超融合感知路线,也增加了隐患风险。
有网友就国家应急管理部发文评论称,“市面上所有在售的所谓智驾最高级别也刚刚算L2的初级辅助驾驶。 驾驶安全握在自己手中,才是对自己和别人生命的尊重。厂家再怎么宣传都是夸大其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