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宝马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达成合作,双方将合作开发AI引擎,并将此技术用在BMW新世代车型上,该车型是宝马的拳头产品,预计于2026年在中国上市。
3月17日,宝马宣布与华为终端合作,研发包括数字钥匙、手机应用等功能,借助鸿蒙系统完善手机、车机、智能家居之间的互动。
十日内,宝马接连与两家智能化头部企业合作,动作不可谓不快。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鹤轩坦言,随着中国360度全链AI战略的推进,供应链的AI融合将在2025年提速,宝马将与核心供应商伙伴一道,进一步通过AI提质增效。
这背后或许有中国竞争对手的推动。近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品牌借助All in AI(全力投入人工智能)的口号,借此希望造出更贵的智能电动车。这个方法挺好用,奔驰宝马奥迪三家传统意义上的豪车品牌,最大的竞争对手不再是彼此,而是一群主打智能电动的中国汽车品牌。
也正是因为如此,宝马加紧构建智能生态链生态圈。不仅是为了应对中国车市价格战,以及迎战一众中国汽车品牌以智能化为核心的高举高打的市场策略;更重要的是,宝马集团总部对中国市场抱有更高的期待,希望借此提前洞悉智能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推动集团的转型进程。
因为中国市场在智能化和电气化上的需求明显领先于全球市场,要想把车卖得好,就必须有更多、更深入的本土化技术上车。
这并非易事,需要大量投入,因为不少技术不是拿来即用,是要和合作伙伴共同定制化研发,这需要战略定力。技术投入并非立马见效,甚至中途会遇到波折。这更需要集团的授权和支持。
宝马试图借助阿里通义大模型,让自己的车机更聪明,能听懂并说人话。
根据众多车企畅想的未来,伴随高阶自动驾驶的到来,乘员对车内体验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对智能化要求也越来越高。
试举一例,当用户提出复杂多指令需求:“晚上要请爸妈和几个亲戚吃饭,推荐个朝阳公园西门附近、能地面停车、人均200左右、口味清淡、口碑好的餐厅吧。”系统能否综合实时路况、充电桩分布、景点口碑、用户偏好等多重信息,精准规划并做出推荐,令出行更加便捷?
这也就是将AI系统导入车机的必要性。此前大部分车机系统,基本仍处于简易版的一问一答阶段。AI引擎具备拟人化沟通、多智能体协同和开放生态整合等能力,实现精准意图捕捉、复杂指令解析、模糊语义理解及严谨逻辑推演,令人车交互的体验更加自然流畅。
基于阿里通义大模型和斑马元神AI,BMW智能个人助理采用与阿里巴巴共同开发的宝马定制AI引擎,搭载于2026年中国生产的BMW新世代车型,AI引擎支持的智能座舱以及双方合作的智能出行交互场景都将于今年4月亮相上海车展。
“AI的想象力在于改造物理世界,把AI能力转化为千行百业的生产力。”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吴泳铭表示,期待借此深化AI在垂直领域的应用,共同创造并提升用户价值。
阿里巴巴在汽车领域的部分颇为广泛,涵盖了交易平台、智能汽车技术、车载系统和服务等方面。
事实上,阿里巴巴也是国内最早布局智能汽车及智能交通的互联网科技企业。早在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云计算技术专家、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就曾对《财经》直言,“(消费者)上了车,还得用手机,这是汽车人的耻辱。”在他看来,汽车人需要反思,明明汽车的配件比手机要好、要贵,为什么用户上车要用手机导航?这毫无道理。
在王坚看来,未来的汽车不光跑在公路上,更需要跑在网络上。互联网将成为汽车的第二个基础设施,甚至比公路还重要。伴随智能网联在车辆上的应用,汽车还会倒推互联网行业的基础设施发展。
彼时,阿里巴巴在汽车和交通业态上展开了更广泛的布局,推出了自己的车载操作系统,将云技术应用于智能交通和智能城市。还曾和上汽集团一起孵化出了“中国第一辆互联网汽车”,荣威RX5,当时这款能够和汽车对话,替代传统按键操作的汽车,确实让业内耳目一新,并一度占据热销榜首。
在这背后,是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曾共同孵化过一家名为斑马智行的公司,该公司在用户需求调研、车上智能化体验、售后用户反馈等各环节提供了专业技能,打破了传统整车厂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战的历史。然而,遗憾的是,斑马智行后来遭遇了一系列重大变革。由于管理权的归属问题,导致公司经历了股权变革和高管更替。同时,系统更新迟缓,与车企合作一度接近停滞,最终结果是起了大早却赶了晚集。
也正因如此,当业内人士看到“宝马集团中国与阿里斑马智行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合作签约仪式”时颇为疑惑——为何宝马会选择斑马?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这是因为诞生自实验室技术的通义千问,面对产业落地时,需要一个懂得汽车厂家的对接口。恰恰,在阿里巴巴体系中,斑马智行符合这一对接人角色。此外,阿里巴巴在车机系统、车载娱乐生态、阿里云等基础设施上自成体系,这有助于宝马和阿里巴巴更深入地合作,共同围绕智舱在内的汽车智能化技术做更多共同研发和布局。
最近两年,斑马智行的定位逐渐变得清晰。2024年,斑马智行发布基于阿里巴巴最新的通义大模型技术的全新智舱技术品牌——元神AI。2025年3月,智己汽车与斑马智行、饿了么等板块行业首发IM AIOS生态座舱。IM AIOS生态座舱深度融合阿里前沿AI技术及生态资源,开始在车内应用“No Touch”(无需按键)、“No App”(无需安装应用软件)的人车交互模式。
同时,上述人士补充称,“宝马是在打造一个生态圈,不止有华为、阿里巴巴,也会根据不同的技术需求,寻找其他合作伙伴。”
2024年的宝马日子并不好过,虽然再度拿下中国市场豪华品牌销量第一的称号,但背后遭遇了销量、利润下滑的挑战。
2024年,宝马集团营收1423.8亿欧元,同比下降8.4%,净利润为76.78亿欧元,同比下降36.9%。2024年,宝马集团全球交付量为245万辆(包括BMW、MINI和劳斯莱斯),同比下降4%。
在这背后,是众多中国汽车品牌正在不断发起向上冲击,奔驰宝马奥迪的竞争对手不再是彼此,而是理想、极氪、小米,还有华为终端与车企的各种结合体等待。
比起销量,更让传统豪车们忧虑的问题是——中国消费者是不是变了,豪华车的定义是不是变了?
目前来看,中国汽车品牌正在不断蚕食传统豪车市场,主要依赖两大优势,其一是更新的电气化、智能化技术,其二是规模化降低成本,以便把原本属于高价车型的技术,逐渐下放给普通乃至低价车型。
显然,宝马并不完全认可如上的做法。
2024年,宝马集团在研发投入上创下历史新高。总计达到 90.78 亿欧元,同比增加17.1%,这约占集团营收的6.4%,2023年这一比例为5.0%。这应该是近年来投入研发最给力的一年。这些研发资金,主要流向了智能化、电动化等前沿技术,以及新世代车型的生产设施和体系建设。
在宝马集团看来,豪华感不能靠简单的参数和功能堆砌,重要的是情绪价值。一位负责宝马人机交互技术高管对《财经》表示,为此宝马做了很多外人眼里的苦活,比如MINI车型采用圆形大屏替代仪表盘,下一次新世代车型采用菱形中控,这些异形屏幕的开发成本极高,需要定制研发生产;同时,宝马还在花心思,打造了一个类似于吃豆人的人设,模拟人类表情,在车内和乘员互动。
这些类似的工艺,在业内争议很大。曾有不同汽车品牌的研发院高层对《财经》表示,看不懂宝马做这些有啥意义,还不如更直观地展现性价比,比如更多、更大的屏幕,更直接地提升消费者体验;另有其他汽车品牌的研发高层表示,以宝马为代表的传统豪车,因为在品控上更为坚持,导致在技术创新上显得更为保守。这种坚持,见仁见智。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则认为,早在2018年,宝马就在中国专门设立德国以外唯一的Skylab人机交互用户体验研究中心,了解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与偏好。并和中国企业一起打造新技术用在宝马车上。
知易行难。如今,但技术研发的投入和产出之间,充满着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智能化这条赛道上,全球汽车消费市场上的反馈各不相同,消费者的接受度也各有区别。
这就导致,传统豪车们习惯的研发通用技术卖向全球市场摊销成本的策略,不再奏效,因为这样太慢了。为此,包括奔驰、宝马、奥迪在内的豪车品牌,就需要针对区域市场给予更多投入,推出更符合当地市场的产品。
这并不容易,智能化的需求变化很快,而造车是个系统性工程,一处小修改,就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车内新增一处智能化应用,就需要新增一处相关接口,这就需要车辆在设计之初就做好预留。
这就需要宝马集团给予中国区域市场更大的自主权。这不仅仅是为了在中国多卖车,更是为了提前获得未来汽车的模样,以便在全球范围内提高竞争力。但这对于这些动辄百年历史的车企来说,是必须主动做出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