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春海谈低空经济:不思考这三点,干得越多赔得越多
2024-09-20 / 阅读约0分钟
来源:凤凰网
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用”是第一要务。

作者 | 黄若曦

编辑 | 杨睿琪、刘毓坤

凤凰网科技讯 9月19日,在“凤凰羽丰·智领低空”首届低空经济创新引领大会上,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郜春海发表了题为《低空无人机集成服务应用场景的市场潜力》的演讲。郜春海指出低空经济开发若不满足需求、技术和经济性,过度投入只会导致更大的亏损。要思考三件事,有没有真需求、技术方案可行不可行、账算得过来算不过来,如果三条都能满足,你就放开干,如果有三条有一条不满足,或者是有两条不满足最好别干,否则你干得越多赔得越多。

郜春海认为,在内外经济与国际环境的形势下,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在谈及无人机应用时,郜春海提出无人机应用需解决实际问题,效率和效果是关键,电力巡检做得已经比较成熟了。

郜春海提出,低空经济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低空经济的优势在于基础设施需求量小,更加经济,更加环保、更加高效。低空经济产业的基石是安全与效率。在安全方面,第一条就是导航的问题、空中碰撞的问题、噪音,现在很多噪音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在空中的时候,怎样去降噪,都是一些新问题。

以下为郜春海演讲全文:

感谢各位的参与。上午的发布会取得了圆满成功,我感到非常高兴。下午,我希望能够聚焦于具体的应用场景。上午的讨论中,大家提到了低空经济如何发展以及这个产业的未来走向。结合中国多年的发展经验与教训,我认为,要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应用是首要任务。

低空经济是一种新形式,特别是今天陈志杰院士提到要素的重新分配。他指出,这一产业可以将新能源、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等技术整合在一起。其次,在空中要素方面,不同于地面交通需要修路、使用水泥和钢筋,空域只需划定一条航线。此外,铁路、公路和机场的后期运营需要大量维护,且维护周期成本高。因此,这个产业链条非常长。

低空经济的发展历程其实是从美国开始的,最初是从3000米逐步发展到1万米的高空飞行,而中国则是从1万米逐步发展到低空飞行。因此,中国的通用航空发展并不如美国。美国在低空领域的深入发展难度更大,因为其低空飞行中有人驾驶的飞机数量众多。相比之下,中国的通用航空虽然拥有数千家有牌照的企业,但大部分企业由于无法盈利而选择不飞。因此,中国在低空经济的发展方面实际上具有后发优势。

中国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始于2010年,由中国民航大学的覃教授提出。到去年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期间,这一领域逐渐火热起来。从国家角度来看,在内外经济和国际环境的形势下,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具有替代房地产或升级的潜力。

过去一年间,各地在低空经济方面风起云涌,深圳尤其拔得头筹,因其早在立法方面走在前列,有了立法保障,财政支持也得以落实。低空经济的最终发展还需考虑经济账,首先要有资金,其次要投入,最后还要回收成本。

在谈及低空产业链时,我们作为企业,不能盲目涉足所有领域。我们将这一产业大致分类,首先是飞行器,移动器的早期发展,占总量的20%左右。随着飞行器的出现,低空基础设施逐步建立,包括导航、地图、定位等,占比约40%。接下来是飞行保障,确保飞行器的安全和正常运营。最后一部分是行业应用,这是最具价值的部分,包括ToG(面向政府)、ToB(面向企业)、ToC(面向消费者)的运营服务。

上午的讨论提到各种保障措施和场景,这些都为整个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定位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我想谈谈应用场景。我将其分为三大类:

管理赋能。在过去,无论是喷洒农药还是巡检等任务,许多人不愿意去做,或者做不好。这类管理任务现在可以由无人机来完成,提高效率和效果。

物流运输。物流运输主要是补充现有体系,尤其是在难以到达的地方或对及时性和灵活性要求较高的场景。物流运输可以从一杯咖啡开始,到现在运送一吨、十吨甚至几十吨的货物。在低空经济中,电力或油电混合动力的无人机在运输几百公斤到一吨的货物时,具备明显的优势。

载人飞行。载人飞行是我们的终极目标。飞行器最终的目的是载人。目前,包括短途运输和观光旅游在内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已经在逐步发展。

我认为,应用场景可以分为上述三类,各个领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切入。在电力巡检、航空测绘、湿地巡检、应急救援、路政、环境检测和农业监测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成熟的成果。

在物流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定制化和个性化。大宗运输从一地到另一地难度较大,因此我们应从小规模、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方式开始。

第三类是载人飞行,空中游览可能会优先发展。景区内的短途观光飞行,例如3至5分钟的空中游览项目,风险较为可控。此外,还有联程接驳,主要以eVTOL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原则上不需要跑道,除非是后期长距离飞行作为辅助。未来,有跑道的飞行需求将越来越少。

从这个角度来看,低空经济带来了诸多变化和前景。低空经济不仅推动了智能制造和产业升级,还通过无人机实现了复杂系统的分解,从传统发动机转向飞控系统。此外,还与新能源、自动驾驶、大模型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结合。

低空经济的优势在于对基础设施的需求量小,更加经济环保和高效。在实际操作中,建议采取小步快跑的策略,不必一次性投入过多资金,因为低空经济的形态是不断迭代的。

主要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1:无人机制造承载场景应用 无人机制造以消费级为代表,如大疆无人机。对于消费级市场,大家不必去竞争,因为难以超越现有的领导者。我们应当聚焦于工业级应用,特别是在特殊场景下的无人机应用,这将是一个好的方向。在管理、物流和载人方面,无人机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大学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应该专注于航道和旋翼技术的发展。虽然旋翼技术目前面临许多问题,但未来的航道技术将提高效率和安全性。许多大学已经在研究这些技术,包括欧洲和美国的高校。

机遇2:数字化基础设施支撑场景应用 每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投入。一个起降点的成本可能是5万、10万甚至20万元。如何管理这些起降点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城市或区有2000个起降点,单一管理效率会很低。因此,需要多个企业共同参与管理。这涉及数字化、通信、导航等多个方面的协作,包括组装、调试、测试、维护和整备。我们不应仅仅专注于无人机本身,否则可能会把一个好产业做成烂产业。要差异化发展,才能真正推动产业进步。

机遇3:运营管理平台赋能应用场景 无论每个城市如何发展,一旦空中有10架无人机,每个区都需要一个飞行服务平台,否则难以管理。虽然存在一些非法飞行的情况,但大多数人还是遵守规则,合作飞行。这个飞行服务平台必须在前期建立。若等到后期有3家、5家甚至10家企业开始运营,再建立飞行服务平台就会变得困难得多。

带来的挑战:

挑战1:法律法规问题。在发展低空经济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尽管这是一个新兴经济领域,但航空的基本原则仍需遵守。尽管控制方式有所不同,但法律法规已经颁布,大家今后仍需高度关注这些法律法规。

挑战2:安全与效率。安全是产业发展的基石,如果没有安全保障,任何产业都无法发展。因此,大家在投入之前,必须优先考虑安全性。在安全方面,首先要解决导航问题,其次是空中碰撞问题。此外,噪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空中飞行时,许多噪音非常大,因此如何有效降噪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挑战3:人才发展。事实上,今天有许多高校的代表出席,包括在多个场合我也曾向大家提及:各高校应当开设一些新专业。随着新经济的出现,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各高校,包括一些职业学校,应鼓励开设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专业。有些行业的毕业生已经供过于求,导致职业学校或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我认为,开设新专业,甚至设立相关学位,对于满足当前市场需求而言,仍是非常必要的。

挑战4:场景开发。我希望大家在做低空的时候,思考干低空三件事:1.有没有真需求;2.技术方案可行不可行;3.账算得过来算不过来,如果三条都能满足,你就放开干。如果有三条有一条不满足,或者是有两条不满足最好别干,否则你干得越多赔得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