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印发!三部委深入解读
3 天前 / 阅读约10分钟
来源:C114

C114讯 1月6日消息(南山)据国家数据局官网,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期望《指引》产生四方面效果

在随后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指出,制定《指引》,力争能够说清楚数据基础设施的概念、发展愿景和建设目标,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协同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进一步促进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全面支撑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发展。

对于文件的出台,我们期望能产生四方面的效果:

首先,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参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明确了行业、区域、企业数据基础设施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中的定位,围绕数据流通利用、算力底座、网络支撑、安全防护等部署了建设任务,为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

其次,推动技术收敛,为技术的基础设施化奠定基础。一般来说,从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历程看,往往会经历前期快速发展、中期有序收敛、后期稳定发展三个阶段。例如,在我国移动通信从3G到4G,再到5G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多种技术路线的不断整合,最终形成了5G兼容并蓄的标准体系。目前,数据流通利用领域已初步形成数场、可信数据空间、数联网、数据元件等应用实践,也出现了包括隐私保护计算、区块链等多种技术路线。这些应用实践和技术路线各有特点,不断发展,推动技术收敛和融合,既可以协同解决实际复杂问题,也有利于实现规模化部署和系统化应用。

再者,有利于降低企业数据开发利用门槛,培育数据产业良好生态。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数据企业数量已超过19万家,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5%以上。数据产业的持续继续发展壮大,需要进一步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深化产业合作,降低运营成本。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为各类数据主体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可信赖的数据流通利用环境,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创新活力,完善数据流通交易服务生态,打造竞争有序、繁荣活跃的数据产业。

最后,促进社会有效投资,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将带动数据流通利用以及网络、算力、安全等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据业界初步估算,数据基础设施每年将吸引直接投资约四千亿元,带动未来五年投资规模约两万亿元。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考虑

在随后的媒体提问环节,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司长杜巍谈到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考虑。

首先,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选择。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制度、技术、应用的有效承载,是释放数据价值的物理依托。研究机构预测,数据流动量每增加10%,将带动GDP增长0.2%,数据流动对各行业利润增长的平均促进率为10%左右。我们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就是为了支撑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大规模数据流通利用,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发挥海量数据优势和丰富场景优势,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数字中国提供动力。

其次,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必然要求。纵观人类经济发展史,每一轮技术变革都会孕育新的基础设施,新的基础设施也将推动新一轮产业发展。正如农田水利等设施支持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公路、铁路、电力系统等设施推动了工业经济发展,网络、算力、应用等设施支撑了数字经济发展。当前,我们进入了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时代,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成为释放新时代“数据石油”价值的关键。

最后,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迫切需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这是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保障各类经营者依法平等使用数据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左右,数据总产量达到32.85泽字节(ZB),同比增长22.44%,但是仅有2.9%的数据被保存,企业超过一年未使用的数据占比近四成,数据流通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迫切需要构建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满足数据流通利用和价值释放需要。

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下一步计划

对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赵志丹强调,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纵深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布局建设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相应规划建设10个数据中心集群,推动枢纽节点算力规模持续增长、东中西部算力资源分布更趋均衡、绿色算力供给水平稳步提升,为数据要素价值发挥、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有效赋能了各行业各领域多场景应用。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3方面加快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发挥算力的底座支撑作用。

首先,统筹推进算力资源一体化布局。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强化算力中心统筹布局,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推动东中西部算力协同发展,实现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供给与各地区算力需求高效匹配。统筹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布局,促进多元异构算力资源服务有机协同。

其次,深化算力与行业融合应用。打造低成本、高品质、易使用的算力服务供给体系,推动各级各类数据基础设施用好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提升数据多样化处理能力,促进数据可信流通和商业化应用。充分挖掘政务、金融、工业、交通等重点行业算力需求,推动算力在更多生产生活场景的应用落地。支持企业参与算力全产业链生态建设,支撑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算力发展与安全保障一体化部署。

第三,推进算力与绿色电力协同发展。推动算力中心绿色低碳发展,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提升算力中心能效水平。加强大型风光基地和算力枢纽节点联动,引导新建算力中心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协同布局,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促进更多绿色电力转换成绿色算力。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下一步计划

对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孙姬谈到,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有序拓展了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截至2024年11月底,5G基站总数达419.1万个,比上年末净增81.5万个,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达2792万个,比上年末净增489.6万个,实现从“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的跨越。

二是稳步增强网络互联能力。围绕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不断拓宽集群之间的直达链路带宽,带宽已达923Tbps(太比特每秒),400G端口数量也大幅增加至9000个。开通了南宁、太原、哈尔滨等27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杭州、上海、深圳、中卫和武汉等5个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有序建设运营。

三是持续提升算力供给水平。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超过88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268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以FP32单精度计算)。

网络和算力是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撑,算网协同发展为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提供了有力保障。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协作,按照“点、链、网、面”的工作思路体系化推进相关工作,持续提升算网综合供给能力。主要包括4方面:

一是稳步推动优化算力布局,实现算力中心“单点提质”。按需推动算力设施建设,加强智算等资源供需匹配,深化算力设施、网络质量等统筹监测,优化市场资源要素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鼓励算力中心使用绿电等能源,实现低碳发展。

二是着力强化技术协同创新,促进算力产业“串珠成链”。强化核心技术研发和协同攻关,组织开展算力强基“揭榜挂帅”,推进计算架构和软硬件生态建设。加快算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共性标准制定,充分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三是适度超前建设网络设施,加快网络升级“连算成网”。指导基础电信企业规划建设高速宽带网络,扩大千兆网络覆盖范围,有序推进5G网络演进升级。按需部署干线400G和城域800G高速光传输系统,打造高速稳定的传输通道,更好支持数据的流通和利用。

四是持续丰富算力应用场景,引导模式创新“全面赋能”。面向重点行业领域,培育推广一批带动性强、示范效应突出的算力应用场景。依托算力产业发展方阵平台,深化多方主体交流合作,加速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遴选一批标志性产品和方案,深化算力与行业融合应用。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对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副司长李建国介绍,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我们希望通过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实现“汇通海量数据、惠及千行百业、慧见数字未来”的美好愿景,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提出了三阶段目标来指导推进。

第一阶段,到2026年,利用2—3年左右时间,开展数据基础设施技术路线试点试验,支持部分地方、行业、领域先行先试,丰富解决方案供给;完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顶层设计。

第二阶段,到2028年,建成支撑数据规模化流通、互联互通的数据基础设施,基本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的规模化数据可信流通利用格局,实现全国大中型城市的基本覆盖。

第三阶段,到2029年,基本建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主体结构,初步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基本格局,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机制基本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