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国产品牌芯片销售在社交媒体上无奈调侃道:光电源管理芯片这一类产品,从国外大牌和国产替代头部品牌开始,就能牵出一条冗长的平替链,紧随其后的新老品牌如某微、某泰、某麟、某源、某石等等,价格由高至低层层削减,愈发强调性价比。
来源:抖音@Flash-单片机-数码管 杨环
芯片国产替代变成替代国产,愈演愈烈的内卷还在当下的芯片市场上演,不断刷新大家的认知下限。
新一轮需求周期尚未明显到来,同质化产品已层出不穷,芯片利润仅几毛甚至几分钱,但这仍是许多人不能放弃的市场,也是许多新人进入行业的起点。终端成本不断下降,困于低端化的部分国产芯片市场,透着入秋般的凉意。国产芯片为何出现“平替的平替”?芯片内卷到什么程度了?该如何破局?
01
国产替代内卷升级
国产替代原本在缺“芯”和芯片自主的口号下发展得顺风顺水,2022年国内芯片企业的业绩飚高。虽然2022年整个行业的库存同时在飙高,国内芯片企业也开始了低价出货,但当时更多是为了清库存。
2023年,随着芯片库存逐步出清,以及芯片资本市场的降温,国产芯片替代迎来转折,开始了“内卷”。
仅靠低价出货不再管用,企业们纷纷跟进杀价,比拼成本和竞争力,互相争夺客户和市占,内卷愈演愈烈,加上这两年,终端市场需求一直萎靡不振,大家发现国产替代越来越像“替代国产”。
“内卷”到今年卷出新高度,出现“MCU 卷玩完了”、“就连平替的平替,都出现了平替”等极端内卷的行情。
从成功替代,到大家纷纷想要分一杯羹,“比谁抄得快”,第二家比第一家低,第三家又比第二家低,竞争的加剧不断拉低价格,国产芯片全面内卷,不少企业选择阉割性能持续降低成本。
国产芯片MCU和电源管理领域,各自有上百家企业,如MCU赛道加速内卷,过去几年,国产替代成功将进口芯片价格打了下来,6元价位的 STM32单片机,某对标的国产32位MCU,做到1.8元含税;8位单片机,也已经打到3毛钱以下。甚至有不少阉割性能的国产MCU,32位低至几毛钱,8位低至几分钱。电源管理芯片也是如此,中低端产品价格杀得比白菜还“白菜价”。
射频芯片和CIS传感器的竞争同样达到了白热化,毛利率甚至逼近10%。以WIFI FEM产品为例,近30家国内芯片品牌,有的企业已经退出市场。
比拼竞争,仅靠一条产品线还远远不够。
新的品牌持续进入市场。主营存储的企业也开始量产MCU,在某个细分领域横空出世,用人无我有的成本优势碾压竞争对手,32位MCU更是做到低至4毛起。
一些大的芯片公司不去做专,而是去做全。 有的主打“什么产品都卖”,电源管理、LED屏控制及驱动、MOSFET、MCU、射频等等,销售手册直指替代某某型号,从各条产品线提高销售额。
缩DIE ,通过优化设计或制造工艺来减小芯片的物理尺寸以不断优化成本,变着花样“挤牙膏”,实际没有本质的创新。一些芯片品牌因而饱受诟病:更新速度太快,许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资料不全,配套不好等等。
为了争取客户,在推出新产品的同时,开始“免费送”的无底线竞争。
知乎网友@芯心相印表示,听说今年一家MCU上市公司开始量产电源管理芯片,为了争取大客户,他们免费赠送客户使用自家DC/DC产品半年。
某终端一个月MCU用量在2万-5万片之间,但近期却遇到两家芯片厂商直接送出1000片MCU,还有厂家为了推广新推出的ADC芯片,赠送2000片,并提供1万元的产品试制费用。
这种内卷已将成本压缩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可想而知,虽然大家都在争取出货量的增长,但亏损、净利润下跌成为常态,大家的财报并不好看。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MCU领域上市企业中,仍有10家净利润率亏损,其余13家为正。如国民技术归母净利润亏损1.34亿元,上年同期亏损2.28亿元。
在电源管理芯片领域,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必易微、中颖电子、芯朋微净利润均下滑,必易微下滑了903.45%,而杰华特亏损了3.37亿元。
大约从2022年开始,国产芯片企业毛利率大面积下滑越来越常见。
2021年至2024Q1艾为电子销售毛利率在2022Q1达到最高值46.53%,此后却下滑至最低值22.92%,2024Q1公司销售毛利率为27.24%,也低于去年同期的24.35%。南芯科技今年一季度毛利率42.57%,二季度毛利率降至40.11%。思瑞浦今年一季度毛利率为47.6%,而去年同期毛利率为57.8%。
兆易创新的微控制器毛利率从2021年的66.36%,大幅下降到2023年的43.10%。部分企业毛利率不到30%,有的已经卷到10%-20%,普冉2023年毛利率在30%以下,中微、恒烁等厂商的2023年的毛利已经低于20%。
02
内卷之下,没有赢家
在内卷加剧,长期以价换量引发亏损的情况下,传闻有的企业已经出现资金困难。某芯片设计知情人士透露,他们同类细分市场的就有多家在竞争,而有两家MCU企业最卷,资金都出现困难。他还表示,今年同行们对整个行情都不看好。
尽管当下各行各业都在追求性价比,但芯片市场出现平替的平替,还有中国芯片设计企业一下子增加太多的原因。
据中国半导体协会统计,2023年中国有芯片设计公司 3451家 (其中上市公司108家) 。从2020年到2023年,仅仅三年就新成立了1233家芯片创业公司。
对比中国大陆之外,有一组数据显示,全球芯片设计上市公司在100家左右 (不含中国) ,全球芯片设计公司在300家以内 (不含中国) 。而中国芯片设计上市公司数量已与国外相当,未上市的芯片创业公司数量是国外公司的十几倍。
背后原因在于,一是2019年兴起的资本热潮涌向半导体;二是借着资本热,大家跑步进场,都往同样几个人满为患的成熟赛道拥挤,做中低端产品,其中不乏想要快速上市的企业。第三是前两者带来的反噬,当芯片过剩,此前的泡沫开始破裂,伴随需求低迷,大家第一时间开卷。
这些企业不仅数目庞大,其中近2000家年销售额少于 1000万人民币,由于大量的芯片设计企业规模不大,多半无法持续地研发和创新。即使是上市了,大家依然习惯了同一条捷径,市场没有增量,在一块蛋糕上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利润,打消耗战。
内卷的行情和紧缩的市场环境,也让许多企业无力创新。知乎网友@Archer反映,前两年行情还在高位的时候,一个150人的研发团队,最多同时有10个研发项目,如今市场环境恶化,陷入同质化内卷,缺乏核心竞争力,只能打价格战,产品经理不敢轻易开启新项目,大家手里的研发项目骤减,一下子闲了下来,公司裁员的同时,有人选择主动离开。
在芯片流通环节,今年有越来越多的芯片分销商投入国产芯片品牌。在大家看来,客户降本增效,国产芯片才有订单机会。
然而产能过剩带来的极端内卷,无人能幸免。更多的国产芯片品牌支持,在客户眼里,平替之后还有平替,压价压得紧,留给分销商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量增价跌,不仅是单价几分、几厘钱的利润,“现金流还大不如以前做进口品牌的时候。”消费类需求一如既往的量大,但“大客户每季度至少砍一次价格。”
专做国产电源管理芯片的代理商,今年刚从原厂备的库存,还没开始卖就有同行把价格杀下来,他们不得不亏钱跟,打到成本价以下,而这种情况在去年还算少见。
另一位代理商也有类似的情况,早前客户用的进口品牌已经被国产替代,帮客户把成本从12元降本降到5元,双方皆大欢喜,但客户一段时间没有需求后,竟有2家同行报价不到5元,半路被抢了订单,原来厂家确实有小幅降价,但不顾一切的恶性竞争也加剧了内卷。
国内芯片价格战的激烈竞争,加上需求方降本增效的趋势,使得内卷现象愈发严重,如雪球般越滚越大,连ST、TI等海外芯片巨头也不得不参与其中。一位芯片方案商工程师表示,现在所有客户都在降低成本,从消费电子到新能源产品,竞争同样激烈,几乎不再挑剔,有单就接,身边也有不少工程师选择转行。
03
结 语
短时间内,虽然低端芯片产能过剩、高端芯片实力不足,整个蛋糕无法迅速做大。但今年也有一些好消息,比如半导体产业出现了并购潮的苗头,这或许有利于打破中低端内卷的现状。
胜者为王,良性循环的通道,是核心竞争力以及高品质和高性价比的产品。 一些企业正在寻求突破,有的从只能“喝汤”到开始“吃肉”。例如,在数字芯片领域通过差异化逆势增长的乐鑫科技,通过技术迭代提升毛利率的圣邦微,以及其他在细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头部企业等。
内卷这种对内消耗的模式会被打破,国产替代不仅需要追赶者,更需要在国际市场发出强音的引领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