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能半导北交所IPO,再次“胎死腹中”
6 天前 / 阅读约7分钟
来源:凤凰网
问题不少。

截至2025年4月10日,北交所仍未披露瑞能半导上市辅导验收完成函的最新进展。若要再冲IPO必须重新履行上市辅导流程。多番冲击IPO失败的瑞能半导,背后是过山车的业绩、特殊的股权架构,以及管理层的持续动荡。

瑞能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瑞能半导”)筹划的北交所IPO,再次按下了暂停键。

在冲击北交所IPO前,瑞能半导曾于2020年8月“报考”上交所科创板,但最终以主动撤回申请结束。2021年3月瑞能半导重新申请上市但6月又终止。年内12月,瑞能半导欲借壳空港股份上市,但仅一周空港股份便叫停了相关收购的推进。2023年1月,瑞能半导挂牌新三板并顺利进入创新层。挂牌新三板时瑞能半导扬言会在18个月内递表北交所。如今,不仅瑞能半导预计的18个月时间已经过去,上市辅导验收的完成函也已于2025年4月10日到期。也就是说,瑞能半导连申报北交所上市的资格也没拿到。

据「数智研究社」了解,近年来瑞能半导多番冲击IPO未果背后,与“过山车”般的业绩表现、高管的频繁变动、股权架构的合规性不无关系。

业绩“过山车”、高管频繁变动

瑞能半导成立于2015年8月,主营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一家拥有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设计的一体化经营功率半导体企业。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2024年上半年,瑞能半导分别实现营收6.19亿元、6.67亿元、5.88亿元、6.93亿元、9.09亿元、10.01亿元、8.33亿元和3.74亿元。对应实现净利润分别为0.88亿元、0.94亿元、0.86亿元、0.99亿元、1.40亿元、1.16亿元、1.01亿元和0.34亿元。

不难看出,2021年,是瑞能半导的高光时刻,营收同比增长31.07%距离10亿元仅一步之遥,净利润更是大增41.45%至1.40亿元。2021年也是瑞能半导频繁冲击资本市场的一年,只是两次赴A上市均未取得成功。

之后的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瑞能半导的净利润便“大变脸”走上了下坡路,分别下滑16.85%、12.78%和47.38%。

但据「数智研究社」了解,即使2023年瑞能半导净利润下滑12.78%,但公司仍具备北交所和新三板的“上市直联审核机制”来实现北交所上市的条件——最近一年净利润3000万元或最后一轮投后估值15亿元以上。前文提及,瑞能半导2022年净利润1.16亿元。

也正是凭着远高于“直联”的条件,瑞能半导成为监管层确定的3家试点企业之一。只是,还没有递表北交所,瑞能半导的业绩在2024年上半年就又变脸了,“扣非净利润下降63.89%”后,已经不符合北交所上市的申报条件了。

也许受业绩大幅变动致公司无法成功上市,瑞能半导的高管团队也出现频繁离职的情况。「数智研究社」了解,2023年瑞能半导挂牌新三板时,其团队由德国Markus Mosen领衔出任总经理。Markus拥有20年半导体全球运营和产品线管理经验,先后带领团队开发并成立了中国及亚太区销售和市场办事处。

2023年5月29日,瑞能半导副总经理张胜锋因个人原因递交辞呈。张胜锋离职后,其负责的销售工作移交Markus。

2024年7月15日,分管人力资源的副总经理邬睿女士因个人原因递交辞呈。辞职后,其负责的人力资源工作也移交总经理Markus。

2025年1月14日,总经理Markus因到退休年龄宣布辞职。不过,在瑞能半导完成总经理补选之前,Markus仍将履行总经理职务。

2025年3月20日,董事樊臻宏因个人原因宣布辞职。

值得关注的是,在Markus Mosen离职后的2025年4月7日,瑞能半导公告又将其任命为公司副董事长。截至目前,瑞能半导官网中,Markus Mosen为CEO,陈松为COO,汤子鸣为CFO,沈鑫为CS&BO。

特殊股权架构背后的控制权归属成疑

2015年8月,打算卖掉其双极业务资产的恩智浦,联合建广资产旗下的南昌建恩半导体产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下称“南昌建恩”)、北京广盟半导体产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下称“北京广盟”)共同出资成立了瑞能半导,注册资本1.3亿美元。其中,恩智浦持股49%,北京广盟和南昌建恩各持有25.5%的股份。

之后,恩智浦将24%的股权卖给建广资产旗下另一支基金天津瑞芯半导体产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下称“天津瑞芯”)。紧随其后瑞能半导成立上海恩蓝、上海厚恩和恩蓝有限三家公司作为员工持股平台,恩智浦的股权进一步被稀释。一个月后,恩智浦以3800多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所剩股权卖给上海设臻。两个月后,建投华科通过上海设臻间接持股改为直接持股11.94%。

历时整一年时间后,恩智浦完全退出,瑞能半导的股权架构调整完成,公司性质也从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之后,瑞能半导便开始筹谋上市,并盯上了科创板。

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因为罕见的特殊股权架构影响到控制权认定,瑞能半导首次IPO以失败告终。「数智研究社」发现,在冲击科创板IPO时,建广资产旗下的南昌建恩、北京广盟、天津瑞芯三个基金分别持股24.29%、24.29%和22.86%,合计持股达71.44%。

建广资产作为三家PE的执行事务合伙人有权在瑞能半导股东会行使71.44%的股东表决权,其被认定为间接控股股东。而建广资产背后站着的是持股51%的中建投资本管理(天津)有限公司(下称“中建投资本”),和持股49%的建平(天津)科技信息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天津建平”)。

因为建广资产的两大股东股权比例只差2%,所以任一股东均无法对公司的重大事项和经营决策做出决定。所以建广资产无实控人,瑞能半导也没有实控人。

值得关注的是,南昌建恩虽然与北京广盟均以24.29%的持股比例并列第一大股东,但南昌建恩还持有北京广盟11.68%的股份。而南昌建恩背后站着的江西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小蓝投资”)。股权穿透发现,小蓝投资站着的是南昌县人民政府,持股比例100%。

因为特殊的股东身份,小蓝投资被赋予了对南昌建恩的一票否决权。所以,建广资产在小蓝投资拥有“一票否决权”的情形下是否还能实控南昌建恩,值得商榷。

所以,“一票否决权”叠加瑞能半导特殊的股权架构,致使控制权不够清晰的问题被无限放大。这样的股权架构,在整个A股拟IPO的企业中,几乎找不到第二家。

如此瑞能半导,上不了科创板也就不难理解了。好在为不影响瑞能半导冲击北交所,最大障碍“一票否决权”也终于被成功解除。但即便如此,此番冲击北交所IPO,也再度以失败告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