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为有所不为”,帮黄仁勋扛过了DeepSeek的冲击
2 天前 / 阅读约4分钟
来源:凤凰网
除了核心业务外,英伟达几乎不为任何事分心。

黄仁勋

凤凰网科技讯 4月13日,华尔街日报发文,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领域的王者英伟达似乎无处不在,人们很容易将成功原因归结为该公司掌握的强大技术。

但它广泛的影响力也反映出一种商业逻辑,这种逻辑看似矛盾:除了核心业务外,它几乎不为任何事分心。

3月19日,在英伟达GTC开发者大会上,黄仁勋表示:“如果我们能避免做某件事,我们就会避免。”

自1993年公司成立以来,黄仁勋的这种理念推动了公司的显著增长,并且英伟达最近还成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即使DeepSeek对未来高端人工智能训练系统的需求程度提出了质疑,更不用说特朗普新关税引发的全球股市抛售潮,在周五下午,英伟达的市值仍达到2.71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苹果和微软,超过了亚马逊和Alphabet。

多年来,尽管英伟达的业务范围已从为电子游戏制造芯片扩展到生产各种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但这种克制的原则始终没变。

专注于关键且基础性的业务推动了英伟达的发展。正因为它清楚自己不能或不会做什么,所以才能在众多领域有所作为。

在GTC大会上,黄仁勋回答了,在某些情况下与合作伙伴竞争是否会让公司陷入困境的问题。这是科技公司常见的情况。例如,亚马逊推出的自有品牌可能会与其平台上的其他卖家竞争,这让那些商家颇为不满。

黄仁勋回应称:“显然,我们在解释公司业务方面做得很糟糕。”他承认英伟达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网络、交换机、存储领域,当然还有各种规模、形态和形式的计算方面都提供技术支持。“然而——重点来了——我们打造了所有这些技术,但我们会以别人想要的方式将其提供出去。”他说,“原因在于我们不是一家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

英伟达通常不会向客户或合作伙伴出售成品解决方案,而是让他们自行决定在最后50%的价值创造中,他们想自己开发多少。黄仁勋认为,这使得企业科技公司更容易与英伟达合作。从理论上讲,这也使得像汽车这样的单一行业内的多家公司能够在英伟达的平台基础上进行开发,同时还能实现差异化。

英伟达的这种自律在公司内部也带来了回报。

它拥有3.6万名员工,规模比硅谷的其他大型科技公司小得多。本月,黄仁勋在获得爱迪生成就奖时表示,他希望将这种“非常稀缺的精力”发挥到极致。他说,这意味着专注于英伟达员工认为值得他们花时间的工作,这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因素。

以数据中心的架构为例。在近几十年里,人们的想法是将大量廉价的商用服务器连接起来。但英伟达主张先纵向扩展再横向扩展——在将计算机组成庞大的基础设施之前,先让单个机架上的计算机尽可能强大。

从战略层面来看,英伟达面临的风险在于,另一个创新者,比如一个开源竞争对手,会对其“先纵向扩展再横向扩展”的策略提出质疑。DeepSeek的R1模型的出现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如此,因为它似乎是使用较旧的基础设施进行训练的。

但英伟达的方法让其员工保持着积极性。

黄仁勋在爱迪生颁奖典礼上说:“注意,当你和我们交流时,没有一个员工会说,‘我们要争夺市场份额’。为什么要争夺市场份额呢?应该去创造新的东西。”

英伟达的成功,与其说得益于某一项技术创新,不如说在于它有能力创建一个互联系统,让客户和合作伙伴为其基础设施做出贡献,或者在其基础上进行开发。

虽然这种理念本身并非独一无二,但英伟达的执行方式却与众不同,这得益于其核心基础设施的广泛覆盖范围、对极其困难且关键问题的专注,以及对资源不应投入领域的战略认知。(作者/陈俊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