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美关税博弈,半导体行业的危与机
2、短期波动,长期曙光:歌尔股份在AI与元宇宙中的战略定力
3、“材料+设备”双轮驱动!先导科技与万业企业打造半导体全产业链生态
4、外媒:台积电或将面临美国10亿美元甚至更高罚款
5、特朗普关税效应 苹果消费者抢购iPhone
6、传英伟达完成收购GPU租赁商Lepton AI,阿里前高管贾扬清入职英伟达
7、特朗普关税刺激芯片和手机囤货,三星Q1利润6.6万亿韩元超预期
1、中美关税博弈,半导体行业的危与机
近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万国”加征关税。中国则光速宣布反制。相关事件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美方暂时未将半导体产品列入征税名单,但半导体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将深刻改变市场的竞争格局,乃至全球供应链的布局。
关税冲击:回暖趋势或被打断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关税就成为美国对外“挥舞大棒”的一项重要工具。今年4月之前,美国宣布的对华关税累计达到20%。如果再算上此次的加征,已经超过54%。可以说,远超正常范围。
不过,我国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等半导体产品对美出口的总计金额并不大。根据北京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朱晶撰文中引用的数据,2024年我国半导体产品对美国出口合计231.41亿元。仅占我国半导体产品出口总金额(1.5万亿元)的不足2%。而此次加征34%关税中半导体行业又暂时被豁免,因此短期内对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影响有限。
近日,多家芯片上市公司,包括澜起科技、沪硅产业、希荻微、国科微、泰凌微、长光华芯等,对外回应关税影响,基本反应也是“对等关税”对公司直接影响较小。
但是如果从市场层面的间接影响分析,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压力激增,芯片产品的需求也难逃衰减命运,原本有所回暖的消费电子市场也将再次下滑。对此有IC设计公司表示,关税问题终究还是要考虑会不会影响到终端市场的销售情况,如果产品因为附加高额关税,导致消费者紧缩采购力度,需求下滑,上游芯片势必也会受到影响。
如果从产业链角度分析,关税对半导体行业的影响将更加深远。华芯金通半导体智库&资本创始合伙人吴全就指出,这或许将是一次全球半导体加快向中国大陆转移的契机。我国的关税反制措施目前未对半导体行业进行豁免,且措施规定此次加征的关税不享受税收减免政策。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推动下游用户更多采用国产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产品,加快国产替代的进程。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将是一次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压力测试。
成熟芯片:转移加速进行
近年来,国内企业在MCU、电源、模拟等成熟芯片领域的发展速度很快。在MCU领域,国内企业不仅在消费电子、智能家居等传统应用领域实现了广泛替代,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高端市场也开始崭露头角。电源管理芯片方面,国内企业紧跟全球能效提升的大趋势,通过优化电路设计、提升转换效率等手段,推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满足市场需求。在模拟芯片领域,国内企业依托贴近行业市场的优势,也在信号链、功率驱动等关键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近年来,中国芯片企业在MCU、电源管理、模拟芯片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兆易创新、华大半导体、中颖电子等企业在MCU领域加速发展;圣邦股份等企业在模拟芯片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中国政府给予关税反制,美国的德州仪器、安森美、ADI等公司将首当其冲。在与中国竞品没有特别大差距的情况下,这些美国芯片公司的中国市场份额的下降是必然的。”有相关专家指出。随着国内成熟芯片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电源管理、信号转换等模拟芯片,消费电子类的数字芯片、MCU以及CIS,国产芯片在关税的助推下,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发展机会。
以德州仪器为例,其在美国拥有多个制造基地,包括: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厂和谢尔曼厂,缅因州的南波特兰厂以及犹他州的李海厂。大部分模拟芯片、电源管理IC和嵌入式处理器的原产地为美国。当然,德州仪器在海外也设有多座制造和封装厂,如德国的弗莱辛厂、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厂、菲律宾的碧瑶厂。德州仪器在中国成都也建有封装厂,曾是其重要封装基地,但2020年后产能逐步转移至马来西亚,目前仅保留部分测试业务。
如果中国政府对德州仪器的美国原产产品加征34%关税,就要看德州仪器在华销售产品有多少是来自美国生产基地。其销售价格不可避免会增加。这对于国内模拟芯片厂商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市场机会。
不过,吴全也提醒,在机会面前国内企业仍然需要冷静以对。因为无论是MCU等数据芯片,还是电源管理等模拟芯片,其中的Know How非常多,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设计出好的产品。另外,设计开发一代产品周期往往需要12-18个月。机会面前如果不能谨慎对待,很可能面临“踩坑”的危机。
高端领域:压力与奋进并存
近年来,中国也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CPU、GPU、AI芯片等高端芯片,以及半导体设备材料等领域的发展。但相对国际先进水平而言,上述领域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国际巨头在相关市场的垄断地位依然稳固,国产产品在性能、功耗以及软件生态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关税对高技术附加值的领域影响相对较小,实现国内替代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不过,美国限制措施也在倒逼中国加速技术上的自主创新。”专家指出。在CPU领域,短期内x86架构仍然受英特尔、AMD专利制约,但龙芯(LoongArch架构)、鲲鹏(ARM架构)在信创市场已经实现了逐步替代。长期来看,RISC-V开源生态可能打破垄断。
在GPU/AI芯片方面,壁仞科技、摩尔线程等企业已推出对标英伟达的产品,但受制于先进制程的制造能力。因此,也需要Chiplet(芯粒)等先进封装,以及先进晶圆制造工艺的突破。
近年来国产半导体设备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国内对于应用材料、泛林集团、科磊等美国头部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的设备依然有着相对较高的需求。中国海关数据也显示,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的进口以前道制造设备为主,从美国进口的比例达到12.7%。
以应用材料为例,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克拉拉,其在美国本土设有多个核心研发和制造基地,部分高端设备的关键组件和整机系统在美国生产。加州圣克拉拉总部就进行研发与原型制造,负责半导体设备(如原子层沉积设备、离子注入机)的研发和原型验证,关键子系统(如高精度真空腔体、射频电源模块等核心部件)的生产。在德克萨斯州的奥斯汀进行先进工艺设备的组装,生产用于5nm及以下制程的化学气相沉积(CVD)设备和蚀刻系统。此外,应用材料也在新加坡、以色列、欧洲(德国、意大利)和中国的西安与上海建有制造基地。
如果国内制造厂商进口应用材料的成熟半导体设备,由美国原产地制造,产品将会被加征34%的关税。考虑到很多产品在短期内很难找到替代,这就有可能会影响部分尚未完成半导体设备购置的国内代工厂,以及经营美国半导体设备业务的二手设备厂商。
2、短期波动,长期曙光:歌尔股份在AI与元宇宙中的战略定力
在全球科技产业的浩瀚星空中,AI(人工智能)与元宇宙的融合正成为最耀眼的新星。这两大前沿领域不仅重塑了人类对数字世界的认知,更催生出前所未有的商业机遇。在这一浪潮中,歌尔股份凭借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中的领军地位,以及高研发投入、专利壁垒和智能制造三大核心竞争力,正在AI硬件、AR/VR等关键领域持续深化布局,积极抢占未来万亿美元级市场先机,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战略眼光。
AI机遇:歌尔的战略卡位与业绩兑现
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2025年技术与创新报告》,预计2033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4.8万亿美元,其同时预计市场将集中于少数经济体。
为此,各国政府纷纷出台鼓励政策,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其视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领域。例如,中国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推动智能硬件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为相关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
其中,端侧AI的快速发展将为消费电子行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AI手机、AI耳机、AI眼镜等智能终端设备将凭借其强大的AI功能和交互能力,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歌尔股份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在这场变革中成功实现了技术卡位和业绩兑现。
AI眼镜作为AI落地的创新终端之一,集成AI技术,融合了视觉、听觉以及语言等人体重要感知交互方式,有望成为AI技术落地的最佳硬件载体之一。歌尔股份早在2012年就开始布局VR、AR等相关业务领域,从关键零组件到整机研发制造拥有一站式解决方案能力,并与业内多个头部品牌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华西证券预测2025年全球AI眼镜销量有望达到800万副,2030年销量有望增长超1亿副,这将为歌尔股份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业绩增长潜力。
此外,VR、MR等设备以及耳机、音箱、穿戴设备等硬件产品都可以与AI结合,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歌尔股份的声学、微电子、光学等精密零组件在语音交互、传感、光学显示等智能终端产品的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生产的智能穿戴、VR/AR、智能耳机等产品也存在与AI相关的产品应用场景,充分受益于AI技术的发展,并加速转化为歌尔股份的业绩。
2024年,歌尔股份实现归母净利润26.65亿元,同比增长144.93%;扣非净利润23.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8.3%。这一显著的业绩增长得益于AI浪潮下声学、光学等领域巨大的增长潜力,以及公司在智能硬件业务板块中的VR/MR、智能穿戴等细分产品线业务的顺利推进。同时,公司加强精益运营、推动盈利能力修复的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综合毛利率得到提升。
未来,随着其在AI领域的战略潜能逐步释放,预计将驱动歌尔股份进入持续的业绩增长期。
创新突破:四大领域构筑价值新底座
歌尔股份能够在AI与元宇宙产业的融合浪潮中脱颖而出,与其在微电子、声学、光学和汽车电子四大领域构建了坚实的技术壁垒分不开,这些技术突破与创新不仅巩固了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还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价值。
在微电子领域,歌尔股份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传感器和芯片的性能。其控股子公司歌尔股份微电子拥有领先的MEMS传感交互技术、器件及系统,涵盖芯片设计、产品开发、封装测试和系统应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能够为客户提供“芯片+器件+模组+系统”的一站式产品解决方案,这正是AI+终端升级的核心环节。
声学方面,歌尔股份是全球领先的声学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20余年的研发与制造经验。2023年,公司首次发布独创的DPS扬声器技术,并在2024年实现了在多个智能手机高端机型中的落地首发。此外,Rhythm大音平台系列扬声器已成为国内各大手机、平板、笔记本、VR、AR产品的标配。2025年,歌尔股份又推出了一系列焕新升级的扬声器产品,包括专为折叠屏手机开发的DPS-F和大音-F扬声器,DPS 2.0和大音Ultra扬声器,Rhythm-Z 2.0扬声器以及Sandwich 2.0扬声等,持续引领行业技术升级。同时,歌尔股份还推出了融合VPU传感器和DNN算法的降噪技术,提升通话清晰度,并开发防声泄露音腔和自研算法,为OWS(开放式音频)产品和AI眼镜提供隐秘且沉浸的声学体验。
光学领域,控股子公司歌尔光学自2012年开始布局XR光学,主要提供VR&AR光学研发和生产制造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公司持续加强在光学透镜、光机、光波导等VR/AR核心光学零组件等上游布局,实现多品类技术突破。2025年2月,歌尔光学推出采用表面浮雕刻蚀光栅工艺的AR全彩光波导显示模组以及DLP 3D打印光机模组,实现在光学领域的全新拓展。
汽车电子方面,歌尔股份也取得了多方面的创新突破。歌尔光学推出了应用于AR-HUD的自由曲面镜及冷光镜,以及车载AR-HUD的PGU模组等产品,并已实现量产。此外在座舱主动降噪方案(RNC)、车载UWB技术方案等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歌尔股份凭借其在微电子、声学、光学和汽车电子等核心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和持续创新,成功在AI与元宇宙产业融合的浪潮中脱颖而出。这些技术优势不仅为公司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主动权,更为其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壁垒突破:精密制造与智能制造双核驱动
歌尔股份的创新突破有赖于其为精密零组件和智能硬件整机制造方面构建的精密制造与智能制造双重护城河,全产业链整合能力又显著提升了公司的长期竞争力。
在精密制造方面,歌尔股份通过超高精度模具、高精度金属/非金属加工、超声波技术、激光技术等多种先进工艺,不断提升加工精度、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歌尔股份还注重工艺的持续改进和创新,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制造工艺,以提升产品的性能和生产效率。
智能制造方面,歌尔股份加快升级制造模式,继续推进歌尔股份制造模式GPS(Goertek Production System),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进制造模式向标准化、精益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变。
公司不仅引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MES),实现了生产计划、生产调度、质量控制、设备管理等环节的数字化管理,还广泛采用了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此外,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生产过程也是歌尔股份提高智能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
这种精密制造与智能制造的双重护城河,使得歌尔股份在行业中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歌尔股份在制造领域的强大竞争力还体现在其全产业链整合能力上,实现了从零部件制造到整机装配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显著提升了公司的综合竞争力。通过全产业链整合,歌尔股份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生产成本,还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和升级。这种全产业链整合能力,使得歌尔股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未来展望:技术复利下的估值重塑
端侧AI的快速发展将为消费电子行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同时,元宇宙生态的成熟也将为歌尔股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声学、光学、微电子等领域的技术沉淀,也将巩固歌尔股份的行业领先地位,并助力其积极拓展新兴业务领域,推动公司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歌尔股份在声学、光学、微电子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不断转化为市场优势,以及在新兴业务领域的持续拓展,公司有望实现从“制造龙头”向“科技生态主导者”的跨越,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材料+设备”双轮驱动!先导科技与万业企业打造半导体全产业链生态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关键材料与核心设备的自主可控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作为国内领先的高端12英寸集成电路离子注入机制造商,万业企业旗下上海凯世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世通”)在SEMICON China 2025上展示了其全系列创新产品及解决方案,彰显了国产半导体装备的硬实力。与此同时,万业企业控股股东先导科技集团,凭借其在稀散金属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全产业链布局,为凯世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先导科技集团董事长、万业企业董事长兼总裁、凯世通董事长朱世会先生受邀出席大会开幕式,共话凯世通聚焦高端半导体装备离子注入机的技术创新与万业企业、先导科技集团双向赋能的发展战略。
外延并购+产业整合 深度布局半导体设备
万业企业通过“外延并购+产业整合”的战略,深度布局半导体设备和零部件领域,旗下凯世通在国内集成电路离子注入机市场地位举足轻重。而先导科技集团,作为全球稀散金属领域的领军者,在半导体材料领域技术沉淀深厚,上下游产业资源丰富,构建了从高端材料到终端装备的全产业链生态闭环。二者的携手,为国产半导体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离子注入机堪称 “精准掺杂利器”,但因其技术复杂、验证周期漫长,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国产化率不足5%。凯世通自成立以来,便专注于离子注入机的研发与生产。近年来,公司不断攻坚克难,加大技术创新,设备性能对标国外进口主流设备,获得了晶圆厂客户的广泛认可。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凯世通大量高强度的工作以及对技术研发的执着投入。
离子注入机产业化领跑,彰显国产半导体装备硬实力
在产品创新上,凯世通持续发力。基于“通用平台+关键技术模块”的产品开发模式,公司开发出系列离子注入机,其中面向超低温应用的离子注入机实现了-100℃超低温离子注入工艺应用并量产,打破了海外企业的技术垄断;面向CIS特殊工艺需求的离子注入机,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已在客户端完成验证验收。同时,针对各式新工艺应用的离子注入机也在稳步开发中。
在服务方面,凯世通同样不遗余力。考虑到离子注入机的复杂性,公司在主要客户端工厂附近设立售后服务中心,还为重点客户打造了验证测试和培训的洁净室,增强客户服务水平。目前,凯世通售后团队规模已超百人,不仅有熟悉设备的工程技术人员,还引进了众多拥有10年以上离子注入机管理应用经验的资深专家。凭借专业的服务,凯世通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在技术路线方面,凯世通坚持正向开发,基于第一性原理深入研究技术机理,从而能够快速响应并解决各种技术难题,满足客户不断升级的需求。
在市场策略上,凯世通从服务国内头部12英寸企业起步,凭借完善的技术体系,迅速推出满足客户高端需求的产品,如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机、高能离子注入机、超低温离子注入机和面向CIS的离子注入机等系列设备,成功解决了客户的“卡脖子”难题,赢得了客户的信赖。这种“高举高打”的策略,也帮助凯世通更快开发多样化产品,更快突破其他细分市场。
据了解,自2020年首台订单突破以来,凯世通累计收获12英寸集成电路离子注入机设备订单近60台,订单总金额超14亿,其中50%以上为重复订单,完成产线交付超40台并实现量产,服务了十余家重点芯片制造企业。
稀缺材料+核心设备强强联手
朱世会在采访中分享了集团的发展历程与战略规划。先导科技起源于稀散金属领域,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一家业务广泛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集团。集团旗下半导体事业部专注于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等领域,致力于成为一至四代半导体材料及应用器件的引领者。
朱世会表示,离子注入机作为前道工艺的核心设备,技术难度仅次于光刻机,凯世通将从“设备+应用”同时发力,加快关键技术提升,推动产品多样化,同时加强客户应用研究,与客户合作开发,推动离子注入机技术创新应用,同客户一起成长。先导科技集团将基于在材料科技、关键零部件等领域的能力优势,积极赋能凯世通,助力国产离子注入机做大做强。
在谈到双方的协同效应时,朱世会指出,先导科技与万业企业在产业和业务等方面协同互补。在产业上,先导科技的稀散金属资源及电子材料、器件资源,可应用于集成电路装备领域,推动万业企业的半导体产业转型;在业务上,双方在半导体业务版图中互为上下游,产品和客户领域重叠,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市场竞争力。
未来空间巨大 助力万业实现转型
对于未来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朱世会充满信心。他认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虽然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但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在高端支撑领域和成熟制程领域,中国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望实现快速突破。先导科技集团将继续专注于集成电路领域,通过提升技术、完善供应链、加强与客户合作等方式,助力中国半导体产业实现国产替代。
在半导体产业发展中,新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新材料的应用在某些领域可能还需时日,但在设备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中,材料的制约作用十分明显。以静电吸盘为例,其关键材料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严重限制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先导科技凭借自身的技术积累,有望在这些关键材料领域取得突破,为国产半导体设备的发展提供支撑。
朱世会谈到了万业企业的铋业务。铋金属作为先导科技的重要产品,在万业企业的转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朱世会认为,万业企业将通过铋金属的深加工业务,助力公司实现从房地产向高科技产业集团的转型。
万业企业与先导科技集团的合作,为国产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的浪潮中,它们凭借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优势,正稳步迈向自主可控的发展道路,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贡献着重要力量,值得行业内外持续关注。
4、外媒:台积电或将面临美国10亿美元甚至更高罚款
据外媒报导,消息人士透露,台积电生产的芯片疑似遭华为导入作为AI服务器芯片,可能面临10亿美元甚至更高额罚款。
消息人士透露,美国商务部正在调查台积电与算能公司(Sophgo)的关系,因为这家陆企所订制的台积电芯片,与华为高端Ascend 910B人工智慧处理器中发现的芯片相符,代表台积电制造的芯片最终进入了华为的AI处理器。
拜登政府今年初卸任前,增列25家中国大陆企业至限制贸易的实体清单,担任「白手套」协助华为辗转获得台积电芯片的算能科技,也进入这份黑名单,因为算能购自台积电的芯片,被发现用在华为的AI处理器。
RAND技术与安全政策中心的研究员海姆(Lennart Heim)表示,台积电最近几年制造了近300万颗符合算能订单设计的芯片,这些芯片很可能流入华为手中。
这项超过10亿美元的潜在罚款来自于美国的出口管制规定,这些规定允许对违规交易处以高达两倍交易金额的罚款。
路透2024年曾引述两名知情人士说法报导,在华为的AI处理器被发现使用台积电芯片后,台积电已停止向算能科技供货。
由于台积电的晶圆制造设备包含美国技术,因此该公司在台湾的工厂也受到美国出口管制的影响,因此无法为华为制造芯片,或在未获得美国许可的情况下,为中国的任何客户生产某些先进芯片。(经济日报)
5、特朗普关税效应 苹果消费者抢购iPhone
据报道,特朗普政府威胁征收大规模新关税,导致苹果公司股价暴跌,但也带来了短期好处——消费者纷纷涌入零售店购买iPhone。
美国各地苹果门店的员工表示,周末店内挤满了顾客,顾客们担心征收关税后价格会大幅上涨。iPhone是苹果最畅销、最重要的产品,大多数产品都是在中国制造的,而中国将被征收54%的关税。
一名员工说,他们的商店挤满了抢购手机的顾客:“几乎每个顾客都问我价格是否会很快上涨。”
员工们表示,尽管商店里排队的人数不一定会像iPhone发布时那样多,但气氛就像繁忙的假日季一样。“人们急着进来询问问题,但公司还没有向商店提供如何处理此类询问的指导。”
这种狂热已经转化为更多的购买。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美国零售店上周末的销售额至少在一些主要市场比往年更高。
苹果将于5月1日公布其第二财季业绩,该公司CEO库克和首席财务官帕雷克将借此机会讨论预期关税的影响。在假日季电话会议上,库克表示公司正在评估影响,但不愿进一步置评。
股市关税崩盘对苹果的打击尤其严重。该公司的估值在上周最后两个交易日内下跌逾5000亿美元,股价遭遇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以来最严重的三日暴跌。
该公司一直在采取措施为关税做准备,包括储备库存。有消息称,为了减少未来的损失,苹果正在将更多印度制造的设备推向美国市场。目前,印度的税率低于中国。
苹果还花了数年时间将更多生产转移到越南,因为越南的关税比中国低。该公司在越南生产Apple Watch、Mac、AirPods和 iPad。该公司还在爱尔兰、泰国和马来西亚生产一些Mac机型。
分析师和行业观察人士一直在试图评估54%的中国关税对价格的影响,一些人猜测iPhone的价格可能很快就会达到每部数千美元。
报道指出,苹果可能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压榨供应商和降低利润率,以防止价格飙升。苹果最新旗舰iPhone的起售价为999美元,这一价格自2017年以来一直保持不变。
6、传英伟达完成收购GPU租赁商Lepton AI,阿里前高管贾扬清入职英伟达
据报道,英伟达已完成收购人工智能(AI)初创公司Lepton AI的交易,交易额为“数亿美元”。
Lepton AI公司以云服务的形式转售英伟达的图形处理单元(GPU)。知情人士表示,交易完成后,Lepton AI联合创始人贾扬清和白俊杰将加入英伟达。贾扬清曾任职阿里副总裁,白俊杰曾领导阿里全栈AI平台,两人都曾在Meta担任AI研究员。
英伟达近年寻求收购小型AI和云端运算初创公司,以让开发人员能用更低成本和更便利的方式,使用英伟达算力运行AI模型。
Lepton AI在英伟达GPU租赁业务上与Together AI等公司竞争。
Lepton AI成立于2023年,于2023年5月从CRV和Fusion Fund获得11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与此同时,服务器租赁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Together AI已筹集超过5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尽管它只比Lepton AI早成立一年左右。
据了解,Lepton AI支持一种完全AI管理的云工具,用于创建和部署AI模型。Lepton之前曾为游戏初创公司Latitude.io和科研初创公司SciSpace提供AI云服务。
这类公司并不自行管理数据中心,而是从云端服务供应商租用服务器再转租给客户,又被称作推理服务供应商或GPU转租商,Lepton AI拥有约20名员工。
过去几年,云端服务供应商购买英伟达近一半AI服务器芯片。
7、特朗普关税刺激芯片和手机囤货,三星Q1利润6.6万亿韩元超预期
三星电子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1月~3月)营业利润下降0.2%,降幅远低于预期,这得益于存储芯片销售稳健和智能手机需求强劲,部分原因是客户担心美国关税。
分析师表示,智能手机和人工智能(AI)芯片等消费设备中使用的传统存储芯片的销售可能好于预期,一些客户在美国可能对半导体征收关税之前囤积芯片。
三星电子预计第一季度营业利润为6.6万亿韩元(44.9亿美元),远高于LSEG SmartEstimate预测的5.1万亿韩元。相比之下,2024年营业利润同期为6.61万亿韩元,上一季度为6.49万亿韩元;三星第一季度营收增长约10%至79万亿韩元,去年同期营收为71.9万亿韩元。
现代汽车证券研究主管Greg Roh表示:“虽然存储总体价格下跌,但客户希望在可能征收美国关税之前确保库存,这推动了三星存储芯片出货量的增加,从而支撑了整体业绩。”
今年3月,三星联席CEO韩钟熙突然去世,三星高层进行改组,预计将于4月30日发布详细业绩。
第二季度表现疲软
近期,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贸易伙伴征收一系列对等关税。虽然半导体不受对等关税影响,但特朗普重申将很快对芯片征收关税。
Greg Roh表示,三星Galaxy S25智能手机型号中的AI功能有助于推动强劲销售,并补充说,北美客户在关税前抢先出货智能手机可能对第一季度业绩有所贡献。由于买家在第一季度囤货,分析师表示第二季度出货量可能会下降。
Meritz Securities高级分析师Kim Sun-woo表示,由于高带宽存储((HBM)芯片的新客户延迟,三星第二季度的营业利润也可能停滞不前。
分析师估计,三星芯片部门第一季度利润可能比去年同期减少一半至约8000亿韩元,因为代工业务的亏损可能抵消了存储芯片业务的利润。代工业务包括为英伟达、高通和AMD等客户以合同方式生产芯片。
三星今年1月警告称,由于美国对三星最大市场中国实施出口限制,其第一季度AI芯片销售将出现疲软。
在3月股东大会上,三星高管为公司股价低迷道歉,原因是该公司对蓬勃发展的AI芯片市场反应迟缓。他们预计,由于智能手机和数据中心的需求,以及该公司计划在今年年中开始向英伟达供应改进的12层HBM3E芯片,芯片收益将在下半年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