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五大芯片巨头齐聚北京!
1 周前 / 阅读约7分钟
来源:凤凰网
中国不仅是最大的终端市场,更是不可或缺的制造枢纽与创新试验场。

2025年3月23日至24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迎来了一场全球瞩目的盛会——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

这场以“全面释放发展动能,共促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为主题的论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成为观察中国经济政策走向、跨国企业投资信心以及全球化合作趋势的重要窗口。

来自21个国家的750多位外方代表与130余位中国政商学界领袖齐聚一堂,从苹果、三星、西门子等科技巨头,到沙特阿美、力拓等能源矿产企业,再到高通、博通等半导体领军者,全球产业链的“头部玩家”与中国决策层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动的时代,中国正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姿态,成为稳定全球经济的关键力量。

芯片巨头的中国攻略

本次论坛上,五家美国芯片企业高管的动态成为焦点。

高通安蒙、博通陈福阳、SK海力士郭鲁正、三星李在镕、新思科技盖思新的行程,勾勒出半导体产业对华战略的微妙调整。

安蒙在《中国日报》专访中盛赞中国AI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的技术突破,并透露正与小米汽车探索智能驾驶合作;

陈福阳则在会见王文涛时承诺,博通将为中国客户提供“稳定、优质”的产品服务。

这些动作背后,既有企业规避地缘政治风险的务实考量,也反映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AI大模型等新兴领域创造的增量市场。

值得玩味的是,尽管美国政府对华技术限制持续加码,但这些企业高管却集体传递出合作意愿。

这种“政冷经热”的现象,揭示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内在逻辑:中国不仅是最大的终端市场,更是不可或缺的制造枢纽与创新试验场。

SK海力士郭鲁正2024年底曾公开表示,其AI芯片已占据市场领先地位,而此次论坛期间,他特别强调无锡基地的20年合作基础,暗示将继续扩大在华产能。

这种“技术本地化”策略,或许正是跨国芯片企业应对全球变局的关键棋着。

绿色与AI:全球经济的新动能共识

论坛的12场专题研讨会中,“绿色发展”与“人工智能”成为高频词。宇树科技等中国“新势力”企业展示的智能机器人,让外界看到中国从“制造工厂”向“创新策源地”的转变;

而绿色家电、新能源技术的成果展示,则印证了中国在碳中和目标下的产业先发优势。

新思科技盖思新在ESG专题讨论中表示,科技企业应在可持续发展中扮演核心角色,这一观点与中国的“双碳”战略形成共振。

与此同时,关于AI伦理与普惠发展的讨论,凸显出技术治理的全球性挑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学者提醒,必须避免技术红利被少数国家垄断。

而中国提出的“人工智能普惠包容发展”议题,试图在创新与公平之间寻找平衡点。

这种思路与跨国企业的实践形成互动——西门子正将其工业AI平台与中国制造业场景结合,宝马则加速在华智能工厂布局。

当技术革命遇上中国市场的规模化应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或许正在这里孕育。

跨国企业“用脚投票”:中国市场为何不可或缺?

尽管地缘政治摩擦与贸易壁垒阴影未散,但本届论坛的参会规模却创下历史新高。

来自美国、欧洲、日韩、东南亚等地的86家跨国企业中,首次参会的比例高达20%,覆盖金融、科技、能源、医药等关键领域。

近30家美国企业代表中,既有苹果、高通等与中国产业链深度绑定的科技公司,也有辉瑞、联邦快递等服务业巨头。

欧洲企业阵容同样亮眼,西门子、宝马、奔驰等制造业代表悉数到场,而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SK海力士首席执行官郭鲁正等韩企高管的活跃身影,则凸显出东亚产业链协同的迫切需求。

这种“用脚投票”的背后,是中国经济韧性与政策确定性带来的双重引力。

泰国天丝集团首席执行官许馨雄在论坛上透露,近五年企业在华投资已超43.6亿元,这一数字印证了外资对“中国机遇”的长期看好。

而博通公司总裁陈福阳在与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面时更直言:“中国政策的稳定性和确定性,让企业能够更好预测市场、持续推进创新。”

这种评价并非客套——从春节假期6.5亿人次的文旅消费热潮,到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新质生产力的爆发,中国内需市场的活力与转型升级的潜力,为跨国企业提供了难以替代的增长空间。

李强总理的“三重信心”:政策定力与开放承诺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以“春节经济”为切入点,描绘了中国经济的复苏图景:消费市场的火爆、初创企业的科技突破、绿色经济的兴起,共同构成了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动注脚。

面对外界对中国5%经济增长目标的关注,他明确表示,这一目标基于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与政策工具箱的充足储备。

通过实施积极的逆周期调节政策、深化市场化改革、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国正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李强总理在演讲中三次强调“开放”的核心立场: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抵制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

这表态与跨国企业的诉求形成呼应。

西门子董事会主席博乐仁在论坛上呼吁:“只有并肩同行,才能释放全球经济潜力。”

而高通总裁安蒙在访问小米汽车工厂后坦言,中国合作伙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令人兴奋”,未来将深化技术协作。

这些互动表明,中国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已从单纯的“市场换技术”,升级为共同探索前沿领域的创新联盟。

春天的答卷:开放的中国与不确定的世界

论坛闭幕之际,中国驻美大使谢锋的发言耐人寻味:“将中国市场和企业拒之门外是自废武功。”

这句话既是对单边主义的回应,也点明了本次论坛的核心价值——在全球经济碎片化风险加剧的当下,中国选择以更大力度推进制度型开放,通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对接等高标准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跨国公司高管们的行程表印证了这种吸引力:安蒙参观小米汽车工厂、李在镕密会中国供应链伙伴、陈福阳与地方政府洽谈投资……这些动作不仅是商业决策,更是对“脱钩断链”论的最有力反驳。

正如泰国天丝许馨雄所说:“中国发展带来的不是威胁,而是全球企业的共同契机。”

2025年的这个春天,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给出了关于全球经济的两点答案:其一,新技术革命与绿色转型的浪潮中,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其二,中国的开放不会因逆风而止步,因为这是14亿人口大国的内生需求,也是稳定世界的必然担当。

当李强总理说出“维护贸易与产业链稳定”时,当跨国企业高管们争相表达“做多中国”时,一个更具确定性的未来图景正在浮现——合作未必能消除所有分歧,但开放注定是抵御寒冬的最好春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