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62个IPO的苏南小县,诞生2025年最大一笔融资
18 小时前 / 阅读约13分钟
来源:36kr
“江阴板块”又要新增一名强将。

藏不住了,一头超级独角兽揭开了神秘面纱。

近日,三维多芯片集成技术龙头盛合晶微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合晶微”)宣布,面向耐心资本的7亿美元定向融资已高效交割。本次新增投资人包括无锡产发科创基金、江阴滨江澄源投资集团、上海国投孚腾资本、上海国际集团、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新芯基金及临港集团数科基金,以及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基金、国寿股权投资、Golden Link等。

眼下一级市场节奏放缓,市场融资异常艰难,一举逆势融资超50亿元人民币的盛合晶微,也是开年最大一笔融资。

更具有意义的一幕是,培育孵化出这头独角兽的并非一线城市北上广深,而是来自一个苏南小县——由无锡市代管的江苏省辖县级市,江阴。

盛合晶微原名为中芯长电半导体有限公司,于2014年由中芯国际和长电科技联合创立,落户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联合创办方之一的长电科技,前身为江阴晶体管厂,正是成长于江阴的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盛合晶微,也早早定下了要冲击二级市场的规划。

2023年,盛合晶微在江苏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登记,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此次引进国资投资的巨额融资,也是盛合晶微为推进上市的筹划。

如盛合晶微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崔东先所言,“本次增资是在公司推进上市过程中快速完成的,将有针对性地引入坚定看好和愿意长期支持公司发展的耐心资本和产业资本,借以改善和优化公司股权治理结构,并结合公司长期发展规划布局,引入无锡市和上海市两地国资投资,为公司长期发展注入新动能,也有利于公司与产业链生态的紧密协作,必将有力地推动公司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新态势,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下创造更大的价值,做出更大的贡献!”

倘若顺利,2025年二级市场也将迎来一个超级独角兽IPO。

与此同时,也意味着二级市场的“江阴板块”将再添一名成员。一份截至2024年10月的数据显示,江阴全市累计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62家,A股上市公司数量全国县级市第一,市值共计2474.53亿元,其中5家公司市值超过百亿元,8家上市公司入围全国制造业500强。

而这,也不过是江阴这座超级县城在金融市场的冰山一角。

无锡、上海国资

入局超级独角兽

这头低调的独角兽有何来头?

官方信息显示,盛合晶微半导体有限公司于2014年8月注册成立,是以集成电路前段芯片制造体系和标准,采用独立专业代工模式服务全球客户的中段硅片制造企业。

以先进的12英寸凸块和再布线加工起步,公司致力于提供优质的中段硅片制造和测试服务,并进一步发展先进的三维系统集成芯片业务。公司总部位于中国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上海和美国硅谷设有分支机构,服务于国内外先进的芯片设计企业。

和其他半导体独角兽企业一样,盛合晶微有着不一般的出身——盛合晶微原名为中芯长电,由中国大陆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中芯国际和著名的封测厂商长电科技联合创立,是中国大陆首家专注于12英寸中段凸块和硅片级先进封装的企业。

由“晶圆代工巨头”中芯国际和“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龙头”长电科技联手而成的“中芯长电”,自成立起便备受瞩目,而从“中芯长电”改名为“盛合晶微”,背后却不免谈及一段心酸事。

2020年12月,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将中国中芯国际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SMIC)列入实体名单。BIS声称采取这一行动是为了保护美国国家安全,涉及中国军民融合(MCF)原则,认为中芯国际与中国军事工业联合体有相关交集。

中芯国际和部分子公司及参股公司中芯长电,被列入了“实体名单”。

即便无奈,但囿于此,中芯国际还是选择壮士扼腕,在2021年4月22日发布公告称,拟转让中芯长电55.87%股份。以通过剥离业务的手段,来规避中芯长电“黑名单”问题,从而助力其在芯片先进封装工艺上持续发展。

进而在2021年4月29日,中芯长电半导体有限公司更名为盛合晶微半导体有限公司。

同年10月,盛合晶微宣布,与系列投资人签署了总额为3亿美元的C轮增资协议,并已实现美元出资到位。参与增资的投资人包括光控华登、建信股权、建信信托、国方资本、碧桂园创投、华泰国际、金浦国调等,既有投资人元禾厚望、中金资本、元禾璞华也参与了本次增资。

增资完成后,公司的总融资额将达到6.3亿美元,投后估值超过10亿美元。

换言之,在2021年,盛合晶微便晋升独角兽行列。

2023年,这头独角兽继续发育壮大。2023年3月29日,盛合晶微C+轮融资首批签约完成,目前签约规模达到3.4亿美元,其中美元出资已完成了到账交割,境内投资人将完成相关手续后完成到账交割。

参与签约的投资人包括君联资本、金石投资、渶策资本、兰璞创投、尚颀资本、立丰投资、TCL创投、中芯熙诚、普建基金等,元禾厚望、元禾璞华等既有股东进一步追加了投资。在C+轮增资完成后,盛合晶微的历史总融资额将超过10亿美元,估值将近20亿美元。

2025年开年,这头独角兽又吞下了50亿元巨额融资,虽然估值暂未披露,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已是一头百亿超级独角兽。

在此次融资中,盛合晶微引入了无锡市和上海市两地国资投资,如其所言,“结合公司长期发展规划布局,引入无锡市和上海市两地国资投资,为公司长期发展注入新动能,也有利于公司与产业链生态的紧密协作。”

孵于江阴

由上述不难得知,盛合晶微是两个巨头“强强联合”打造的品牌,那为何当初会选择落户江阴呢?

这需要从半导体产业链说起。

自晶圆代工模式于20世纪末诞生以来,半导体产业便分化为制造、设计和封测这三大关键环节。

其中,芯片制造环节,也就是所谓的“前道”工序,汇聚了像台积电、中芯国际这样的领军企业。而封装测试环节,因其涉及将芯片制造厂商产出的裸片进行封装,并完成最终产品形态的测试,故被称作“后道”,长电科技等企业便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以往,晶圆代工厂专注于芯片制造这一核心业务,虽与封装测试环节存在合作,却鲜少独立拓展后道技术。然而,随着半导体工艺逼近物理极限,新型封装技术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提升芯片集成度的关键途径。

特别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芯片性能的飞速提升对速度和功耗提出了愈发严苛的要求,这使得芯片制造前道与封装测试后道的融合变得刻不容缓。顺应这一趋势,中芯国际与长电科技于2014年8月携手宣布,双方正式签约,共同打造具备12英寸凸块加工及配套晶圆芯片测试能力的中芯长电,开启了双方在半导体产业链深度合作的新篇章。

彼时选择将中芯长电落户于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背后也有诸多考量。

首当其冲的是,长电科技便是江阴本土企业,除了长电科技在当地的就近加持外,江阴还拥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成熟的产业环境。

于是,落户江阴后,中芯长电快速建立起凸块加工、晶圆芯片测试为主的中段生产线,并利用长电科技就近配套的倒装先进后段封装生产线,为40纳米、28纳米及以下先进工艺的终端芯片服务,加上中芯国际正在建设的12英寸前段先进工艺技术芯片加工生产线,这条国内首个完整的12英寸先进集成电路制造本土产业链,大幅缩短了芯片从前段到中段及后段工艺之间的运输周期,也更贴近了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移动终端市场。

在中芯国际和长电科技的强强联手之下,中芯长电发展势头强劲,不仅在2016年初实现了28纳米硅片凸块加工的量产,在高密度铜柱凸块的接触电阻控制等关键技术指标上,达到业界领先水平,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且具备能力为美国高通公司提供14纳米硅片凸块量产加工,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进入14纳米先进工艺技术节点产业链并实现量产的半导体公司。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芯长电的总资产已达到4.78亿美元。

尽管在2021年因“实体清单”飞来横祸,遭受了发展打击。但中芯国际在主动选择剥离中芯长电业务后,盛合晶微也迎来了自己的新生。

自2014年起就致力于12英寸中段硅片制造的盛合晶微,并进一步提供晶圆级先进封装和多芯片集成加工等全流程的先进封装测试服务,其终端产品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运算、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汽车电子、智能手机、5G通信等领域。在人工智能爆发、数字经济建设持续推进的大趋势下,盛合晶微着眼未来,持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致力于三维多芯片集成先进封装技术的迭代发展,不断突破技术瓶颈,目前已形成了全流程芯粒多芯片集成加工的完整技术体系和量产能力。

公司数据显示,2023和2024年,盛合晶微连续两年营收大幅增长。

根据Yole市场研究报告,盛合晶微是全球封测行业2023年收入增长最高的企业。根据CIC灼识咨询《全球先进封装行业研究报告》有关2023年中国大陆地区先进封装行业统计,盛合晶微12英寸中段凸块Bumping加工产能第一,12英寸WLCSP市场占有率第一,独立CP晶圆测试收入规模第一。截至2024年度报告发布之日,盛合晶微是大陆唯一规模量产硅基2.5D芯粒加工的企业。

与盛合晶微的成长相对应的,也是江阴在半导体产业的布局支持。

江阴半导体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江阴精神的引领和产业集群的推动。全球第三,中国第一的半导体封测龙头企业“长电科技”便坐落江阴,以其强大的实力引领着整个地区的发展,如长电科技便带出了一个“盛合晶微”。

如今的江阴半导体产业,不仅拥有长电科技、盛合晶微这样的行业翘楚,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IC产业链,涵盖了IC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以及配套材料辅料等多个环节。

庞大的“江阴板块”

盛合晶微落户江阴,一点也不让人意外。

如无意外,正积极推进上市事宜的盛合晶微,也将成为“江阴板块”中第63位成员。江阴这个拥有178万人口的苏南小县,到现在已经跑出了62家上市企业。

最新一幕发生在2024年10月23日,江阴利邦厨具有限公司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据悉,利邦厨具是“江阴板块”第62位成员,也是江阴首家美股上市公司。

回想仅三十年前,江阴便已经有了金融资本的意识。1996年底,江阴第一次“资本经营工作会”召开,八大知名券商被一起请到江阴,与当地政府、企业共谋出路。随后,一个名为“企业股份上市指导小组”的政府机构出现在江阴,其主要任务是提供资产评估、审计确认、股权转让、土地处置、项目报批等行政审批服务;建立上市后备资源库和相应的工作机制,物色和储备有条件上市的后备企业;与银行、创投、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对接业务……

受益于“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金融工作运作机制,“江阴板块”很快便迎来了首位成员。

1997年2月28日,来自江阴的“兴澄股份”以解决股份制改革历史遗留问题的方式,获准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江阴辖区第一只股票。1999年11月,模塑集团受让兴澄股份全部法人股,并于2000年,“兴澄股份”正式变更为“模塑科技”。

“兴澄股份”拉开了江阴地区企业上市的序幕,也加速了苏南小城江阴企业转型升级、实施资本经营的发展道路。

江阴在2022年4月发布的《“江阴板块”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中提到,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底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江阴板块”;明确以“资本+产业”融合推动“江阴板块”高质量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实现上市公司累计达75家,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企业累计达70家,上市挂牌企业数量保持全国同类城市领先地位,上市挂牌企业直接融资总额破1500亿元。

在2024年3月,江阴再次出台 《关于进一步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分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政策措施和其他事项4个部分,围绕全市“十四五”时期的总体要求,全力构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到2025年,上市公司质量持续提升、领航作用持续凸显、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规范化运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拥有上市公司62家,这是江阴阔步向前的底气。

江阴力争借助资本运作的利器,兼并重组同类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吸引配套企业和关联企业集聚,为上市公司注入新资产、新技术、新业态,才能加速提升企业竞争力、抢占行业制高点。

2025年,A股最强县在开年就出现了一家上市后备企业“盛合晶微”,除了盛合晶微外,江阴这片土地上还能跑出几个IPO,无疑也备受外界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