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的「餐桌」
2024-11-27 / 阅读约12分钟
来源:36kr
不被当作食物

孙正义称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未来10年会达到史蒂夫 · 乔布斯的成就。

现在,放眼全球科技圈,最备受关注的「餐桌」无疑只有一个——AI,而在这张餐桌尽头的主位上,黄仁勋正举起双手,欢迎他的宾客。

11月24日,一张英伟达创始人CEO黄仁勋在香港深水埗区大排档用餐的照片开始流传于网络,同桌围坐的除了有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之外,还有包括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如玉院士、红杉资本沈南鹏等一众大咖。

更早之前的镜头里,他也曾应广达董事长林百里之邀,同半导体领袖张忠谋在苍蝇馆子小酌。

这似乎也成了黄仁勋频繁全球行的细节注脚,有香港媒体这样评价:

黄仁勋的行程里,最令舆论轰动、网民兴奋的,永远是「一张餐桌」和「一张菜单」。前者关乎于这场科技竞争中,值得被重点关注的面孔,而后者,则直接影响着中国台湾、东亚,乃至全球科技产业的合纵连横。

比起在光刻机里精细雕琢的硅片,和数据中心里飞速运转的显卡,那些牵动着从业者和投资人心绪的变化和消息,往往就是在这一张餐桌的座次席位,一份菜单上的觥筹交错中尘埃落定。

而另一边,对于芯片行业而言,「餐桌」同样也是一个奇妙的隐喻——即便世界芯片格局里巨头林立,坚不可摧,但又是由一条包括英伟达在内的几个关键节点组成的弹性供应链,它既坚固、又脆弱,而对所有的参与者而言,只有你一直留在这张「餐桌」上,就一定有机会。

英伟达的故事,亦是如此。

1、为自己造一张餐桌的「无名之辈」

知名IT记者迈克尔·斯韦因在他那本《硅谷之火》里将硅谷创业者形容为一群「餐桌上的企业家」。

在漫长与精彩的硅谷科技历史中,许多巨头的创业起点或转折点、很多科技产品的灵感都源自一场毫不起眼的「餐桌饭局」。

时间拨回1993年,黄仁勋和其他两位创始人在丹尼餐厅创办了英伟达,他们这里坐了4个小时,点了10杯咖啡,由于讨论时间太久,甚至被店家「请」了出去。

英伟达在丹尼餐厅诞生 图源:网络

4年以后,当乔布斯重返苹果董事会时,他在一张野餐桌前和另一位苹果创立初期的关键人物迈克·马库拉「杯酒释兵权」,自此开启了自己传奇的「复出之路」。

几年以后,马斯克和贝索斯这两位同样对星际太空怀有梦想的科技大亨也在一张餐桌上相遇了,马斯克飞往西雅图参观蓝色起源的工厂,在和贝索斯共进晚餐后,SpaceX和蓝色起源探索太空的路径就此分野。

十余年后的一个7月夜晚,在硅谷罗斯伍德桑德希尔酒店里,一群科技新贵在这场饭局里讨论建立一家通用人工智能公司,与刚刚收购DeepMind的谷歌竞争,牵头人之一就是时任Y Combinator负责人的奥特曼,这是OpenAI的诞生起源。

「餐桌」是硅谷创新的一面镜子,它因「反叛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创新基因,但也写满了残酷的真相。

某种程度上来说,从丹尼餐厅里走出的黄仁勋和英伟达,也是如此,摆在他们面前是残酷的现实:前有英特尔、高通、AMD等巨头,后有与之同样瞄准3D显卡竞争的90家公司。

而英伟达和黄仁勋,最开始的故事就是为自己造「一张餐桌」。

在「赢家通吃」的芯片行业,黄仁勋的办法就是在3D游戏行业以「黄式定律」提供性能绝对领先对手的产品,并快速迭代。从NV1、NV2的失败,直到等来了RIVA 128的英伟达此后坚定地执行这一定律,保持领先的产品迭代,而后建立CUDA生态,让自己逐步变成一家软硬结合的企业。

“我们希望每年都能大幅提高性能一倍或两倍”。黄仁勋说。

这种「更快、更强」成为了黄仁勋和英伟达紧迫感的源头,也塑造了他的「餐桌节奏」。

和那些习惯在高压下回到餐桌旁享受美食的硅谷创业者不同,黄仁勋保持着他在丹尼餐厅的饮食习惯——汉堡、三明治和很多的咖啡。

在后来的许多公开场合,黄仁勋吃三明治、喝冰咖啡,被人们偶遇独自买汉堡的故事被媒体圈评价为「接地气、不计形象」的象征。

这些代表创业早期的餐桌符号,后来也被黄仁勋反复拿来讲述。30年后,当功成名就的黄教主重新回到丹尼餐厅,他这样告诉人们:“第一个汉堡包就是在丹尼餐厅吃的,第一杯奶昔也是在这里喝的。”

丹尼 CEO Kelli Valade和黄仁勋图源:英伟达官网

因为英伟达,丹尼餐厅成了硅谷新的创业福地,这家连锁餐厅的管理层甚至成立了一个名为丹尼餐厅万亿美元孵化器大赛。

参赛的唯一条件是——「创业构想必须像英伟达一样,诞生于丹尼餐厅的餐桌」。

2、速战速决的「餐桌艺术」

在中文语境里,餐桌和饭局的重心是「局」与「局中人」,而不是「饭」。

在中国科技界,餐桌也曾见证着流量的兴衰,饭局里演绎的是竞争座次的洗牌。

那些年被互联网圈津津乐道的「乌镇饭局」,放大了中国互联网的浮沉,张朝阳曾说:“饭局是互联网大会的重要特色。在这种饭局可以聊一聊,还是很有价值。”

人们追踪晚宴的菜单,甚至从冷菜热菜里揣测大佬们的心思,由丁磊做东的「乌镇饭局」为网易提供了天然的广告位,餐桌上所用猪肉全部采用网易的味央猪,厨具都来自网易严选,有记者看上了丁磊惹眼的围巾,猜测这是哪家奢侈品大牌的围巾时,丁磊的随行人员则透露“这也是自家货,堪比奢侈品大牌。”

与走上丁磊餐桌热闹非凡的互联网大佬们不同,在黄仁勋自己的「餐桌」上,他一开始并不是主角,更多的时间,他游走在各类政治人物、企业家和科学家之中,寻找属于英伟达自己的蛋糕。

纵观半导体的历史,就是一个关于技术、营销、供应链管理和成本降低的故事,如果说技术靠赌,供应链管理和成本降低靠的是管理艺术,那么营销与销售的最大重担自然就落在了黄仁勋的身上。

在从不缺少营销鬼才的硅谷,如果说马斯克靠的是「半是真诚、半是疯魔」,乔布斯是高傲强势,那么黄仁勋营销风格可能有些「反直觉」——因为他并不喜欢营销推广。

但真诚直接、甚至有些口无遮拦的个人魅力,让他本人成了英伟达最好的营销。

2009年在接受中国媒体专访时,他一边吃着从肯德基买来的汉堡,一边和下属聊着「QQ」,《IT经理杂志》将这篇专访的标题定为《黄仁勋的童心和雄心》,那一年面对英特尔的竞争,黄仁勋直言竞争对手「Tick-Tock」模式的单调乏味。

有记者询问「英伟达如何在消费者中推广品牌」时,黄仁勋甚至对「营销」嗤之以鼻:“我们的竞争对手把钱都要投入到市场宣传,把钱塞进大炮里到处发射,我们则是把钱全部投到研发上面,做出与众不同的产品”。

营销风格如此,他的管理风格也是讲究速战速决。

「AI大神」李沐曾聊起过和黄仁勋的一次「餐桌」经历。

他说黄仁勋似乎不怎么靠秘书,基本大部分行程都是自己安排,如果想要找他吃饭,直接给他发短信,或是直奔他那几家他常去的餐厅就行。只要和黄说出来讨论深度学习,即使是已经有约了,他也会过来赶个场,李沐记得有次饭都快吃完了,黄仁勋突然说要先走,因为一会儿要再跟老婆出去吃顿。

李沐评价黄仁勋 图源:知乎

黄仁勋处理问题和挑战也同样如此,他清晰地知道「谁是盟友、谁是对手」。

2009年,在三星的激烈攻势下,台积电不得不请回了创始人张忠谋,当时因为台积电在40纳米节点技术的问题,让英伟达遭受了严重损失,双方由此产生争议。张忠谋在和黄仁勋通话中,黄仁勋明确表示“我们两家公司之间的悬案,要求尽速解决。”

为此,张忠谋在当年7月飞到美国,与黄仁勋先吃了一顿披萨,随后在书房里就争议火速迅速解决方案。

自此,英伟达和台积电成了最亲密的「盟友」——一边是英伟达提出疯狂的芯片设计构想,台积电以先进制程确保其落地;一边是作为大客户的英伟达永远能拿到台积电的产能,而台积电则背靠大客户,获得稳定收入,建立起规模效应,投入到更新的技术。

这种高度共生的关系,既是黄仁勋的「餐桌」的重要法则,也是整个芯片行业的,餐桌旁的宾客永远在变,菜单上的内容也永远在变,至于究竟是出现在餐桌旁还是菜单上,则是黄仁勋努力从前辈身上学习的平衡之道。

“我们不必假装公司处于危险之中,因为我们能感觉到,公司确实一直处于危险之中。”黄仁勋说。

3、「AI餐桌」的宴请者

现在,对这位全世界都渴望见一面的「AI教主」来说,黄仁勋终于可以做自己餐桌上的「主角」了。

几天前,出现在香港科技大学学位颁授典礼上的黄仁勋,新增的title是香港科技大学荣誉工程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身穿和黄仁勋同款皮衣,沈向洋称他是「宇宙第一CEO」。

黄仁勋和沈向洋穿着同款皮衣 图源:香港科技大学

后来,一张「餐桌饭局」的照片在互联网上火速流传,在香港深水埗区的一家人气小炒饭店里,黄仁勋和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科大校长叶玉如等坐在一起,中国香港媒体的标题是「港财政司长与英伟达CEO黄仁勋聚餐」。

黄仁勋在香港吃大排档 图源:网络

半年前,在中国台湾台北电脑展开幕前夕,黄仁勋同样是餐桌的主角,他在一家当地非常有名的怀旧中餐厅里,一共摆了七桌,宴请中国台湾一众PC、服务器代工厂的重要领导人,有媒体扒出菜单计算,人均还不到100元的饭局,宴请行业大佬的总身价粗略估算超过1.5万亿元。

功成名就后,在一票难求的演讲现场,他也开始在英伟达的故事里增加许多充满个人记忆的「餐桌」故事,比如夜市——“夜市对我真的很重要,我很小的时候,大概四岁半就被父母带去,我很喜欢在那里观察各种人,去圆环吃蚵仔煎。”

黄仁勋现身中国台北饶河夜市 来源:网络

这些故事被他的粉丝们口口相传,变成了「夜市男神」的组成部分,黄仁勋可能是如今最容易被偶遇到硅谷富豪,他安利过或者逛过的夜市摊位,甚至被宝岛媒体做成美食地图,他成了餐厅老板口中的「财神爷」。

黄仁勋「美食地图」 图源:网络

流量的源头自然来自这张炙手可热的「AI餐桌」,黄仁勋还在继续扩充这张餐桌的边界,挖掘更深的护城河。

他将英伟达的想象力包装成一个更诱人的故事——「主权AI」(Sovereign AI) 叙事下的「人工智能工厂」,这个工厂销售的商品就是AI。

「主权AI」如今已成热词,在各国争相投资AI提升计算能力的当下,英伟达也正通过扩充业务边界,在全球兴建智算/超算中心的当下,试图绑定更多的客户。

“每个国家都需要拥有自己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以便在保护自己文化的同时利用经济潜力。你不能把这件事交给别人来做。”黄仁勋说。

「主权AI」的故事终局是什么?没人能给出预料。

就像是华尔街难以预料英伟达的股价一样,这个世界也难以揣测黄仁勋面前的这张餐桌——也正是芯片行业一直以来的魅力所在,起高楼、宴宾客,下一个十年、二十年,谁也不能在这张餐桌旁保留一张永久席位。

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以赴、继续奔跑,如黄仁勋自己所说,无论是为了食物,还是为了不被当作食物。

参考资料:

1、新外滩:身价千亿的AI教父,成了路边摊逛吃指南

2、IT经理杂志:黄仁勋的童心和雄心

3、晚点LatePost:把客户逼成敌人,英伟达走向两万亿的方法

4、硅基研究室:“芯片政治家”黄仁勋

5、知乎:英伟达 (NVIDIA) 创始人黄仁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