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计划在2025年秋季发布其延迟的Apple Intelligence Siri功能(据《纽约时报》),这是苹果AI数次“跳票”之后,给出的最新delay。
不仅如此,受制于世界各地监管政策,苹果被动延迟次数更多,尤其是中国区。中国区最明显的延迟有三次:
第一次,2024年9月,中国因未通过AI功能审批被排除在首发名单外;
第二次,2024年10月国际版上线,苹果宣布中文支持计划于2025年4月前完成;
第三次,延迟信息来自彭博社:中国版本原计划通过iOS 18.5在2025年年中上线。但与阿里、百度的本土化合作及监管审批问题无法确定,如果推迟,可能会延后到iOS 18.6(2025年夏季)。
距离2024年WWDC大会上库克宣布推出Apple Intelligence以来,已经过去快一年了,来自苹果“全球第一大单一市场”的中国老百姓还没用上苹果AI——哪怕是不完整的Apple Intelligence功能。
从AI技术到产品,苹果似乎一直在尝试创新,但实际上却是在消耗着消费者的耐心。
所有人都好奇,苹果AI卡在哪儿了?
一方面,是开发不及预期,用户期待值很高、苹果实际水平很低。但用户对Apple Intelligence的期待值,其实是苹果主动拉高的。
在2024 WWDC大会上,苹果第一次演示了Apple Intelligence功能,比如重写、校对和总结文本,识别并推送重点消息,还有更理解用户意图、可以在苹果和第三方APP中执行数百项新操作的新版AI Siri,作为Apple Intelligence核心功能重点展示。
总体上,还是有些小惊喜的。
而近期披露的一系列新闻,不仅暴露了苹果AI进程缓慢,还暴露了内部问题。
首先是虚假宣传。3月彭博社报道,苹果负责Siri虚拟助手的高级主管评价新版AI Siri“丑陋并且令人尴尬”,在技术尚未准备好之前就对外宣传(指2024 WWDC上的演示),甚至“只有跑马灯是真的”。
苹果高级主管罗比·沃克在会议中承认,新版Siri推迟发布的原因是质量问题。苹果发现新技术的成功率仅为66%到80%,大约每三次交互就会出现一次错误,这出错率比大模型幻觉还离谱。
其次苹果的一连串操作,侧面证实了该信息的真实性——先是撤下iPhone 16 Pro强推Apple Intelligence 的宣传片,后又因为“虚假宣传iPhone 16 AI功能”和到2025年3月都“未能兑现 Apple Intelligence 承诺”惹上官司,遭到加拿大、法国等地的集体诉讼。
目前“Hello, Apple Intelligence”宣传语已删除
当全世界科技公司都在忙着搞AI军备竞赛之时,苹果在忙着做PPT和展示视频,并且开发进度还没跟上宣传速度,很难想象这是万亿市值苹果干出来的事。
另一方面,Apple Intelligence在世界各地的落地也因为不同的AI监管政策而频频遇阻。
每个地区都对AI有自己的法律和要求,这给AI短板本就十分明显的苹果,带来了不小难题。
中国区这边,4月1日,伴随苹果iOS 18.4更新,Apple Intelligence已经能够支持中文、德语、法语等十几种语言,覆盖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看似全球大升级,不过大部分中国区用户还是用不了——本次更新只是支持中文了,但不支持通过国行购买设备的中国苹果用户。
由于不确定性太强,目前iPhone 16 Pro宣传语已改为“为Apple智能预备好”(Built for Apple Intelligence),并且标出“Apple智能推出时间依监管部门审批情况而定”。
据了解,苹果合作的2个本土大模型各有分工。百度文心大模型将成为中国Apple Intelligence的云端“大脑”,阿里通义千问主要完成审查工作,确保生成内容符合中国法律法规。
1月底,苹果发布了2025财年Q1财报,大中华区的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208.19亿美元下降11%,来到185.13亿美元。
库克是这样解读的:苹果智能尚未在中国推出是不利条件。的确,iPhone 16销量在Apple Intelligence可用的地区更强劲。
那什么时候能上呢?
3月25日,库克来中国参加开发者活动,就有博主(@在下小苏)问他“中国区什么时候上AI”,库克回复:我们正在处理此事。好嘛,库克表示他也不确定。
人们如此关注Apple Intelligence,倒不是因为多需要AI手机,而是关心苹果的AI能力。
显然,苹果的AI能力并不令人满意。
一方面原因是,苹果AI部门存在较大的管理问题。彭博社消息,3月,苹果对AI部门负责人约翰・贾安纳皮尼(John Giannandrea)失去信心,转而任命Vision Pro负责人迈克・洛克威尔(Mike Rockwell)接管Siri语音助手业务。
就光说在WWDC虚假宣传这一点,也能看出来AI部门的问题很大了。
另一方面,AI也并不是苹果技术研发的重点。从近三年的软件更新技术动态能看出,苹果做的基本都是微创新。
软件迭代上,细碎的更新占据主流,只有Vision OS鹤立鸡群,进入了空间计算领域,可以算作是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硬件上,苹果官方定义为“下一代iPhone”的Vision Pro,贯彻了“软硬一体”开发思路,从软件到硬件都具有跨时代意义,但奈何市场反馈惨淡,也是不及预期。
售价29999元的Vision Pro,去年开售以来累积销量仅有50万件,跟2007年初代iPhone销量还差一大截子。对一年手机出货量超过2亿台的苹果而言,这个数字简直太少了。
沉重闷热的佩戴体验、单薄的应用生态以外,高昂的价格是促使消费者用脚投票,短暂体验一下就立马撤退的直接原因。
容亿投资高级合伙人顾巨峯在第一财经《院长进修室》节目上表示,Vision Pro光从成本上来看,就难以实现商用。
“以现在Vision Pro这个成本和供应链的成熟能力,它实际上是做不到让Vision Pro去量产出货的。它只能算是一个小批量的试水产品,虽然说代表未来。”
目前在苹果官方预约试戴讲解Vision Pro,基本上随时都可以体验,早已没有当初刚发售时一机难约的火爆场面。
其他硬件方面,苹果也还是用那套习以为常的老招式。要么是高调放出演示视频,宣布几年后发售,要么是慢慢地石沉大海。
2月,苹果发布首款可交互、能读懂人类情感的台灯机器人,引发广泛讨论。
苹果没有谈及量产规划,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表示,这款万众瞩目的台灯机器人可能要2028年或者更晚才面世。
先给市场一个足够高的期待,再看着安排研发,像极了沉沙折戟的苹果汽车和AI Siri。
原计划在2025年3月推出的智能家居中枢也没了声响。该设备原本支持FaceTime、Siri、苹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接入摄像头、门铃,随着Apple Intelligence无限推迟,该产品也就更加杳无音信。
如今,科技行业一路狂飙,所有消费电子品牌都在追逐“iPhone时刻”,但没想到苹果自己也已无法再造一个iPhone。与之相对的,“诺基亚时刻”却来得很容易。
苹果在AI方面鸽了又鸽,不仅反映了技术创新乏力,也反映了苹果在AI生态下是如此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