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小红书,总给我推类似的内容,
比如:用DeepSeek做小红书、公众号,记好爆款公式,AI分分钟写出爆款内容。
这让我觉得,每个阶段,总有人能找到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信息差,走捷径,用投机取巧的方法,真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不过,也让我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人人都能用AI工具来创作,那创作者价值到底在哪儿?
先说一个结论:我认为表达、创作是一种消费行为,是自己在消费这件事,不是单纯地输出给别人看。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每个人都有想说话、想表达自己的时候,不管是发朋友圈、录播客,还是画画、写诗,这是人的天性,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当AI能够帮我们完成一个任务时,我们要思考:表达价值在哪里?我认为,在于表达本身,而不是仅仅在于表达的结果。
你想想,去餐厅吃饭,不只是为了吃饱,还享受美食带来的快乐。同样,表达也让自己觉得开心、满足。
拿前几天清明节来说,好多人都出去玩。我在朋友圈看到好多好玩的照片,有风景照,看着就让人心情好;有自拍,笑得很开心。
大家发这些照片,可能并不是为了让人夸自己,而是想把美好的瞬间分享出来,就像你看到一片花海,心里特别高兴,也想让别人看看。
这种分享有时候会吸引很多人,大家会觉得:哇,这地方我也想去;或者说,这照片真好看;所以,当通过表达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是在和别人建立联系,这是人类社会很重要的东西。
还有,表达的价值是看成果还是过程,取决于自己怎么想。
如果只是把表达当作一个工具,那AI真的能替代你。但是,把表达当作一种享受和创造的过程,就会发现,AI是一个帮忙的工具,它没办法替代你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就像村上春树写月光,他说是“无声坠落的沙粒”,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是他的。
写到这,可能有人说了:AI分分钟写出此类语境。
的确,没错;但反过来想,不一样了。如果AI用的内容是别人写的,那么AI吸收后给出结论,也会告诉使用者结论参考了谁,同时,这让用户方便地找到这个人的主页。这就像是一个索引。
AI所谓的“原创性”本质上是把训练数据重新组合了一下,它“拿走”了创作者的功劳,我们有必要意识到:AI背后是有真人在创作,创作者才是真正的功臣。
因此,我认为,创作是一个消费行为,AI即便创作效率再高,背后依然是一个个创作者在操控它;人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具体的,有归属、有名字、有主体的。
既然要关注人,那到底该关注人的什么呢?我觉得,关键在于大脑。
什么是人脑?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出过一本白皮书叫《人类智能的认知神经基础》,里面有个观点挺有意思。
很多人说人脑很厉害,是低功耗系统。这是误解。人脑的低功耗,是在“推理”时低功耗,而不是在“训练”时低功耗。
人脑经过亿万年进化来,进化过程像一个超长时间的“训练”,大自然用无数的太阳能,才训练出了这么复杂的人脑。
相比之下,现在AI训练,消耗的能量根本不算什么;目前,AI发展到一个关键转折点,从过去依靠人工标注数据训练,变成了更接近人类认知的“认知驱动”模型。
以前,像ChatGPT这样的AI,靠海量的人工标注数据,虽然效果不错,但成本很高,而且,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所以,AI有时候会显得有点“笨”。
但现在不一样了。
AI有了更像人类的智能,能零样本学习、复杂推理,还有基本的常识;AI行业的大佬们都在努力让AI更有“认知能力”,而不仅仅是靠堆数据。
真正通用型AI,大家都盼着早点出现,但很难。它要让AI像人一样,具备注意力、记忆力、推理能力、泛化能力,而不是单纯靠记忆大量数据。
未来的AI,会更注重与环境互动,比如:像人一样感知环境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具身智能”;到那时,研究人脑机制的成果就会派上用场了。
不信你看看是不是?
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已经发现,Transformer架构和人脑注意力机制很像,所以,很多AI都开始用它来模仿大脑神经元的工作方式来优化算法。
再看看人类,我们的学习不是简单地堆积数据,是通过主动的“认知加工”,构建起一套灵活、高效的知识体系。
AI从数据驱动向认知驱动转变,就是希望模仿人类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注意力、记忆、推理、语义理解、知识迁移等。
所以,当AI开始像人类一样不断学习、升级时,它就不再是“刷题机器”,而是真正的“学霸”了。
结合这些,你想想看,人脑的关键是什么?一个核心在于:认知结构。简单来说,每个人表达的背后都有差异,这种差异才是人脑的价值;每个人认同,也是在寻找和自己同类型、互相吸引的价值。
所以,AI的能力将取决于是否能和你的认知共鸣。
普通人不必问“AI会不会取代我”,而是要思考:我目前的认知能否和AI共生;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是“干活”,而是和AI交互的“认知结构”。
换句话说,一个人驾驭AI的程度和智力无关,取决于人脑对AI的认知差距。
既然这样,问题来了:如何设计大脑容器本身?
过去方法是拼命学习、考证书、或者参加各种培训。AI时代之前,确实很有用。但现在人人都能轻松表达观点,我认为,关键要成为一个"锚点"。
什么是锚点(Anchor)?
小说《诡秘之主》里,强大的神灵需要信徒的信仰作为“锚”,否则就会迷失自我,甚至发疯。同样,拥有超凡力量的角色,也要依赖记忆、情感或重要经历作为“信息锚点”,才能保持理智。
“锚点”听起来抽象,其实很具体:对内,是你的独特视角、深刻体验、深植于内心的东西;对外,它是你与他人建立的真实联系。
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开始焦虑了。苦练多年的文笔,AI几秒就能超越,努力还有意义吗?当AI的知识碾压人类,我们的价值在哪里?
这些问题,像克苏鲁神话里的低语,面对无法理解的强大存在,人类会失去理智。
而一切背后,是现代人在信息洪流中失去了抓手,我们曾经依赖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被AI以惊人的效率复制甚至超越,这让人感到无所适从。
也正因如此,每个创作者才要成为“灯塔”,为自己,也为别人。
所以,锚点是,让自己不被AI的洪流冲垮,避免陷入"学再多也比不过AI"的无力感;成为别人在信息风暴中的参照点,帮助他们不迷失方向。
我认为,与其追求面面俱到的知识储备,不如专注打磨自己独特的部分,让它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力量不仅能让你在技术变革中站稳脚跟,还能让你成为他人的依靠。当周围的人都陷入焦虑时,你的坚定会成为他们的方向。
当然,这并不容易。要不断追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为世界带来什么?这是自我救赎,也是对他人的馈赠。
另外,我有个大胆的想法:人要成为“锚点”,是我们自带“MCP”。什么是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
简单来说,Anthropic搞出来的一种开放标准,用来让大模型和外部数据源,建立双向连接;你可以把它理解成Type-C接口,插哪儿都能用,大模型通过MCP跟各种工具和数据源连起来,效率直接提高数百倍。
人类,也有自己的“MCP”。
比如:耳朵、嘴巴。虽然咱讲的语言可能不一样,但语言只是载体,信息才是本质;不同母语的人照样能找到交流方式,比划手势、画画,或者找个翻译。关键是,只要愿意沟通,总能搭上线。
到了AI时代,人和AI之间也得建立起这种“双向链接”,这可不是单方面的依赖,而是互相成就。
一方面,人要利用AI。学生可以用AI整理笔记,快速搭建知识框架;创业者能直接用AI开发各种Agent,实现“一人公司”。
另一方面,人也要被AI「利用」。这里说利用,是引用。AI生成的内容去哪里找资料?背后说不定就有你曾经发过的博客、写的论文、拍的照片……
如果哪天发现,这段文字跟我当年写的一模一样,会不会带来一些价值感呢?
而且,成为“锚点”还有个更重要的作用:帮个人、社会对抗“熵增”。
我一直认为,AI系统“熵减”,要靠人类输入的信息完成。互联网上所有语料、知识库里的每一条记录,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即使AI通过强化学习学到了新技能,它仍然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真正的创造力。
有人可能会问:
未来会不会出现AI教AI的情况?可能性不大。除非引入新的高质量人类语料,否则AI只会陷入回音壁效应(Echo Chamber Effect),即自己重复自己,最后变成一堆废话。
而人类社会则完全不同,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事情,天天都在发生。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推陈出新,这才让文明一步步走到今天。
说到这,我不得不提一个事实:
从科技角度看,人类信息传递效率低得离谱。科学家估算过,人与人之间信息传输速率不超过10比特/秒。
相比之下,现在的千兆网络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AI之间的通信速度至少是人类的百万倍。按理说,这么低效的节点早就该被淘汰了。
但奇怪的是,人类不仅没被淘汰,还能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一路进化到了高科技时代,把技术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
所以,这是为什么?
因为人类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智慧。刘慈欣在《乡村教师》里有一段描述让我印象深刻:外星硅基文明第一次观测地球时,完全看不懂这群碳基生物怎么活下来的。
他们没有高效的能源系统,也没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却靠着极其低效的方式,一点点积累出了璀璨的文明。这个过程真的很震撼。
虽然培养一个人需要十几年的教育,而训练一个AI只需要几天,看似人类落后了,但我们赢在了“纠错能力”上;AI一旦某步推理出错,就容易错上加错,甚至导致整个系统崩盘。
而人类呢?
尽管每个人都有盲点,但作为一个整体,我们不仅能发现问题,还能自我修正。这就是人类的优势所在。
换句话说,人类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知识,而是懂得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创新;而这种创新的本质,其实是成为一个个“锚点”。
每个人都是信息洪流中的稳定参照物,通过独特经历、思考和创造,为他人提供方向感和价值感;而这些,在AI眼里,成了语料库的基础。
因此,请记住:
没有垃圾的工具,只有垃圾的使用者。当你利用AI,输出自己观点,成为了别人的“锚点”,也就真正的融入了这场对抗熵增的宏大叙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