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 课程热潮:中国高校 AI 教育的突围还是泡沫?
4 小时前 / 阅读约6分钟
来源:36kr
DeepSeek席卷校园:头部高校开AI大课。

2025 年 2 月,中国高校掀起了一场以 DeepSeek 人工智能课程为核心的教育蜕变。

深圳大学宣布其基于DeepSeek的通识课程于 2 月 24 日正式开课,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相继推出本地化部署的 AI 教学工具与公开课程。

技术普及与伦理风险并存,教育创新与市场乱象交织。这场由国产大模型驱动的教育实验,既被视作中国 AI 人才培养的「突围之战」,也被质疑为技术泡沫化的「狂欢」。技术与伦理的碰撞、教育创新与市场乱象的交织,折射出 AI 时代高等教育的深层矛盾。

本文将从「实践突破、争议反思、未来路径」三部分展开,探讨这场教育蜕变的深层意义。

破冰行动:DeepSeek走进多所高校课堂

中国高校的 AI 教育曾长期依赖西方技术框架,而 DeepSeek 的崛起标志着本土化实践的突破。

深圳大学与腾讯云合作,通过本地化部署 DeepSeek 模型,打造了涵盖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实验课程,学生可直接在课堂上调用模型进行创新研究,受到广泛欢迎,课程名额被一抢而空。

浙江大学则通过 CARSI 资源共享平台,将 DeepSeek 嵌入教学、科研与校园管理全场景,并向全国 829 所高校开放,形成「学用一体」的生态。

这种「产学研协同」模式,既降低了技术使用成本,也加速了国产大模型的应用转化,加速中国 AI 教育发展。

传统 AI 课程多聚焦编程技能,而 DeepSeek 课程则强调跨学科思维与问题设计能力。深圳大学的课程设计了「DeepSeek场景化效率提升」模块,引导学生探索AI在教育、办公、创作等领域的融合,如自动生成教学课件、优化自媒体文案等,跨学科融合成为AI教育的关键词。

上海交通大学更将 DeepSeek 应用于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等基础学科,升级 AI 学习工具,推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向「 AI 协作导师」,学生则从「被动解题」转向「主动设计问题」。这一转变重新定义了教育的核心价值——从「掌握工具」升级为「驾驭工具」。

目前,高校正通过技术开源与资源共享打破教育壁垒,缩小教育鸿沟。

浙江大学每周开设的 DeepSeek 专题公开课面向社会直播,而清华大学通过开源社区贡献代码库。诸如此类的「普惠化」探索不仅缓解了区域教育资源不均,也为中小型高校提供了低成本接入 AI 教育的路径。

这场教育实验看似高歌猛进,但技术光环下,付费课程乱象、规范紊乱等问题已悄然浮现——我们是否过于乐观?

争议与反思:AI教育如何不偏离正轨?

实际上,AI 教育的热潮催生了大量投机行为。

随着 DeepSeek 用户激增(日均活跃用户达 2220 万),市场上涌现出大量高价速成课程。某平台「 3 天精通 DeepSeek 」标价颇高,内容却抄袭高校公开资料,暴露出监管缺位与资源错配——企业追求短期利益,而高校的优质内容难以触达普通学习者。

此类乱象不仅加剧教育焦虑,也可能导致技术普及偏离正轨。

如今,部分学生沉迷于「提示词技巧」,忽视了对算法原理的深度学习;教师过度依赖 AI 批改作业,削弱了人文评价的细腻性,导致人文评价被简化为数据指标。

在某高中语文的课堂上,教师通过 DeepSeek 生成的「《红楼梦》教学大纲」,虽节省了 70%的时间,却因为 AI 无法理解文化隐喻而需手动修改争议点。这种「效率至上」的思维,可能使教育沦为技术附庸。工具理性的扩张,可能令教育陷入「失智化」风险。

尽管已有高校在课程中增设「隐私沙盒模拟实验」,探讨数据安全与伦理挑战,但多数高校的 AI 伦理教学仍流于表面。

调查显示,80%的 DeepSeek 课程仅用 1-2 课时浅层讨论伦理议题,且内容多停留在「不抄袭」「保护数据」等基础层面,缺乏对「技术权力」「社会公平」等深层议题的探讨。当技术迭代速度远超伦理反思时,AI 教育的「向善」目标恐将流于口号。

问题并非否定进步,而是提醒我们:AI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应是制造「技术劳工」,而是培养「驾驭技术的人」。如何破局?

未来路径:高校需要怎样的教育?

可建立「企业-高校-政府」三方认证体系,例如将腾讯云、华为等企业的技术认证纳入学分系统,同时要求课程内容按季度更新(如增补 DeepSeek 最新开源代码库),确保教学与技术发展同步。

深圳大学与腾讯云的协作模式已为此提供了雏形。其合作开发的课程可通过季度性模块更新(如新增「多模态生成技术」),确保教学内容与技术同步进步。

在课程设计中融入跨界内容至关重要。例如,将「技术史哲学」融入计算机课程,让学生理解 DeepSeek 的演进与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的关联;通过「生成式艺术批判」课,分析 AI 绘画背后的文化权力结构。

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兼具代码能力与伦理洞察的复合型人才。

信息时代的今天,中国需通过技术输出争夺话语权。例如,可与国外高校合作开设联合课程,将 DeepSeek 接入国外高校的科研平台,推广中文 AI 工具链;参与全球 AI 伦理框架制定,打破西方技术霸权。

这种「技术外交」不仅能打破西方技术霸权,更能将带有中国特色的 AI 伦理思考纳入全球标准。

AI 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教会学生与机器对话,而在于启发他们以人的视角审视技术——正如 DeepSeek 生成的代码可以优化算法,但如何让算法服务于人类福祉,永远需要人性的指引。

在中国高校投身 DeepSeek 课程之际,「本土化实践」 被郑重书就,这不仅是技术自信的激昂宣告,更是深度探寻教育本质的回归实验,奏响了教育创新的新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