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在梁文锋坐到马化腾旁边同时,腾讯多款产品开始拥抱DeepSeek。
近期,根据“智能涌现”报道,腾讯在微信等核心APP接入DeepSeek后,内部又完成了一次产品及团队调整,将QQ浏览器、搜狗输入法、ima等C端应用,正式从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转入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
至此,包括腾讯元宝在内的一众AI侧产品,几乎都汇聚到了腾讯的CSIG,这被外界视为腾讯加码AI To C的重要信号。在此之前,腾讯一度是国内科技大厂中,在AI To C上表现得最不着急的一家。
但在DeepSeek的连番暴击之下,包括腾讯在内的一众科技大厂,都不得不调整策略,以适应大模型行业的新变化。
在迎接DeepSeek式压力的第一阶段,科技大厂纷纷选择将DeepSeek部署在自家云服务上,主打一个先蹭一波热度再说。如今,承压的科技大厂,正先后进入迎接DeepSeek式压力的第二阶段,即在蹭热度之外,真正将DeepSeek所带来的变化,融入自家产品和组织之中。
与DeepSeek压力时刻一同到来的,还有科技大厂在对未来预判上达成的新共识。在过去两年的大模型发展中,百度对C端应用表现得最积极,阿里直到去年12月才选择重新重视C端应用,腾讯一度保持了观望态度。
现在,DeepSeek的鲶鱼效应,使得科技大厂在AI to C上,达成了前所未有的一致。
腾讯某业务组产品经理告诉字母榜(ID:wujicaijing),去年业务组和AI产品还是泾渭分明的两条线,到年初返工,转型AI产品经理已成为新的 OKR。
即便是对拥抱DeepSeek显得不上心的字节,有接近字节的知情人士告诉字母榜,其内部很多业务也都已经接入DeepSeek,只是暂未对外开放使用,同时字节大模型团队也在“加班研究能超越DeepSeek-R1的推理模型。”
对上述消息,字母榜向字节跳动发去求证。截至发稿,字节跳动未予回复。
当创新不再遵循"资源驱动"的旧逻辑,DeepSeek所掀起的这波技术创新风暴,正在让科技大厂意外加入一场全新的AI压力测试。
科技大厂们终于体会到了DeepSeek的痛苦。
2月15日,微信开始内测AI搜索,宣布接入DeepSeek-R1。仅仅一天时间,腾讯就体会到了DeepSeek无法服务更多用户需求的同款压力。2月16日,疯狂涌入的用户就让AI搜索频繁显示“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腾讯不得不紧急调用腾讯元宝资源来支持微信AI搜索。
图注:感受到流量压力的腾讯 图源:字母榜截图
此前科技大厂赶着将DeepSeek-R1满血版接入自家云服务,但由于这些服务更多面向专业开发者,后者有限的用户群,使得大厂未能第一时间体验到DeepSeek在流量面前的痛苦。
随着DeepSeek被大厂接入到自家更多的C端主力产品,如腾讯在微信之外,开始将DeepSeek陆续接入QQ音乐、腾讯地图、腾讯文档,百度在搜索之外,也开始将DeepSeek接入百度地图、小度等。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用户调用DeepSeek的需求日益增大,大厂将要面临的服务繁忙痛苦,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
但在DeepSeek上线20天狂揽超3000万日活用户的陡峭增长曲线面前,想要吸引用户更多停留在自家APP内的科技大厂,已被架在了火上——尽管感到痛苦,但还得硬着头皮挺下去。
并且,面对DeepSeek所掀起的用户狂热,科技大厂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起自家的AI策略。
腾讯一改缓慢姿态,通过将包括QQ浏览器、搜狗输入法、ima等更多to C应用转入CSIG的动作,对外展现着加码AI to C的强烈信号。
腾讯之外,预感到AI应用即将爆发的阿里,赶在去年12月底,将旗下AI应用“通义”从阿里云分拆,并入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以此表露自己转向AI to C的新策略。
一众科技大厂中,对AI to C表现最上心的,当属百度。在高调 AII in AI后,百度几乎付出了最多资源踏入AI应用的赛场,李彦宏在多个场合强调大模型时代,卷应用更有价值,并提出百度内部所有应用都需要用AI重构一遍。
不过,在DeepSeek异军突起的爆发式增长面前,不管是百度,还是阿里、腾讯,他们的AI to C都需要直面新的拷问,即如何追赶上DeepSeek的速度,最起码不要被DeepSeek落下太远。
体会到DeepSeek痛苦的科技大厂,还有更多新的难题待解。
近日, DeepSeek再度被媒体爆出融资消息,称为了满足更多用户的接入需求,DeepSeek希望能够通过融资来扩建服务器资源。
对于接入DeepSeek的科技大厂而言,他们同样面临着需要投入更多资源,以满足用户调用需求的新挑战。
背靠云服务的科技大厂,为什么仍然无法彻底解决服务器繁忙?这或许跟当前大模型产品的商业化有关,包括ChatGPT和DeepSeek在内,所有面向C端的AI应用,眼下都是赔本赚吆喝,且都在遭遇“增长陷阱”,即涌入的用户越多,平台反而越亏钱。
尽管腾讯们不缺云资源,但他们也需要算一笔ROI(投入产出比)账。截至2024年底,微信月活用户已经超过13亿,哪怕只开放1/10的用户内测,也是超1亿的用户量级,几乎是当前DeepSeek月活用户的三倍多,DeepSeek的服务繁忙发生在微信身上,是一件并不太令人意外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在暂未看到明确商业化前景之下,腾讯也难以下决心调动更多资源来满足用户的DeepSeek需求。
随着用户人数越来越多,询问次数越来越高,用于维护的成本只升不降。
商业化前景不明,也一度是过去一年中部分科技大厂对发展AI to C兴趣寥寥的核心原因所在。
哪怕DeepSeek爆火出圈,C端应用的商业化难题依然没有新的改变。通过接入DeepSeek求来新流量的科技大厂,在赚完一波“热闹”之余,不免要被夹在长期高额投入和预期回报的夹缝里,挣扎平衡。
实力不如科技大厂的一些大模型明星初创公司,在 C端应用上也有了些新变化。
根据界面新闻报道,AI六小龙之一的月之暗面,近期决定大幅收缩产品投放预算,包括暂停多个安卓渠道的投放,以及第三方广告平台的合作,将更多重心转向技术研发和创新。
某头部大模型产品投放负责人员告诉字母榜,对to C的AI产品来说,第一波拉新阶段其实已经结束了,2025年,留存成了新的关注点。DeepSeek挤出了泡沫,大模型厂商们开始探索投放效率更高的新方案。
随着越来越多产品接入DeepSeek,科技大厂们在感受DeepSeek幸福的痛苦之余,还势必面对“左右互搏”的两难处境。
对大厂内部的大模型研发团队而言,一夕之间,就从亲儿子变成了打工人。在自家研发的项目之外,还要分出不少的资源砸向接入DeepSeek的渠道维护。同时,对DeepSeek拥抱得越深,科技大厂就越会迎来外界对其自研能力的怀疑。
对科技大厂内部的大模型自研团队而言,想要打消上述疑虑,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尽快推出一款能够超越DeepSeek的新模型。这方面,百度已经宣布了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发布文心4.5模型的消息,腾讯也开始内测T1推理模型。
图注:腾讯内测T1推理大模型 图源:字母榜截图
但更大的压力还在于,在科技大厂更新模型之际,DeepSeek也在进步。
从2024年5月发布DeepSeek-V2,到同年12月发布V3,梁文峰团队用了7个月,而从V3到2025年1月发布的R1,模型的更新时间缩短到不足一个月。近期,梁文锋还率领团队更新了一篇技术论文,对外展示了DeepSeek在新架构NSA(原生稀疏注意力)上的思考。
按照DeepSeek的模型更新速度,也许在2025年上半年,梁文锋就有望带领团队推出新一代模型。
尽管一众科技大厂都表示了在自研上要坚持到底的决心,但近期马斯克在新模型Grok 3发布后的翻车,无疑向大厂们提了个醒,如果模型性能无法超越DeepSeek太多,很难吸引用户跳转到自家产品。
Grok-3发布之前,马斯克在直播中评论DeepSeek R1时,曾表示“xAI将推出更优秀的AI模型”,并将Grok-3描述为“地球上最聪明的AI”。但据部分媒体实测体验,用经典的“9.11与9.9哪个大?”来测试Grok-3时,在不加任何标注的情况下,Grok-3无法给出正确答案。
同时,Grok-3未在全球掀起类DeepSeek的下载狂潮。而马斯克的尴尬恐怕也是国内科技大厂即将要面对的。
科技大厂随后推出的新模型,如果不能实现对DeepSeek的明显赶超,一如马斯克一般匆匆给用户端上一个半成品,恐怕留待科技大厂经历的阵痛,只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