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上线深度思考,微信却把C位给了“别人家的小孩”
3 天前 / 阅读约7分钟
来源:36kr
感谢元宝,终于没有服务器繁忙了。

2025年开年,中国的ChatGPT时代,从All in AI,变成All in DeepSeek。

其中腾讯动作最大。

截至2月17日,包括元宝、微信、腾讯文档、QQ浏览器、QQ音乐、腾讯地图等应用在内,腾讯旗下至少15款产品已经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

从2月13日腾讯元宝悄咪咪更新,宣布接入DeepSeek R1,腾讯正式踏进DeepSeek的朋友圈。2天后,微信搜一搜内测“AI搜索”新功能,其中“接入DeepSeek”再度成为一大爆点。

这是国内第一家有自己大模型的互联网大厂宣布接入DeepSeek,也是第一家选择在自家当家产品里接入其他大模型的大厂。

紧接着16日晚间,百度搜索和文心智能体平台也宣布将全面接入DeepSeek。

自此BAT(百度、阿里、腾讯)和新BAT的字节跳动(Bytedance),已经全部接入DeepSeek大模型。

不是舍己芸人,而是借力打力

2月17日,腾讯元宝开始上线自研的深度思考大模型HunyuanT1。

虽然目前仍在灰度测试,但在元宝APP最新的更新日志中,混元T1已经开始被着重提及,被腾讯自称为“混元最强推理模型”,更强也更快。

目前,有被内测到的用户只需要在元宝APP首页最上方的模型选择栏,便可自助切换三大模型。

据APPSO测试发现,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混元T1确实比元宝版的DeepSeek R1更快,日常任务思考时间稳定在10秒左右,不崩不卡。

混元T1的信息源同样主要来自腾讯生态系统,毕竟手握“微信公众号”独家信息源一直是腾讯做AI搜索的核心竞争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混元T1推出的2天前,微信可才刚刚宣布接入DeepSeek。同样主攻深度思考,腾讯为什么会把微信这么大一个流量入口“拱手相让”给其他大模型?

某种意义上,DeepSeek能在发布5天后日活用户就超过GPT,在没有任何广告投放的情况下,7天就完成了1亿用户的增长,成为全球增速最快 AI 应用。要知道,作为前用户量最高的AI产品,豆包用户规模突破1亿,花了5个月。

DeepSeek爆火背后,其实是国内用户第一次真正大规模地接触并了解何为“深度思考”。

在DeepSeek之后,月之暗面发布Kimi k1.5长思考模型,文心大模型也在前不久刚刚上线深度搜索功能。

更别说元宝T1仍处于内测阶段,其推理能力和场景适配性可能尚未达到微信生态的高标准要求,想在第一时间跟上市场的节奏,先通过接入DeepSeek R1建立用户对AI能力的评判标准,再推出自研模型混元T1进行对比验证。

这种“借力打力”的策略,既可以快速填补能力缺口,同时观察市场需求和技术路线,为自研模型争取优化时间。

毕竟,AI竞争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需要精准配速的马拉松。

不着急 场景很多

在元宝变成“元宝DeepSeek版本”后,PConline这两天在公众号和朋友圈开始疯狂刷到元宝的广告。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虽然也有自研大模型,但区别于Kimi、DeepSeek这种创业公司,腾讯的核心竞争力一直在于其庞大的生态系统,如社交、游戏、内容、支付,而非单一技术能力。

简单来说,相比说腾讯是技术主导者,更准确来说,腾讯是生态整合者。

All in AI时代,随着百度、阿里、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在AI领域地快速推进,腾讯的混元大模型虽有一定技术积累,但在技术优势和推理能力上可能尚未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腾讯随时面临“掉队”风险。

通过接入DeepSeek,腾讯除了能够以较低成本快速补齐AI能力,同时还能将资源集中在自身优势领域,如生态整合、场景落地等等。

将外部技术与自身场景深度融合,也让我们看到了微信AI搜索+DeepSeek 这对“王炸”组合的诞生。

某种程度上来说,腾讯拥有微信这一超级入口,就已经覆盖了社交、支付、内容、游戏等多个场景。这种生态优势使其无需急于推出自研大模型,而是可以通过外部合作快速验证AI技术的实用性。

此前腾讯也曾在当家产品中植入AI产品,但不管是当初第一次将AI搜索结果植入“搜一搜”搜索结果页面,还是在微信输入法推出“AI问答”功能,但没有引起多大水花。

这次选择在应用内整合了入口,讨论热度却远超当初的两场革新。

作为国内用户量最大的应用,从推出以来,微信内置的AI搜索功能相较于其他专业搜索引擎稍显力不从心。特别是此前在搜索结果页直接展现“AI搜索”回答,用户直接浏览就好也不用点击,这更像是一种无缝集成的内容服务,而非独立的流量入口。

虽然这种轻量化设计能够快速响应用户需求,也符合“用完即走”的产品理念,但在AI时代对微信建立AI搜索的认知帮助并不大。

对微信来说,接入DeepSeek更多是一种“过渡策略”,既满足了当下用户对AI能力的需求,又显著提升了微信用户对AI搜索的粘性。相当于引进一个网红奶茶品牌,丰富自家商场的人气。

而对DeepSeek来说,相当于把产品放进腾讯的“大商场”卖,虽然要“分钱”,但不用自己盖商场。

再者,从早期卷参数、卷算力,再从卷大模型变成卷应用,AI是一场马拉松,以生态优势对冲技术代差,选择接入已验证的优质模型,也能避免陷入“技术军备竞赛”,让AI普惠真正看到曙光。

写在最后

去年接受暗涌专访时,梁文锋曾说道:“无论API,还是AI,都应该是普惠的、人人可以用得起的东西。”

一直以来在中国互联网生态中,作为社交巨头的微信的生态一直都是相对封闭的,微信内容在公众号、视频号、朋友圈自然流转,一个超级APP的诞生既构建了其商业护城河,也带来生态割裂的隐忧。

这种生态闭环就像互联网生态中的“第四堵墙”,而如今“超级应用+开源模型”组合,将模型层商品化,入口级应用的开放似乎让我们看到中国AI普及的“安卓时刻”。

正如如今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的,在DeepSeek服务器时常报错的今天,在元宝里使用DeepSeek是真的不崩不卡。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微信来说,接入Deepseek难度不大,尤其是腾讯有充足的算力支撑,可以承担更大的访问量。“近段时间Deepseek自身因为访问量过大,经常出现服务器繁忙的问题,而微信此举给了消费者一个替代方案。”

大家各自做着各自擅长的事情,让更多地人用上AI,这才是实现AI普惠的确定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