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批量制造“首富”
4 小时前 / 阅读约12分钟
来源:36kr
杭州,重回创新之都。

DeepSeek的成功将杭州推上了舞台中央。就在近日,聚光灯下的主角,又发布了新动作。 

杭州官方发布《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2025年版)》。抛出了一系列支持当地科创发展、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政策措施。并且旗帜鲜明地提出,向AI、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倾斜,培育更多顶级企业。 

焦虑的不止有硅谷,还有国内的一二线城市。在VC们集体反思之后,江苏、广东、上海等省地市也纷纷“拷问”,为什么DeepSeek、宇树科技没有诞生在其他城市? 

杭州也迅速做出了应对,有一组未经验证的传言是:为减少外界对市内重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杭州在市、区两级拟成立工作专班,对企业服务进行统一服务与指导。而包括DeepSeek在内的重点企业,则更是被“层层保护”了起来。 

DeepSeek到底值多钱也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这可能涉及到整个AI行业的重新估值和定价。

加拿大电信公司Sweat Free Telecom创始人Chanakya Ramdev,认为其估值可达OpenAI 3000亿美元的一半,即1500亿美元。这一估值在中国独角兽中超过蚂蚁集团,仅次于字节跳动。 

而彭博采访7位创业公司创始人和人工智能专家,则对DeepSeek的估值存在巨大分歧,在10亿美元到逾1500亿美元之间,估值区间的中间值为20亿至300亿美元。实话讲,这个估值看看就好,重点在分歧。 

有媒体计算,如果按照前者1500亿美元估值,以梁文锋持有DeepSeek 84%股份,他的身价将达1260亿美元,远远超过钟睒睒的508亿美元,会是妥妥的新晋中国首富。如果按照300亿美元的估值计算,梁文锋的身价在250亿美元左右,也将跻身中国内地富豪榜前10。 

当然上述估值和猜测充满“玄幻色彩”,而且对于目前梁文锋所代表的技术理想主义,他的时代贡献也不可能简单用财富衡量,无非是茶余饭后的科技八卦罢了。 

但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如果你翻一翻近些年来的首富榜,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包括钟睒睒在内,过去10年的首富们,或多或少都跟杭州关系匪浅。比如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阿里巴巴马云、网易丁磊,娃哈哈宗庆后。虽然黄铮发迹于上海,但是也毕业于浙大,与杭州有着不解之缘。 

而且胡润发布的2023年胡润百富榜显示,杭州富豪拥有82人,仅次于北京、深圳、上海和香港,位列第五。 

开个玩笑,杭州以后干招商,可以考虑换个Slogan——“杭州,一座批量诞生首富的城市”。当然,开玩笑归开玩笑,杭州的民营经济和创业创新氛围、营商环境是有目共睹的。

杭州再加码,培养更多DeepSeek

据投中信息“召募智慧招商系统”显示,2019-2023年,杭州市注册企业数量由2019年的63.66万家上升至2023年的94.20万家,合计增加30.54万家。这意味着即使是在市场环境趋于保守的情况下,杭州的创业生态依旧火热。 

而且在2019年-2023年,共有25121家企业跨市迁到了杭州,在新一线城市中仅次于成都,排在第二位。 

再从融资数据上看,2019年至2024年9月30日,杭州共计发生了9838次融资事件,被投企业5380家,融资金额高达7801.3亿元。这三个数据,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在全国排在第一梯队。 

再加上前段时间,市值风云创始人流传甚广的朋友圈截图,盛赞杭州“只服务、不打扰”的营商环境,我想今年奔着杭州去的创业者更不见少。 

而就在前天,杭州官方又发布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2025年版)》。抛出了8个政策包,被称为杭州新一轮的“8+4”经济政策。 

其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将市级财政资金从去年的490亿元,增加到502亿元。专门统筹15%的产业政策资金,集中投向优质新质生产力,加大对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支持。

我把上述8个方面内容中,关于推动科创企业发展和涉及到一级市场的内容罗列如下: 

“科教人才政策包” ,杭州提出,打造科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让全市重大科技项目的80%,由企业牵头参与;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力建设科创平台、大科学装置等等。 

“先进制造业政策包” ,提出对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推动传统产业政策提升和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加金融支持、工业用地支持、推动数字化转型等。 

“交通投资政策包” ,提出支持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发展,建成无人机公共起降场10个,新增低空航线100条。组建30亿元规模低空产业基金。 

“扩大有效投资政策包” ,提振民间投资,推动产业基金、用地、用能等要素投向民间投资项目比重在2024年“3个70%”基础上力争提升至“3个80%”。 

特别是其中科教人才和先进制造业两大政策包,对科创企业的创新、场景落地将起到更积极推动作用。 

良好的营商环境,再加上积极的产业政策,下一个梁文锋、下一个DeepSeek,和下一位中国首富,诞生在杭州不是没有可能。

风光的杭州,也曾困惑过

而就在杭州趁热打铁的时候,其他城市则陷入集体“焦虑”。“为什么DeepSeek诞生在杭州,而不是深圳/广州/南京/上海?” 

不止一家媒体发出了上述“创新之问”。广东拥有华为、腾讯、比亚迪等巨头,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创新生态。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缘何舍弃深圳而选择杭州?广东的结论是,科创产业虽强,但原始创新不足,得尽快补上高等教育、基础研究的短板。 

江苏省媒、南京市媒连发了4篇专稿文章,提问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2024年,江苏经济总量达137008亿元,稳居全国第二,经济增量以6084亿元领跑全国,进步不可谓不大。 

在江苏的观点里,省会南京在新兴产业方面存在短板,没有toc巨头,没有打造出感知市场的系统能力。文章警示:“若南京持续忽视面向消费者的市场培育,恐难以在新兴科技及互联网领域孕育本土巨头。” 

除了“反思”自己,自然也剖析杭州。 

比如有谈历史文化的:杭州的人文气质塑造了独特的创新伦理。有谈创新生态的:政府、企业、高校、资本,不同主体交互像热带雨林一般孕育了创新。有谈科研和大企业的:浙江大学的科研和成果转化能力,阿里系形成了强大创业军团。当然也有谈超前布局的:当移动互联网红利见顶时,杭州率先开启“硬核创新”转向。 

这些见解固然有理,却也不免落入‘事后诸葛亮’的窠臼。 

因为据我所知,今天风光的杭州,也曾困惑过。 

时针往回拨。 

2015年是杭州的高光时刻,其GDP增速高达10.2%,当时全国增速仅为6.9%,是1990年来首次跌破7%。超高的增长率来源于数字经济的发展,就在前一年阿里巴巴顺利上市,被看作是中国互联网产业顶点。 

但2019年之后,数字经济的神话偃旗息鼓,杭州的“偏科”也暴露了出来。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城市排名”:评级机构GaWC发布的2020年世界城市排名中,杭州从2018年的75位下滑到90位,是退步最大的中国城市。 

于是,杭州也开始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反省。 

反省的内容与广东、江苏的“拷问”如出一辙,甚至部分答案互为“正反向”。 

比如高等教育,浙大虽然一枝独秀,但是杭州整体实力不强。比如阿里巴巴,“大树下面寸草不生”,没有生态多样性。又比如,数字经济虽蓬勃兴起,但制造业投资明显失衡。 

当然除此之外,还包括杭州并非交通枢纽,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不算强;区域辐射力弱,远比不上旁边的上海等等。 

上述观点当然都对,就比如制造业投资失衡这一项,2015年杭州工业投资增速为-4%,2016年为-10%。2018年,杭州的工业增加值有4572亿元,远低于同级别城市成都的5664亿元和武汉的5076亿元。 

所以比照当下江苏、广东,和过去杭州的自醒。你会发现成功的经验,可能蕴含着失败的因素;而过去的短板,有可能提供成功的机会。 

不过这都是后话,至少杭州的困惑在2023年的时候还在持续。 

2023年初,我去杭州采访时,当地投资人就向我反馈,“阿里巴巴过后,杭州还没有找到新的投资主题。”因为不论是风起云涌的集成电路还是新能源汽车,都不是杭州的优势所在。你看隔壁上海,占据全国芯片产业链半壁江山;再看西边合肥,汇聚了六家整车制造厂,500多家上下游公司。 

所以从2019年到2023年,杭州也在寻找答案。就算2023年DeepSeek的团队已经组建,它也还在自问,除了阿里巴巴我还有什么?

回归城市基因,向外反思也向内求索

杭州的“困惑”我也曾请教过当地LP。 

当时的背景是,合肥打出“芯屏汽合”的产业投资逻辑;苏州在企业招商上独树一帜;成、渝、西在军工/航空等制造业有一技之长;北、上、深“老大哥们”也开始卷了。那么杭州会怎么做? 

一位国资LP就回复我说,“合肥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但杭州不会盲目学习合肥模式。”

杭州的关键词是向内求索:顺着杭州“活跃民营经济”的城市基因出发。 

举两个例子,在全国工商联公布“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杭州共有42家企业上榜,连续21年蝉联全国城市第一。这个数据比排在第二位的深圳(27家)多15家,比第三位的苏州(26家)多16家。 

另一组数据是,民营经济贡献了杭州市51%的投资、61%的GDP、65%的税收、72%的出口、95%的市场主体数量(2022年数据)。可以说,民营企业是杭州经济最稳固的中坚力量,也是杭州发展最强劲的动力源泉。 

基于此,杭州的LP不热衷于直接下场。 

一位杭州创投圈的朋友就曾反馈类似的观点:虽然2022年以来杭州国资直投项目也比原来多了,但占比依然“不超过10%”,“与其他城市相比更少”。 

10%是他信手拈来的数据,没有仔细考究。不过我相信这一判断,因为在去年我们盘点的投资机构数据中,杭州国资LP的直投数据并不突出。“杭州国资更愿意相信市场主体的专业性……VC所投的方向,肯定比政府敏锐得多”。杭州资本的相关负责人在一次采访中,也对投中网如是说。 

虽然少直投,但杭州LP“撒钱”可毫不吝啬。 

就以管理着2000亿产业投资基金的杭州资本为例,在2年半的时间里,杭州资本已批复的总规模超185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约1350亿元,累计投资金额725亿元。 

去年它就与君联资本合作设立了“君联良道基金”,与凯风创投合作设立“杭州凯风乾德股权基金”,与仁发投资(阳光电源)合作了新能源母基金……“六小龙”中宇树科技、强脑科技等也都从中受益。 

可见,杭州LP的定位非常清晰,去当伯乐的伯乐,弥补市场信心不足的问题,而不是去取代市场的决策。国资LP的定位,自然代表着杭州的城市态度:如果伟大不可预测,那就让它随风成长。 

所以风光的杭州,也曾困惑。但它既向外反思,也向内求索,回到城市基因,找准城市定位,或许是它总是“幸运”的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

1.城市进化论,高等教育比不上江苏、科技创新拼不过安徽?浙江坐不住了。

2.悬了?世界排名剧烈下滑,暴露了杭州最大的短板

3.交汇点新闻,江苏媒体: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

4.聚焦!升级 “8+4”经济政策 杭州发布新一年政策“大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