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公司几乎已经抛弃社区赛道的创新时,大模型公司却产生了兴趣。
近期,月之暗面Kimi正在灰度测试其首个内容社区产品。月之暗面从去年年末就启动了这款产品的开发,定位类似于传统内容平台的信息流模式。
与此同时,另一个海外明星AI公司OpenAI,也做出了类似的决策。据科技媒体The Verge报道,OpenAI正在开发一款类似于X(原Twitter)的社交平台,内部已经推出了一个将ChatGPT图像生成和社交功能相结合的版本。不过,OpenAI会单独推出一个AI社区应用,还是将其融入到ChatGPT里,目前还无法确定。
“AI+社区”为什么会受到青睐?通过社区产品积累数据和探索商业化——大模型公司布局社区产品的动机不难理解。但留住用户,可能是当下他们最渴望的事情。
大模型火爆之后,行业对于AI的落地场景有不少期待。然而,无论是Kimi还是DeepSeek,大多数AI应用的定位仍然更像工具型产品,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品的“深入人心”。
一位上市公司AI产品负责人向界面新闻分析称,回顾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以往也出现过一批能在市场上站得住脚的工具型应用,但这些应用的问题是用户停留时长不够,只能按需使用。她认为,如今的大模型应用同样面临这样的难题:月活跃用户数较为可观,但整体使用时长不高。与此同时,市面上的大模型应用也尚未形成显著的壁垒,在用户使用层面没有太多区别。
不久前的一次采访中,科技博客作者Ben Thompson向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提问:“五年后什么会更有价值?一个拥有10亿日活跃用户、无需考虑获客的热门网站,还是最先进的模型?”Sam Altman的回答是“10亿用户的网站。”这样的态度似乎解释了OpenAI的选择。
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24年,语言模型类应用占据主导地位,豆包、Kimi智能助手、文小言构成千万级应用阵营。但根据QuestMobile数据,2024年这三大产品的用户日均使用频次大约为4到5次,人均使用时长基本在5到10分钟之间。和抖音、小红书动辄几十甚至超过100分钟的用户使用时长相比,如果没有社区和互动的支撑,AI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显然不够。
社交应用Soul App内容社区相关负责人同样认为,众多玩家的入局,说明工具型AI正在争夺入口,而随着行业发展,工具与社区的边界会逐渐模糊化。该负责人向界面新闻表示,AI助手需从“事件驱动型”转向“关系沉淀型”,如Kimi内测社区功能、腾讯元宝接入微信好友列表等,都是试图通过社交关系增强黏性。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不只是Kimi,过去一年,探索“AI+社区”的大厂和创业公司不在少数。一类公司将AI和社交、内容相结合开发新的社区产品,另一类则在原有的产品基础上融入AI技术。但在新的社区产品爆发之前,后者似乎成为了主流。
例如,Soul正在探讨“在社区中打造一个虚拟人社区”,以不同类型的AI Agent(智能体)为用户提供不同的内容。接入DeepSeek模型后,Soul通过AI改变社区内的内容生产与互动模式,包括基于用户兴趣与历史数据,自动推荐发帖主题并生成图文内容等等——近一年,小红书、微博等社区产品都采用了类似的方式。这些动作都是在不改变原有社区的基础上,进行更“轻”的尝试。
事实上,这样的现状也反映出“AI+社区”模式面临的挑战。
最直接的难题在于互联网流量见顶,而用户的注意力有限,开发新的产品与已有的APP进行竞争颇具难度。一个典型的例证是,即使是擅长做社区和社交的内容厂商,也很难复制过去的成绩。此前,小红书曾开发独立AI应用“点点”,定位是生活搜索助手,但今年4月已将其深度思考功能嵌入小红书端内,成为社区内部的AI工具。对于Kimi这样的大模型公司而言,技术上的优势同样不能保证其成功做出一个社区产品。
此外,“AI+社区”模式的发展潜力有多大,行业的共识尚未形成。
一位AI领域的投资人向界面新闻表示,他对于“AI+社区”的模式持怀疑态度。在他看来,社区的本质是一个供用户讨论的环境,“AI+社区”的首要挑战是保证AI生产出优质内容,其次是保证AI和人之间的互动。他认为,社区的价值在于参与者和内容消费者之间的平衡,以及社区本身可以形成的文化。但目前来看,AI生产的内容似乎还不能在这一维度上提供价值。
明星公司的大胆尝试也许能开个好头,但大模型公司下场“做社区”,遇到的考验不会比互联网时代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