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的喜与忧
来源:36kr 1 天前

“小鹏MONA卖爆了,我也被车主骂惨了,真诚地说一句抱歉”。

11月7日的小鹏P7+发布会,何小鹏罕见地以一段道歉作为开场白。

或许是小鹏此前的“逆风期”太过漫长,导致对MONA M03的销量预期出现偏差,从8月底上市到现在,交付问题一直是何小鹏心中的一块大石。

在发布会上,何小鹏诚恳向延迟交付的MONA M03车主致歉,并表示将为他们提供折合人民币每天150元的补偿。

小鹏MONA M03上市仅22天量产下线数量超10000辆,创造了新势力新车最快万辆下线纪录。上市两个月,M03交付连续超过1万台,预计12月产能将提升40%,2025年春节前月产能目标为2万台。

正是这一款车,为小鹏奉献了史上数据最好的季度财报。11月19日,小鹏汽车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总收入为人民币101亿元,同比上涨18.4%,环比上涨24.5%;汽车总交付量为46,533辆,较2023年同期的40,008辆增长16.3%,表现超出预期;毛利率为15.3%,同比提升18%,实现连续5个季度的持续改善,创下历史新高;净亏损为18.1亿元,虽然距离扭亏为盈仍有一段路程,但相比去年同期的38.9亿元,已经大幅收窄。

这其中,小鹏的研发投入仍在持续增长,第三季度研发开支为16.3亿元,同比增加25.1%,环比增加11.3%,这或许与小鹏开始全面发力AI生态有关。

同时,小鹏P7+上市3小时内大定突破3万台,刷新了MONA M03所创造的大定历史最好成绩。

受益于MONA M03和P7+两款拳头产品的热卖,小鹏汽车对第四季度的预期高度乐观,交付量预期为87000-91000台,相较第三季度接近翻番;总营收预期为153亿元至人民币162亿元,在第三季度基础上增幅超过50%。

这与理想汽车对第四季度保守的业务展望形成鲜明对比。相较第三季度,理想汽车第四季度交付量和总营收预期增长百分比,均为个位数。

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季度小鹏单车收入已经下滑到19万元,低于19.7万元的市场预期,这正是因为MONA M03在车型结构中占比大幅提升所带来的副作用。

而起售价仅为18.68万元的P7+,注定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让小鹏的单车收入困在20万区间以下。根据财报数据测算,第四季度单车价格还将进一步降低至16万元左右。

光子星球此前曾在《P7+给小鹏接上了另一条腿》中分析,MONA M03的爆卖对于小鹏是把“双刃剑”:低价战略虽然在短期内利于销量的大幅提升,进而有效摊薄研发与造车成本,但对品牌力的损伤也是不可逆的。

一旦“低价”标签被铁牢,小鹏在未来几年或许又将进入另一场“暴风雨”。

搭上增程“末班车”,能带来下一辆“爆款”吗?

11月6日的小鹏汽车科技日活动上,何小鹏正式推出“小鹏鲲鹏超级电动体系”,宣布即将进军增程领域。

在纯电赛道越来越“卷不动”的小鹏,眼红增程可能已经很久了。作为当下用户“里程焦虑”的最优解,增程已经充分得到市场验证,新势力前三强理想、问界、零跑,均得益于增程车型的推动。

虽然越来越多的车企也开始加入战场,让增程赛道变得越发红海,但增程在未来几年,还将是毫无疑问的增量市场。乘联会数据显示,10月国内新能源零售销量同比增长56.7%至119.6万辆,其中,纯电增长36.7%至67.3万辆,而增程式增长55.2%至11.7万辆。

为了打出差异化,何小鹏在正式介绍小鹏鲲鹏超级电动体系前,一直不断铺垫“小鹏做普通的增程已经没有意义”,这或许能够理解为什么小鹏不直接提增程,而是费尽心思包装出了“超电”这一全新名词。言下之意,小鹏不“卷”当下的增程市场,而是要通过强化技术标签,“做增程2.0的引领者”。

小鹏“超电”体系基于全域800V高压碳化硅平台打造,搭载了5C超充AI电池、混合碳化硅同轴电驱、静音增程器,以及AI电池医生和AI动力功能,纯电续航达430km,综合续航里程超1400km。

简单概括,相比当下市场主流增程车型,小鹏鲲鹏超级电动体系电驱体积更小、纯电续航更长、电池充电速度更快——虽然各项数据均有幅度不少的提升,但还远未达到“颠覆”的程度。

综合来看,小鹏的增程车型挑战与机遇并存。

乐观的方面在于,如同品牌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区别一样,从纯电到增城的跨越难度,远低于增程到纯电,尤其是小鹏已经在市场上建立了“技术先锋派”的认知,降低了其在增程道路上前进的难度。

但从MONA M03到P7+,小鹏已经逐渐开始将低价路线作为重点策略,尤其是还从中尝到了足够的销量甜头。品牌力的日渐低端化,将为即将推出的增程车型蒙上一层阴影。

可以预见,即使小鹏的首款增程车型是中大型或大型SUV,价格也大概率是在20-25万区间。

这将让小鹏的增程车型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区间:虽然增程体验会优于一众对手,但在高端领域,有理想和问界两大拦路虎,小鹏当下品牌力还不足以与之掰手腕,小鹏G9与X9两款30万级别车型,月均一千多台的销量即是例证;而在低价区间,“半价理想”零跑也绝不是可以轻松拿捏的软柿子。

此外,产能问题涉及供应链管理等诸多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即使P7+是上市即交付,但还有一大堆MONA M03在加班加点等待生产交付。届时如果增程车型继续“爆单”,小鹏是否有足够能力去实现交付,依然是一个谜题。

“三驾马车”还是不务正业?

从最早的“蔚小理”时代,小鹏就坚持将“智能化”作为突破口,即便在“逆风期”的近两年,小鹏依然没有停止技术前进的步伐。站在新十年的伊始,已没有“活下去”担忧的小鹏,具备了更大的野心。

小鹏汽车科技日活动上,何小鹏一口气带来了AI汽车、AI机器人、飞行汽车三大板块的创新成果。“多条腿走路”的局面,让小鹏看起来更像是一家科技公司,而造车则变得像“补贴家用”的副业。

在外界看来,小鹏步子迈得太大,多少显得有些“不务正业”了——造车还没完全玩明白,多线并行难免分散精力,导致最后啥也没干好。毕竟机器人和飞行汽车,都是前期资金投入极大、耗费时间极长的重度领域。

小鹏敢于“三线并行”的底气,或许来自于自主研发的图灵AI芯片,这是全球首颗可以同时应用于AI汽车、AI机器人、飞行汽车的芯片,这意味着小鹏能够以相对统一的成本,完成三驾马车的底层技术建设。

今年8月,图灵AI芯片正式流片成功,10月份图灵AI芯片已跑通最新版本的智驾功能,小鹏称其计算能力达到了现有芯片的三倍。

目前飞行汽车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小鹏汇天研发的全球首款量产分体式飞行汽车,已在2024年11月中国航展全球公开首飞,签约新订单共计2008台。

虽然飞行汽车的确是一片广阔蓝海,但小鹏的预订客户主要来自B端和G端,单台售价高达200万元的飞行汽车,距离C端用户还极为遥远,更何况飞行汽车的相关政策和规则均在摸索制定之中,真正落地时间还无法预估。

相比飞行汽车,小鹏AI机器人还只能称之为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小鹏宣称其AI机器人Iron已经进入工厂工作,但在科技日活动上,Iron还只能做静态展示。作为对比,特斯拉的机器人“擎天柱”已经能够在展示会上为客人倒饮料。

何小鹏也承认,“做AI机器人比AI汽车更难,集成度要求更高,没有500亿的投入做不好AI机器人”。

财报显示,截至9月30日,小鹏账上资金为357.5亿元,在保证造车主业务的前提下,小鹏是否有足够资金去持续投入AI机器人,还是一个问号。

“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何小鹏在P7+发布会结尾时,引用了村上春树这句名言一样,既是表达自己创业路上感悟,也是形容小鹏汽车这两年的困境与成长。

经历了漫长的低谷期后,“穿过暴风雨”的小鹏变得更像是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汽车企业。当然技术仍是小鹏的坚守初心,也为未来十年定下了一个极高的基调。

不过相比于遥不可及的“星辰大海”,恐怕小鹏还得更加谨慎务实,在国内极其残酷的新能源车市场中,实际上小鹏还未完全“穿过暴风雨”——先保证一直留在牌桌上并且实现盈利,才是更现实的做法。

WebPro
其他登录方式
登录即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
《WebPro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政策
注册WebPro
获取验证码
注册即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
《WebPro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政策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绑定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登录即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
《WebPro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政策
完善资料
登录即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
《WebPro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政策
微信登录
扫描二维码 | 授权登录Web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