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后】苹果传延后采用2nm;微软计划2025年投资800亿美元,打造AI智算中心;刘扬伟:鸿海今年营收冲7万亿元新台币
2 天前 / 阅读约5分钟
来源:集微网
苹果传延后采用2nm;微软计划2025年投资800亿美元,打造AI智算中心;刘扬伟:鸿海今年营收冲7万亿元新台币。

1.苹果传延后采用2nm;

2.微软计划2025年投资800亿美元,打造AI智算中心;

3. 刘扬伟:鸿海今年营收冲7万亿元新台币 AI服务器、机器人同步看旺

1. 苹果传延后采用2nm

苹果公司原先计划在新一代的iPhone 17 Pro与Pro Max采用台积电2nm处理器芯片。然而,有媒体引述知情人士报道,由于台积电2nm芯片成本过高、且产能有限,苹果已将这类芯片的商业应用推迟到2026年。

报导指出,台积电已在新竹宝山厂试产2nm芯片,但良率仅约60%。由于每片晶圆的生产成本高达3万美元,如此昂贵的制造成本,使得苹果在iPhone 17 Pro系列机型中采用2nm芯片,看来并不实际。

因此,据传苹果已决定将2nm芯片商业应用推迟近一年,也就是可能搭配2026年iPhone 18 Pro机型推出,这也意味iPhone 17可能继续采用台积电3nm芯片。

先前在IEDM 2024大会上,台积电揭露了2nm制程的重要细节,相较于3nm,2nm电晶体密度增加15%,同等功耗下性能提升15%,同等性能下功耗降低24-35%。2nm是尚未进入量产的先进制程,台积电、韩国三星电子和日本Rapidus都在互相竞争。

为应对激增的需求,台积电正全力扩充产能,目前的2nm制程月产能约为1万片,据悉正对设施进行投资,要在2026年前把产能提高到每月8万片。这段期间,台积电也计划提高3nm制程产能,目标是巩固先进制程的领导地位。台积电打算通过增加亚利桑那厂的设备,将产能提高到每月约14万片。(来源:经济日报)

2.微软计划2025年投资800亿美元,打造AI智算中心

1月3日,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发文表示,微软计划于2025年投资800亿美元用于AI智算中心建设,以支持AI训练和部署,以及以云为基础的应用服务。

文中提到,如今AI企业正在不断涌现,它们均依赖于AI大模型和AI芯片的快速发展,任何AI方面的进步均离不开底层硬件基础设施的合作与投入。

据悉,微软和亚马逊等云基础设施提供商一直在竞相通过建设新的数据中心来扩大计算能力。在截至2024年6月的上一财年中,微软的资本支出超过500亿美元,其中绝大多数与人工智能服务需求推动的服务器群建设有关,凸显出人工智能对资本的巨大需求。

根据Omedia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微软向英伟达购买AI芯片的数量,远超包括Meta、亚马逊、谷歌等其它厂商。它在2024年购买了超50万份H系列显卡,而其它厂商的购买量仅仅是微软的一半。

布拉德·史密斯称,“超过一半的上述800亿美元资本开支将用于在美国兴建AI智算中心。”

3. 刘扬伟:鸿海今年营收冲7万亿元新台币 AI服务器、机器人同步看旺

鸿海董事长刘扬伟1月3日出席“高雄智慧城市推动委员会年会”关键对谈,会后受访表示,今年鸿海营收持续向上,对营收突破7万亿元新台币持肯定态度;鸿海2024年业绩表现亮眼,年终奖金今年会比往年还要好;未来在高雄也会跟英伟达合作服务型人形机器人。

刘扬伟乐观看待三大动能助攻今年运营。他指出,2030年全球智慧城市产值将超过1兆美元,鸿海除了在高雄与云林导入智慧城市之外,未来在台北与基隆也可能导入;工业用的人型机器人已经在鸿海工厂大量导入,接下来要推出包括医疗机器人在内的服务型机器人;加上AI服务器,均带动鸿海今年营收。

鸿海2024年11月营收为6,726亿元新台币,已是历年同期次高。2024年前11个月营收为6.20万亿元新台币,超过2023年全年营收,年增8.87%,是历年同期新高,2024年全年营收可望续创新高。

鸿海在高雄与云林导入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也向海外市场的墨西哥推广。刘扬伟说,鸿海今年规划与台北市和基隆市合作,智慧手机应用软件(App)有机会合作,下一阶段打造智慧城市平台。

他强调,智慧城市需要先有非常吸引市民的App,也就是大量的使用者,接着形成一个成功的软件平台。假设一个新的城市有主权AI硬体和相关的软体,可以使用主权AI与相关的服务,让主权AI发展起来,这些都是鸿海的商业机会,透过平台的App,吸引更多客户,平台可以供应给智慧城市使用,同时是使用者付费,透过这类服务提供类似订阅制的服务,带动智慧城市平台发展。

市场看好英伟达大力推动人型机器人,刘扬伟说,已与英伟达合作,使用英伟达的软件与硬件平台,鸿海切入机器人的软件与硬件的地点都会在高雄。鸿海旗下工厂早就大量导入非人型机器人,未来人型机器人开发也以高雄为主,他强调,未来要切入的是包含医疗机器人在内的人形服务型机器人。(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