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2024一年,价格战掀起的腥风血雨,早已让人察觉到中国车市加速变天的一丝异样。而今,当春节的气息还未全部散去,当价格攻势再度被特斯拉、蔚来等企业挑起,那些渐渐归于平静的争斗似乎又被推到了最前线。
这一仗,跟还是不跟?确是有了最清晰的答案。
没人能躲过中国车市又一轮的坐次重排,亦没人能暗自墨守所谓的价值体系。如果了解这一点,为了生存,紧跟前人脚步率先进入价格战,哪还有什么犹豫可谈。
昨日,广汽丰田一张促销海报直给了旗下锋兰达、威兰达守住阵地的底气,但两者8.98万和12.98万的起售价背后,想必就是2025年中国车市往后发展的一纸缩影。
对于价格战,车企所秉承的态度一定是积极的吗?在销量跌跌不休的关口,当身处弱势的企业选择遵从这一游戏法则,那些坚信价值战的或将保留着自己的意见。但事到如今,眼看全行业被卷入降价求生的怪圈中,任谁都没了其他解法。
而今年,不比占得舆论制高点的自主品牌,合资公司的处境之险恶,更是在隐隐告诫每一家同属性的企业,放弃执念,从源头摆平姿态,从而和自主品牌共耕市场才是正解。
说起价格战,只要稍稍沾过车市2024年发展的过程,都很清楚一点,在经济大环境不达预期,政策推动消费乏力的背景下,“价格”无疑是唯一可以催使用户掏钱的底牌。
所以,在市场进入到一个竞争无序的阶段后,对于打价格战这件事,无论过程有多痛苦,车企间的互搏程度都不再有任何减弱,几乎成了贯穿过去一整年的底色。那到了今天,既然市场趋势没有丝毫变化,事关价格战的重启,势必会变得寻常不少。
但,合资公司与自主车企终究分属两个派系。在如何取悦消费者上,每慢一步就意味着,势力范围会随着销量下行再行缩小。这就不得不要求说,抢占价格先发权,还是很有必要的。
就拿开年打响价格战头炮的广汽丰田而言,在全民还在调整工作状态期间,对锋兰达、威兰达这样的主销车型进行降价,其核心目的不就是,基于对市场的预判,不想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了吗?
从2023年底开始,整个车市变迁所带来的压力有多大,经过一年的发酵,我们总是看在眼里的。强如广汽丰田这样的头部合资公司,其在2023年为本集团带去的利润缩水得有多严重,仅仅是从各季度的财报中都能窥见一二。
也就是说,哪怕是带着那种对自我发展的不甘心,广汽丰田岂有理由松懈分毫。
或许在消费者的普遍认知中,锋兰达和威兰达这样的合资SUV不该是裸车只需要8.98万和12.98万的产品,可站在企业自己的角度来看,产品的价格体系维持得再好,销量却上不去的冲击,后续可不是用一两句假大空的解释能开脱的。
说到底,2025年的车市不会因市场洗牌到了一定的强度而显得一切向好。对于在局者,尤其是腹背承压的合资车企,咬紧牙关做事,依旧非常有必要。
尤记得,去年还会存在一些合资车企,出于对自身品牌有着溢价的执念,会将新车上市时的售价放在一个过往的高位上,或是对于大幅降价促销还有些抵触情绪。
那结果就是,企业不仅没有获得潜在消费者的认可,更是失去了新车效应和同期优惠购车的势头庇护。
若此,我相信,从广汽丰田这波操作开始,合资品牌参与价格战的意愿只可能会变得愈加强烈。毕竟,以目前中国车市的内卷式发展趋势来说,任何一个脱离价格谈价值的操作都是没有意义的。
纵观去年整体的市场现状,几乎所有的合资公司都在发展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销量层面,即便终端市场上已经做出了很大的价格让步,包括大众、丰田、本田在内还是尝到了痛苦的滋味。同期下滑20%甚至更高比例的案例,比比皆是。
现实就是这般残酷。合资车企该如何做,才能解得这燃眉之急。现在来看,低价促销就是正道。但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诸如广汽丰田这样由官方主导的降价行为就已经有了一些迹象。
受销量快速下滑的倒逼,上汽通用旗下的别克就曾开启一口价模式,凯迪拉克索性在全新XT5上市时,也为市场开出了一个足够惊喜,足够低的官方指导价。
别说这样的方式是否有失合资品牌的脸面,论“服药”后的效果,却很是显著。
先是,官方发出销量喜报,预示降价攻势有效。紧接着,随着用户对于品牌的固有认知有所改,直至现在,全新XT5等车型的销量都稳定在了一个高令人满意的高度。
有了这番成绩在前面,广汽丰田选择站在官方角度将主销车型的售价拉到一个地位,怎么看都不算一个无奈之举。
的确,在舆论场的核心声音开始围绕中国品牌大作文章后,事关合资的一切都显得很负面。要么说,它们针对电动化转型不够努力,太过抱着从前的姿态过日子;要么就是说,现有车型的产品力已经落伍了,是汽车工业不思进取的典型。
但对于这些,你真的以为合资品牌会就此视而不见吗?
从现在起,从广汽丰田都用这种低姿态,大幅降价,将自己的潜在竞品锁定在了同级别的自主新车上开始,答案还是显而易见。
为了植根在中国,如果降价就是市场想要的,那么,就豁出去了。而合资企业本质上还是中国人自己的公司,在收缩业务只图挣钱与降价维系住自己的市场地位之间,我想,它们是没有理由选择前者更为短视的行为。
2025年,可以说是各大合资品牌最需要铭记的一年。
当中国车市已然被比亚迪、吉利这样的头部中国车企和小米、华为这样跨界而来的科技公司完全把控住,再去固执地守着自己曾经的辉煌,绝不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相反,降价也好,还是想要中国企业手把手地教会对现有消费趋势的解构,合资选择低头,方为生存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