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伴随缺人,半导体人才的悖论
12 小时前 / 阅读约8分钟
来源:36kr
缺的是人才。

瑞萨电子近期宣布将进行全球性裁员,将在日本和海外裁减数百人。无独有偶,2024年11月,AMD宣布全球裁员4%,约1000人;2024年10月,英特尔宣布裁员,波及上万人。在社交平台上也能看到多家坐标国内半导体从业者分享年底公司裁员的情况。特别是原本认为稳定的外企,也伸出了裁员的手。 

与此同时,有HR表示国内芯片公司对于985硕士背景的毕业生“相对宽容”。对于芯片行业来讲,裁员与缺人总是同时存在的两个待解问题。 

这种现象就像蓄水池问题,公司们一边在“放水”一边又再嚷着“缺水”。透过现象看本质,半导体人才的悖论是整个人才结构的不合理。 

 01计划赶不上变化,裁员理由千千万

减轻运营负担

芯潮的汹涌来袭,让整个行业陷入了一种狂热的生产状态。企业们仿佛看到了无尽的商机,纷纷开足马力,加大产能。各个赛道的芯片公司期望在这场盛宴中分得更大的蛋糕。 

然而,风云变幻总是让人猝不及防。经济下行的阴影逐渐笼罩,消费电子、汽车等主要应用领域的需求开始萎缩。消费电子产品的销量大幅下滑,导致对半导体芯片的需求锐减 。据IDC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同比下降3.2%。 

在这种供过于求的形势下,企业要面对库存问题,盈利空间被无情压缩。为了生存,“降本增效”成为了企业的无奈之举,而裁员成为企业减轻运营负担的第一选择。 

2024年,AI火热,这为半导体行业带来了一丝暖意。新机遇的出现意味着企业必须调整自身业务结构去抓住机遇。 

公司转型

半导体企业自身业务结构的调整,也是裁员潮爆发的重要原因。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为了在残酷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不得不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审视和布局。 

部分企业果断剥离那些非核心的业务板块,以聚焦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2024年12月30日晚,闻泰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与立讯有限公司签署了出售意向协议,拟将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拥有的与产品集成业务相关的9家标的公司股权和标的经营资产转让给立讯有限或其指定方。而在12月初,脉脉平台上就有帖子表示“闻泰科技开始裁员,可能比例20%左右。” 

新技术冲击

新技术的出现新技术、新工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在这一过程中,旧技术岗位受到了冲击。 

成也AI,裁也AI。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冲击被讨论了许久,或许永远无法得到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半导体设计和制造中的广泛应用,一些原本依赖人工的设计和测试岗位,逐渐被自动化工具和算法所取代。人工智能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复杂的电路设计和测试工作,且准确性更高。这使得部分从事传统设计和测试工作的人员失去了原有的岗位。 

技术变革的无情车轮滚滚向前,不断淘汰那些无法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岗位和人员,成为半导体行业裁员潮的又一重要推手。 

 02缺人才:教科书的变化赶不上技术的变化

半导体行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典型代表,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很高。从高校相关专业的学习,到企业实践培训的打磨,一个人要成长为成熟的半导体工程师,需跨越漫长的道路。 

学生们不仅要深入学习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核心课程,还需掌握电子电路、计算机原理、材料科学等多领域的知识。这些课程的学习难度大,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 

工科就业市场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劳动力老龄化、来自热门人工智能和超大规模职位的竞争、需求的周期性,培训毕业生是填补人才梯队的最简单方法。但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新员工还需经历长时间的实践培训,才能真正胜任工作。在芯片制造企业,新员工需要在生产线上进行轮岗实习,熟悉光刻、蚀刻、掺杂等多个工艺环节的操作。这一过程需要耗费数年时间,才能培养出能够独立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工程师。半导体行业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工程师们还需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保持自身的竞争力。这种漫长而复杂的人才培养过程,使得半导体人才的供应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特别是涉及到最前沿的技术时,创建教育内容或培训内容的成本是巨大的。国内方面,高校早期开设的相关专业不够充分,叠加近十年的互联网发展虹吸大量人才,半导体行业“人才是老大难”。国外也在为半导体人才不足头疼。美国公司、大学和地方政府制定了新的培训计划来建立人才管道,麦肯锡报告估计,到2029年,专门针对半导体的劳动力发展计划有望培养约12,000名工程师和31,500名技术人员。但仅一个尖端芯片设施就需要多达1,350名工程师和1,200名技术人员来运营。所以,人才缺口依旧存在。 

 03人才的难题,要产学研多方来解

尽管产业发展情况不同,但各国都达成了“产学研合作”解题的共识。 

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JEITA)表示今后10年将需要3万5000多名半导体人才,已寻求日本政府支持培养人才。还需要开展产官学合作,以充实人才池。 

欧美企业会主导短期课程、证书项目或大型开放在线课程(MOOCs)以培养适合自身业务的人才。Ansys开发了一个Ansys Learning Hub交互式学习平台,提供涵盖Ansys产品和行业应用的资源。因为大学的教授们没有时间或资金来更新和刷新材料以匹配行业变化,他们很少改变课程设置。当涉及到最前沿的技术时,创建教育内容或培训内容的成本是巨大的。这对大学来说太贵了。 

此外,最前沿的技术变化很快,大学不能频繁的修改课程。这时企业的定制化课程就可以迅速的发挥作用。 

 04国内产教融合加速中

对于国内半导体短缺的问题,全国各地通过建立产教融合基地去解决。 

2024年11月,11月22日,重庆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联盟正式揭牌成立。该联盟成员包括重庆邮电大学、华润微电子、三安意法、威科赛乐、北理工重庆微电子研究院、北大碳基院、重庆大学、电科芯片院、西南集成、联合微电子等80余家校企单位。 

2024年12月,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开启实体化运行。清华大学与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达成“1+1+1”合作意向,三方将依托产教融合基地,构建央属高校、市属高校、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创新模式。 

早在2022年9月,教育部为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授牌“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截至2024年12月,基地已实现200余名学生入驻,揭榜产业课题71项,转化专利231件、发表论文300余篇、参与重大项目31项、开展新技术研究34项。 

企业把人才需求投射到学生培养的实践环节,对企业而言,这不仅用助学活动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还有助于企业在优秀人才选拔上提前“锁定”,并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更有效地助力人才的成长;对学生而言,不仅增添了学生对研电赛的兴趣,提高其参赛积极性,也使学生对企业、产业提前有了接触、认知和互动,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更有效地结合起来。 

对于学生来说,与企业的交流能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行业,提前规划未来。 

 05写在最后

根据人社部、工信部、教育部此前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至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达48%。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人工智能、云计算都成了“缺人”困难户。但这种缺口数据到底是因为人才不足,还是因为行业发展太快造成的“假性缺人”?如果人才大量涌向这些行业,是否会导致其他行业,特别是半导体行业的人才不足? 

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去冷静想想。 

面临的人才缺口主要是高技能人才和数字创新人才,这些人才不仅需要拥有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更需要愿意扎根基层一线的心态。归根结底,科技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学校给孩子们更高格局的就业指导与建议,而行业要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人才培养给学校方面信任感,让高校指导的放心、安心。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裁员不是大问题,就业市场本就是流动的;无人可用才是最该警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