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财报的软银集团的CFO后藤(12日、来自该公司的直播视频)
软银集团在日美提出了巨额的AI相关投资计划,尝试将业务重心从通过基金对AI相关企业进行投资,转移到构建AI基础设施等接近“实业”的领域。自作为前身的日本软银成立以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该公司不断调整主力业务……
软银集团(SBG)在日美提出了巨额的人工智能(AI)相关投资计划,正在推进主力业务的重新调整。焦点是如何确保投资资金。该公司首席财务官(CFO)后藤芳光就美国项目解释称,基于贷款等的外部融资将占8~9成。计划在减轻自身财务负担的同时,挑战与美国科技巨头的投资竞争。
软银集团2月12日下午在东京都内举行了2024年10~12月的财报说明会。虽然会长兼社长孙正义没有露面,但后藤CFO再次说明了发展战略。他表示:“我们一定要实现拥有人类1万倍的智慧的超级AI(ASI)”。作为重点领域,后藤列举了芯片、数据中心、电力和机器人。
软银集团在1月下旬与开发生成式AI基础模型的美国OpenAI、美国IT大企业甲骨文联手,宣布了在4年内向美国的AI基础设施投入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Stargate)”计划。2月3日又发布消息称,在日本也将与OpenAI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开发利用企业内部拥有的数据的专用软件。
软银集团正尝试将业务重心从通过基金对AI相关企业进行投资,转移到构建AI基础设施等接近“实业”的领域。市场相关人士关注的是如何确保转变业务所需的巨额资金。
后藤在12日的财报说明会上显示出了对融资的自信。他强调的是大量投资资金从外部筹措,对软银集团的财务影响有限。
外部资金的筹措将充分运用被称为“项目融资”的方式。这一方式被用于通信基础设施和能源开发等需要巨额投资的项目,据称每年有3500亿~38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贷款的提供者范围广泛,包括银行、基金、养老金基金和保险公司等。
“星际之门”项目计划在各地建设数据中心,同时设置满足其电力需求的发电设施等。
软银集团、OpenAI和甲骨文等注入相当于每个项目的投资总额1~2成的股权。剩余的8~9成的资金将通过贷款等形式从外部筹措。
软银集团预计今后将向作为主要往来银行的瑞穗银行和美国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等投资基金咨询资金资助事宜。
后藤强调称:“例如1万亿日元的项目,其中的1000亿日元左右由软银集团和OpenAI等共同出资,因此软银集团的出资额只有数百亿日元规模”,他在此基础上表示:“将控制在维持通常的财务政策的范围内”。
软银集团正在与合作伙伴OpenAI磋商向其追加投资250亿美元规模,并计划每年向日本的AI业务投资4500亿日元。
软银集团对AI业务展开集中投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财务方面的宽裕程度正在增加。软银集团最为重视的持股价值减去净有息负债后的净资产价值(NAV)截至2024年12月末为29.3万亿日元,而目前已达到33.5万亿日元。
现金存款等手头流动性也在2024年12月底增加到5万亿日元,形成了能展开进攻性投资的状态。通过愿景基金投资数据分析平台美国Databricks等,2024年来一直在增加对AI的投资,2025年以后将进一步提高投资规模。
软银集团自作为前身的日本软银成立以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主力业务。该公司最初涉足个人电脑软件包的流通和出版,1990年代后半期开始,转向设立雅虎的日本法人和提供宽带服务等互联网业务。
2006年收购英国沃达丰的日本法人后,手机业务成为主力,2013年又收购了美国移动通信巨头Sprint。此外,2017年愿景基金启动后,软银又将重心转向投资业务,但随着对AI的投资增加,再次向实业靠拢。
目前还无法预测未来AI业务能在多大程度上推高软银集团的收益。亚马逊和微软等美国IT巨头每年对用于数据中心和AI计算处理的芯片展开以万亿日元为单位的投资,全球AI领域的竞争正日趋激烈。
另外,还存在宣布以低成本开发出媲美最尖端技术AI的中国企业DeepSeek等新兴企业崛起的可能性。后藤列举了OpenAI在每月访问量方面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情况,表示“后发的企业要赶超需要时间。(软银集团)将毫不犹豫地与OpenAI携手合作”,努力消除担忧,但根据未来的竞争环境,软银集团获得的收益额和利润率有可能会低于预期。
2月10日,有报道称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提议以974亿美元收购OpenAI。OpenAI的首席执行官(CEO)山姆·奥尔特曼表示拒绝马斯克的提议,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该提议实现的可能性很低,但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关系密切的马斯克横插一脚将成为扰动因素。
后藤12日解释称:“软银集团携手OpenAI组建联合企业体(JV)的关系不会改变。与马斯克没有对立,将冷静地观察”。